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中葉是一個極不穩定的年代,中國的西南方的印度開啟了一條與衆不同的路——奉行獨立自主的不結盟政策。
首任印度總理尼赫魯言之鑿鑿:“印度不需要任何盟友,印度可以依靠自己實現有聲有色的大國夢。”
要知道,在那段特殊的歲月中,經曆了二戰的慘烈,世界各地的人們紛紛為自己的民族和國家探索未來之途。
在歐洲,讓·莫内、舒曼等人反思戰争的殘酷之後,引導歐洲走上聯合的道路;
在大西洋的對岸,美國組建“北約”組織,與橫跨亞歐大陸的蘇聯展開了漫長而沉重的對峙;
如今,尼赫魯時代的計劃經濟早已覆滅,一度走向威權的民主選舉體制默默地消失。
印度立國時的記憶都面目全非了,唯獨尼赫魯的外交遺産保留下來了。
直到今天,不結盟政策仍然在印度外交中占據重要位置。
新任總統莫迪上任後,稱要打造“不結盟政策2.0”,并要繼續實現印度的“大國夢”。
那麼,印度是否有鐵杆盟友呢?印度的“大國夢”究竟是奮發圖強還是一句笑話呢?
(尼赫魯)
一、尼赫魯時代的不結盟運動 印度獨立前,尼赫魯已經開始思考印度獨立後的安全問題。
二戰後,美國、蘇聯成為世界政治中舉足輕重的兩個超級大國。
尼赫魯意識到:美蘇在戰後世界中擁有最強的話語權,印度必須和這兩個超級大國“打好交道”。
然而,身為開國之父的尼赫魯,對印度的現狀并沒有清醒的認識,他提出了“有聲有色大國夢想”的追求:
“印度以它現在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流角色的,要麼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迹,中間道路不能引動我。”
(尼赫魯)
作為一個剛剛獨立的殖民地國家,這種口氣已經不能僅僅用自信來形容了,簡直是無知與狂妄。
如果印度也想成為一個具有影響力的世界大國,就必須避免淪為美國或蘇聯任何一方的小跟班。
狂妄過後,尼赫魯突然清醒了,趕忙說道:“我們并不想要反對任何人……我們隻是不想成為别人手中的玩物。”
(美蘇争霸)
他突然意識到:印度并沒有實力在世界舞台上與美蘇并駕齊驅。
盡管從領土、人口等因素來衡量,印度也可以粗略算作大國,但距離真正的世界性大國,其實力遠遠弱于勃勃野心,這種差距就要借助外力來彌補。
因此,不結盟運動在尼赫魯的謀劃下發起了。
他想要聯合所有發展中國家,包括在衆多原殖民地上新近獨立的國家,利用集體的力量,在美蘇之外去争取一個平等的話語權。
身為發起者,印度注定将扮演一個極有分量的角色,借助不結盟運動領導者的地位,印度俨然可以以大國的身份參與各種國際事件。
尼赫魯認為這是印度與一流大國匹敵的可行之路,他顯得自信滿滿:“印度要做世界的領袖!”
(20世紀的印度街頭)
盡管尼赫魯豪言萬丈,但是印度卻生産不出足夠的糧食,以至于要從國外進口或者接受糧食援助,這不得不說頗為可笑。
無論如何,不結盟政策很快顯示出它的巨大成功。
印度出現糧食危機時,尼赫魯向蘇聯提出了請求。
蘇聯相當重視與印度的關系,以至于在尚未敲定好糧食的出口合同前,蘇聯的運糧船已經出發了。
不僅是經濟和糧食援助,蘇聯的支持還體現在軍事技術方面。
(米格-21)
蘇聯不僅在中印戰争前就向印度提供了直接的軍事援助,還允許印度生産米格-21這樣的先進武器。
在兩國1964年簽訂的“援助協議”中,蘇聯可謂非常大方:幫助印度修建3個米格飛機制造廠,提供100輛輕型山地作戰坦克,總金額超過8億盧比。
印度看似是要自己單幹,不需要任何盟友。但是,它在美蘇之間“左右逢源”,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力,甚至近乎狂妄地提出了成為世界領袖的“大國夢”。
不過,印度所謂的“大國夢”還沒做多久,就被中國一巴掌打懵了。
二、中印邊境沖突:印度的轉折點 在50年代之前,中國是印度不結盟政策在亞洲的重要團結對象。
在印度眼中,整個亞洲隻有和它同為“文明古國”的中國才是值得拉攏的對象。
印度不僅是首個承認新中國的非社會主義國家,還在台灣問題上和朝鮮戰争期間支持中國。
(尼赫魯)
在尼赫魯看來,或者在驕傲的印度文明看來,中國是東方唯一一個可以媲美印度的悠久文明。
由于西藏問題和邊界問題,中印關系在50年代末迅速惡化,并發展為戰争。
戰争的失利使得印度大受刺激,不結盟政策被否定——實力為王,軍事實力不行,一切都是浮雲。
(中印戰争)
在批評者看來,戰争的慘敗證明了印度的不結盟政策存在嚴重的問題:在“這個現實政治的殘酷的世界裡,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武力”。
自此之後,在明面上,印度繼續吹捧着“不結盟政策”,但是它的外交方向早已轉變。
