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予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注釋 ①愛蓮說:選自《周元公集》。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說”,是古代論說文的一種體裁,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論述道理。 ②蕃(fán):多。 ③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浔陽(現在江西省九江縣)人,東晉著名詩人。他獨愛菊花,常在詩裡詠菊,如《飲酒》詩裡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向來稱為名句。 ④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唐朝以來,人們很愛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世人,社會上的一般人。唐人愛牡丹,古書裡有不少記載,如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裡說:“京城貴遊,尚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種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數萬(指錢)者。” ⑤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單單喜歡蓮花,喜歡它從污泥裡生出卻不被沾染。予,我。淤泥,池塘裡積存的污泥。 ⑥濯(zhuó)清漣而不妖:經過水播的。濯,洗滌。清漣,水清而有微波的樣子,這裡指清水。妖,美麗而不端莊。 ⑦不蔓不枝:不牽牽連連的,不枝枝節節的。 ⑧香遠益清:香氣越遠越清。益,更,越。 ⑨亭亭:聳立的樣子。亭亭淨植,筆直的潔淨的立在那裡。 ⑩亵(xiè)玩:近前把玩。亵,亵渎不尊重. ①①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會裡,有些人不願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①②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①③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①④噫(yī):歎詞,相當于“唉”。 ①⑤菊之愛:對于菊花的愛好。 ①⑥鮮(xiǎn)有聞:很少聽到。鮮,少。 ①⑦宜乎:宜,應當,這裡和“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 ●背景簡介 周敦頤(1017~1073)是我國理學的開山祖,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周敦頤從小喜愛讀書,在家鄉頗有名氣,人們都說他“志趣高遠,博學力行,有古人之風”。他的學問、氣度,也感動過許多人來追随他學習,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頤、程颢兩兄弟,他們後來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學家。 公元1072年,周敦頤來到江西,創辦了濂溪書院,從此開始設堂講學,收徒育人。他将書院門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愛蓮花,便在書院内建造了一座愛蓮堂,堂前鑿一池,名“蓮池”,以蓮之高潔,寄托自己畢生的心志。先生講學研讀之餘,常漫步賞蓮于堂前。後造就一篇《愛蓮說》,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成為千古絕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翻譯 水上,陸上各種草和木的花,可愛的非常多。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人的人們非常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污泥中長出來,卻不受到污染,在清水裡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的,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地潔淨地立在那裡,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貼近去輕慢地玩弄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寶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愛好,像我一樣的人還有什麼人呢?對于牡丹的愛好,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賞析 蓮花,是古往今來文人筆下高歌詠歎的對象,但大多數文人都是驚歎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諸筆端;而這筆散文精品卻獨辟蹊徑,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 從内容上看,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一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并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歎。 文章的前一部分,寫出了蓮花之美就在于其一個“潔”字。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出了蓮花身處污泥之中,卻纖塵不染,不随世俗、潔身自愛和天真自然不顯媚态的可貴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出了它裡外貫通、外表挺直、表裡如一、不牽扯攀附的高尚品質;再次“可遠觀而不可亵玩”,寫出了蓮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樣,決不被俗人們輕慢玩弄。 前文所說的一切,事實上是作者人格的寫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證。正如作者所說:“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其間的潛台詞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樣具有蓮花之潔的人實在太少了。 在寫法上,《愛蓮說》具有“說”這一文體的共同特點,即托物言志。文章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時,文章還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在文中幾次以菊、牡丹反襯蓮之美;還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使“愛蓮”之一主題得以加深,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三種形象的對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謂高明之極。而且,文章以一個“愛”字貫通全文,使得文章結構謹嚴。 在文章結尾,作者一歎真正隐逸的高士極少,二歎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見,三歎貪慕富貴的俗人很多,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這首詩在語言上也同樣富有特色,那就是優美簡練,的确是如蓮之美——“不枝不蔓”,沒有多餘的無用之語 其重點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這是全文的中心題意。 古人寫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懷,同樣的一句話,都有二層意思,一層喻物,一層抒懷。同樣,“出淤泥而染,濯清蓮而不妖”也有第二層抒懷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已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麼難。這也是他為官的經驗總結,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蓮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良好願望罷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獨蓮而能為,彌足可貴也。這也是作者的感歎吧,因為在大環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獨善其身的,除了逃避與遠離。或者如他那樣兢兢業業的守着自已的一份志節。 周敦頤的《愛蓮說》從“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衆”。開篇深沉大氣,既點明了《愛蓮說》之蓮也屬水陸草木之花,也點明了蓮的可愛,隻是“甚蕃”者裡的之一罷了。這為他下文的“予獨愛蓮”埋下了順理成章的伏筆。如此開篇,出筆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頤并沒在甚蕃裡糾纏,隻是直接縮景,一句“晉陶淵明獨愛菊”,更加明确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 接下句“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像是重複,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一份高潔,甯願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污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态,與衆人皆羨富貴(牡丹)的從衆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别的。這為愛蓮說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 下句周敦頤就直接進入了正題“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中通外直,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寫蓮之語,愛蓮之心,喻蓮之志,可謂一氣呵成,看似是對蓮的直觀描寫,其實字字句句皆是借蓮之表像傾訴心衷也。此運筆之老到,實讓人歎為觀止。可說通篇讀者都無一絲喘息之機。語言超凡脫俗,而回味卻是隽永綿長,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頤先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帖切,讓人讀來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謂菊,花之隐者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節“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可謂渾然一體,不着絲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淵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态描寫的淋漓盡緻,而無一言直接指責。 周敦頤通過這樣的對比,将自已比喻為君子。君子難為,猶勝于避世也。從這一點來看,周敦頤有些孤芳自賞的意思。不過周敦頤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發出了深沉的感歎“菊之愛,陶之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是的,滾滾紅塵,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晉有陶淵明,可現在卻聽都沒聽到還有人會這樣做的。或是像我一樣的,在塵世中能相守一份純淨的,有着我這樣追求君子風範的,又有幾人?大多數的人,皆在紅塵世事中從衆罷了。從這裡可以看出,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衆隻求純淨的心态,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感歎,是因為世風日下,大多數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此文高風亮節,清雅脫俗,精短,锒锒上口,實為古文中難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雙解,内容厚實而意境深遠。加上其文近似白話,易讀易解,所以成了流傳後世脍炙人口的傳世佳品。在賞析此文的時候,如果能感動于文中的志節,這也就是讀此文的最佳所得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