九江新聞網訊(張道碧)“我總會想起國文老師鼓勵我們的話:‘記住,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林海音在《城南舊事》一書中這樣說。
經開區鶴湖學校四(1)班53名孩子每天在班上安靜享受午餐的時光,可以說,最完美地呈現了林海音這句話的蘊含的深意。該班9個小組,當其中一個小組排隊在講台前取飯菜時,其他小組的成員沒有無謂地耗費這一段等待中的寶貴時間。你看,沒輪到用餐的孩子們一個個毫不分神,正凝神盡心,抓緊時間閱讀課外書籍或完成上節課留下的功課。
由于各種原因,鶴湖學校家長們很多選擇讓孩子上學時段中午在校就餐。衆所周知,盡管中小學教師在校帶餐所做的勞動完全是義務的,但作為班主任,張雲老師對如何用好午餐時間進行了特别的思考。她堅持不懈,積極引導學生科學合理利用午餐時間,把這作為中小學生生活必須慎重應對的一個特别環節,從孩子們一年級踏進校園第一天就開始一點一滴地抓起。
每天班上用餐時間一到,孩子們輪流拿着飯碗,根據自己的飯量排隊依次取飯,不會浪費一粒糧食。張老師則親手給學生打菜,葷素搭配,鼓勵孩子合理飲食,不挑食,注意營養均衡。
同一間教室裡,有的同學安安靜靜用餐,有的則專心緻志學習,大家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不幹擾,氣氛非常融洽,更不會出現打打鬧鬧的現象。
人的思維模式有兩種,一種是專注模式,一種是發散模式。學習時,需要在兩者之間合理轉換,并在兩個不同模式學習期之間空出時間,讓自己的意識完全從手上的問題脫離出來。打個比方,在專注模式下的工作,就像在為砌牆提供磚塊,而發散模式則是用泥漿把磚塊逐漸結合在一起。你需要給泥漿留出幹燥的時間。如果發散時間不夠長,泥漿不能充分幹燥,砌出來地牆體自然不會好。所以,不要想通過幾次突擊就學會所有知識,學到的知識得不到時間加以鞏固,隻能砌出一堆歪歪扭扭的磚牆。
等午休時間一到,四(1)班孩子們上午的作業基本上寫完了,可以立即全身心地休息四十分鐘了。這時候,教室裡鴉雀無聲,牆角邊上的綠蘿聽得了孩子們均勻的呼吸。一張一弛,勞逸結合,動如脫兔,靜如處子。全班同學這一習慣的養成,得益于班主任張雲老師每一天的耐心細緻的引導和培養。
利用好時間是一場精彩的體驗,從中可以讓學生找到自己,塑造自己,成就自己。當學習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一種習慣,很多問題就有了答案。“沒什麼,隻不過是我們先寫作業,然後吃飯;而先用餐的同學則和我們相反,他們是先用餐,然後寫作業。”陳欣琪同學說。
人們所追求的幸福,不在外面,它就在自己的内心。在長期養成的良好學習習慣中,一個人會獲得強大的思想力量,去面對焦慮和不安,在遭受外界影響時為自己提供保護。“我把在學校午餐的好習慣帶到了家裡。”陳緻遠同學說,“每次放學回家,我見爸爸媽媽還沒有做好飯菜,即使有時候很餓,我也會先靜下心來,專心完成作業或複習功課。”
人的一生能夠在有限的生命中學會取舍,懂的經營好生活中的每一寸光陰,就算得上成功了。夏熙研同學的媽媽對此頗有感觸。她介紹說,有時候夏熙妍回來看到飯菜已經做好,就會先吃飯,接着學習。要是家裡飯菜還沒做,而夏熙妍又覺得餓了,就會打招呼,讓家長早點做飯,她自己則會靜靜地走進書房,認真地讀書寫起作業來。
善于學習,高效地用好每一段零碎的時間,不僅能提高學習成績,也能空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休息和思考。張雲老師教過的學生缪冼翰同學正在同文中學念高一。他爸爸說,孩子的學習習慣很好,特别是數學成績一直到現在都很好,這得益于他在鶴湖學校所受的教育,尤其是張雲老師在他小學班主任和數學老師起步階段的正确引導。我小孩從小學到初中,時間都能合理安排,學習不分心,作業都能按老師要求逐項完成。他把在鶴湖學校養成的思維模式和學習習慣帶到了高中。現在,他每天學習之餘能騰出時間主動聽北師大的課程,孩子對即将到來的高考充滿了期待。
“我的孩子從小遇到張雲老師是他的幸運。同文中學優秀學生公榜上有很多學生來自鶴湖,榜上都注明了他們小學到初中班主任的名字。我也非常感謝鶴湖學校對我孩子的精心培養。”缪冼翰同學的爸爸接着說。
人們在珍惜時間的過程中能更多地了解了身外的世界,自己不過是萬物生靈中的一個;在平凡的生活中,每個人的時間是寶貴的,也是有限的,生命裡每一段時間哪怕是零零碎碎的時間都要十分珍惜,這要從小做起;張雲老師在午餐時間教會孩子們合理用好用餐時間,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生認識心中那個潛在的自己,調整好心情去迎接一個更美好的自己。
是啊,鶴湖學校四(1)班的孩子是吃飯長大的,也是在學習中長大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