它開始轉向“大國外交”,寄希望于和世界大國搞好關系,來換取實力的發展。
冷戰結束後,蘇聯退出了與美國的競争,美國的全球地位更加穩固。因此,對于印度的“大國夢”而言,如何抱上美國的“大腿”成了外交的重中之重。
三、印美合作:印度走向“大國外交” 為了能跟緊美國的腳步,印度在經濟、技術、反恐等方面都和美國“步調一緻”。
在這種思路下,印美合作成為不結盟思想的升級版。
(莫迪擁抱特朗普)
克林頓在2000年,對印度進行了訪問,美國在印巴克什米爾問題上不再偏向巴基斯坦,而是采取較為中立的姿态。
克林頓還訪問了印度的海德拉巴和孟買,目的就是能夠在印度尋求商業和投資機會。
期間,美印就兩國商貿及投資領域的合作舉行了内閣級對話,簽訂了高達40億美元的商業合同;
美國進出口銀行承諾向印度提供10億美元貸款以支持印度的中小企業,印裔美國人将再籌集10億美元在印度建立私人技術機構;
美國國際開發署提供500萬美元幫助印度農村地區的學校和企業建立網絡。
同年,印度總理辛格訪美,由此拉開了印美兩國在21世紀頭十年全面合作的勢頭。
莫迪訪美期間,特朗普給予莫迪高規格的接待,向外界展示印美關系将繼續保持友好的姿态。
美國不僅取消了自1998年以來對印度的軍事、民用出口技術禁令,還向印度出口包括C-17軍用飛機在内的裝備。
(C-17)
當下俄烏戰争期間,印度從美國的“死對頭”俄羅斯那裡購買了大量的石油,美國甚至表示支持,而且不反對印度用盧布結算。
看起來,美國對印度是“畢恭畢敬”。
但事實上,美印之間是“貌合神離”。
美國之所以扶持印度,隻不過是看中了印度制衡中國的價值。
美國希望印度作為自己實現“永恒利益”的工具,為美國維護印度洋地區的霸權貢獻力量。
美國的傲慢心态和極強的控制欲,顯然是與印度國家利益相違背的。
此外,美國由于對印度的經貿始終處于逆差的狀态,兩國經貿摩擦不斷。
自拜登執政以來,美國已在世界貿易組織提起3起針對印度的案件。
(拜登)
在外交方面,兩國同樣存在摩擦。
長期以來,巴基斯坦一直被印度視作最大的安全威脅,而美國基于反恐需要,和巴基斯坦建立了戰略聯盟關系,這成了紮在印美關系上的一根刺。
與此同時,美國與伊朗的關系始終處于敵視狀态,而印度與伊朗的關系又有着能源和地緣戰略上的密切聯系。
美國是現存的唯一一個超級大國,印度則是活在自己夢中的“超級大國”,兩國因為利益走到一起,它們的矛盾注定難以調解。
而印度顯然也沒想在一棵樹上吊死,它延續自己左右逢源的外交政策,勾搭上了俄羅斯。
四、酒肉朋友俄羅斯 提及印度與俄羅斯的合作,往往會想到軍事合作。一直以來,印度軍方為俄羅斯軍工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普京與莫迪)
自2007年起,印度就成為了俄羅斯最大的軍火訂貨方,占據着俄羅斯軍火市場第一大國的地位,俄羅斯武器出口總額的三分之一左右都是銷往印度。
俄羅斯政治觀察員德米特裡·博卡列夫說:到2025年,印俄兩國之間的軍事合作将一如既往保持活躍狀态。
2018年普京訪問印度期間表示:“兩國打算更加積極地追求軍事關系,幾十年後,諸多計劃将不斷更新。”
俄羅斯一方面不斷通過蘇-30MKI戰鬥機、BM-30“龍卷風”火箭炮等先進武器吸引印度這個大賣家,另一方面也加強與印度的技術合作,向印度轉移了米格的核心技術。
此外,兩國領導人之間頻繁互訪,印度積極鼓勵市場資本參與到俄羅斯工業園區的建設。
兩國共同建設新德裡-孟買工業走廊和貨運管道走廊等大型跨國項目,把經貿合作的商品範圍擴大到電信、能源、醫藥等領域。
俄羅斯直接投資基金會與印度金融基礎設施開發公司達成協議,共同投資高達10億美元。
俄羅斯鑽石開采公司集團“阿爾羅薩”向印度提供了價值12億美元的産品。
但是,印度與俄羅斯之間也不是說一直都是晴空萬裡。
印美關系是印俄關系的重要阻礙。
普京在2018年訪問印度時備受關注,雙方是否會簽署54億美元的軍購大單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美國國務院的發言人聲稱,警告印度盡快放棄購買計劃,如果協議達成,印度将受到美國的嚴重制裁。
此外,印度借助對俄軍事技術合作,獲取俄羅斯的先進軍事技術,而俄羅斯在核心技術上有所保留。
曆史上,印度與俄羅斯在軍事合作方面出現過一些不愉快的經曆。
由于全球通貨膨脹、美元貶值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俄印簽訂的合同利潤極低,導緻俄羅斯履行合同屢屢延期,漲價頻繁。
(莫迪)
還有一些俄羅斯出售印度的武器裝備存在質量缺陷。
由于米格戰鬥機的質量問題,印度空軍在飛機失事中損失了80多架米格噴氣式戰鬥機。
