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寶在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嘗試“說話”了,雖然他們發出的聲音并不能成為真正的語言。寶寶在3個月前有時會對着大人發出“嘟哝”的聲音,聽起來像是在講話一樣。到了4個月左右的時候,小寶寶發出的聲音種類開始不斷增多,我們會聽到各種音節從小寶寶的嘴裡迸出,甚至還會聽到小寶寶在咿咿呀呀地唱歌,說是唱歌是因為從他們的聲音中可以聽出明顯的韻律。然後到了7個月左右的時候,寶寶就能夠發出重複的、可識别的音節了,像是“baba”和“mama”,聽起來像是會叫爸爸媽媽了一樣,但實際上這時他們還不知道這些詞彙的含義,盡管如此,這些成熟的音節将像積木塊一樣,構成寶寶日後詞彙的基礎。
寶寶在最初學習發聲的時候,還有一個規律,那就是會先學會發出哪些舌頭、喉嚨和嘴唇等容易發出的聲音,比如類似b p a等拼音的聲音,要比類似m n c s q等拼音的聲音更容易發出,所以寶寶也跟容易學會這類音節開頭的發音。
在寶寶的語言能力發展的同時,他們還會使用肢體動作,以便更清楚快捷地将他們想要溝通的事情表達出來。
很多小寶寶學會的第一個肢體動作是揮手再見,因為家長在外出或上班離家前喜歡引導寶寶使用這個動作。在寶寶到了10-18個月大的時候,會開始頻繁使用肢體動作,并且在溝通中用得很多。一般來說,10個月大的寶寶已經能夠使用至少四種肢體動作了。
一種肢體動作是要去引導家長的行為,例如指向一個喜歡的玩具,表示要家長拿過來,或者在被家長抱在懷裡的時候,指向一個地方,表示想要家長帶自己過去。
另一種肢體動作能表達出情緒和意願,例如搖頭代表不同意,點頭表示同意。還有的時候,家長要把寶寶抱離某個地方,而寶寶不想離開的時候,他們會伸展雙臂,讓家長無法抱起。
還有有些肢體動作會涉及物體,例如轉動門把手表明想要出去,将手機放在耳邊模仿大人打電話的動作等。
在寶寶一歲半左右的時候,他們還會出現一種更高級的肢體動作,寶寶會通過這類肢體動作來創造共同的話題,例如在看到有趣的事物時,一邊對着家長笑,一邊用手指向别處,引導家長把注意力轉移到共同感興趣的物體上。這種肢體動作的出現表明寶寶的語言能力正在快速發展階段。
即便是比較複雜的意思,也是可以用很簡單的動作來表達結合語言來表達的,但到了18個月以後,肢體動作的運用開始減少,因為說話成為了主要的交流手段。
參考文獻
牛津通識讀本:兒童心理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