此後不久,由俄羅斯波羅的海造船廠改造的“塔瓦爾”級護衛艦,難以整合印度電子系統與戰艦上的俄制武器,雙方在價格和交貨時間問題上産生了矛盾。
(“塔瓦爾”級護衛艦)
由于在安裝“俱樂部-S”新式反艦導彈系統方面出了問題,系統裝備的ZM-14和ZM-54導彈在通過艦上的魚雷裝置發射時,無法與印度的新設備協調,六次試射中沒有一次擊中目标。
這些事件為俄羅斯和印度之間的軍事合作蒙上陰影,雙方隻能算是一個出錢、一個出力的酒肉朋友。
與發展與俄美關系的同時,印度将目光瞄準了日本。
五、印日:相互嫌棄的 “準盟友” 辛格在2006年12月訪問日本,雙方宣布将兩國關系由“全球夥伴關系”升級為“戰略性全球夥伴關系”。
莫迪在擔任總理之前,就曾以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的身份四次訪日,莫迪上任不久,将首次訪問的主要大國确定為日本,可見印日關系不一般。
(安倍晉三與莫迪)
不久之後,雙方宣布将兩國關系由“全球戰略夥伴關系”提升至“特殊全球戰略夥伴關系”。
印日在2020年,簽訂《物資勞務相互提供協定》,使日印安全合作囊括情報交換、後勤支持和軍備研制等領域,這标志着雙方“準同盟”關系的形成。
不過,印日兩國的關系就像是汪洋大海上的一葉小舟,随時會被大浪打翻。
對于日本來說,聯合印度這一舉動軍事色彩濃厚,遏制中國的針對性很強。
安倍曾在演講時表示:中國将會依靠軍事能力将南海變為“北京湖”。
而印度聯合日本是為了發展國内經濟,加強與東亞國家的經濟貿易合作,盡可能争取更加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
因此,莫迪也在演講中反複強調印度的“印太”戰略是包容開放的,不針對任何第三方。
而這使得日本倍感尴尬。
由此來看,印度并沒有什麼鐵杆盟友,所謂的不結盟運動組織,等到危機爆發時,各個成員國恐怕也是作鳥獸散去。
戰争面前,印度所能依靠的似乎隻有自己。
結語: 盡管印度并沒有什麼靠譜的盟友,但其心中的“大國夢”卻是不曾減弱絲毫。
冷戰初期,印度夢想以第三世界帶頭人的身份成為美蘇之外的世界第三極。
但是,在兩個超級大國的夾縫中,所謂的第三世界帶頭人,始終是一個略微有些尴尬和華而不實的身份。
在一些國際議題上,印度或多或少仍然要違心地支持某一方,這也損害了其不結盟領袖的含金量。
而且這種在東西陣營之外另辟蹊徑的大國定位,還在與中國的沖突中遭到戰争失利的無情打擊。
不過,印度似乎并未被打醒,甚至是一直活在夢裡。
進入21世紀之後,印度的“大國夢”甚至更具體了:
其一,印度将成為未來多級世界中的一極;
其二,印度将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
在自信的印度人的眼裡,印度完全有條件實現自己的“大國夢”。
不過,在美國軍事觀察員克魯森看來,這樣的目标“簡直荒唐到蘇聯再度活過來一樣”。
世界上有不少國家,至今未能從根本上改變印度是一個貧窮、落後,甚至愚昧國家的印象。
這無疑給印度精英層或領導層以巨大的刺激。
這種落差形成了印度自認大國又得不到承認的尴尬處境。
據2017年統計,印度有25%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印度人的預期壽命為66.8歲,列世界第162位;印度艾滋病毒攜帶者為240萬,因艾滋病死亡人數17萬,均列世界第四位。
“印度的精英階層評價印度的時候往往僅考慮經濟規模,而不比較印度和其他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評價一個國家的強弱是看它如何對待自己的人民,而不是它擁有多少人口,或者研發了多少核武器。”
一個貧困人口衆多的印度勢必無法被被計入強國之列,所謂的“大國夢”終究不過是鏡花水月。
參考資料: 《海外網評:印度要放棄“不結盟”外交了嗎?》 海外網
《印度的不結盟政策》 張林 東南亞南亞研究
《搖晃的“楔子”:美國“印太”戰略下的印度戰略行為探析》 連波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關系系
《俄羅斯為什麼重視與印度的關系》 宋博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
《“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視阈下的日本對印度外交》 畢世鴻 雲南大學周邊外交研究中心/國際關系研究院
《做一個“有聲有色的世界大國”——解析印度的全球大國之夢》 王磊 複旦大學金磚國家研究中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