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王陽明哲學思想對教育的啟示

王陽明哲學思想對教育的啟示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03 17:03:41

  王陽明哲學思想對教育的啟示(世人皆知王陽明的哲學理論)(1)

  王守仁,浙江餘姚人,字伯安,因曾在陽明洞讀書講學,自稱陽明子,所以别号陽明,後世學者稱其為陽明先生,是明朝中期一位著名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家,主張以心學來更新理學,他的哲學思想不僅在當時聞名于世,而且在去世以後,對我國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會教化等方面産生了深遠影響。

  世人皆知王陽明的哲學理論,而鮮知其教育活動和教育思想。

  王陽明生平的教育活動 王陽明出生在官僚世家,自幼就抱有“讀書學聖賢”的志向,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中浙江鄉試,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考中進士,授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他在做官從政的同時,堅持從事教育活動。

  王陽明哲學思想對教育的啟示(世人皆知王陽明的哲學理論)(2)

  從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開始,王陽明便在工作之餘講學收徒,倡言“身心之學”,叫人“先立必為聖人之志”。他與翰林庶吉士湛若水結交,“共以昌明聖學之事”。

  因得罪太監劉瑾,被貶谪貴州龍場驿驿丞後,開創“龍岡書院”,在貴陽的書院任主講。在北京、江西和南京做官期間,曾興辦社學,修建濂溪書院、陽明書院,又集門人于白鹿洞書院講學授業,還在浙江設立稽山書院,從事興學、講學共二十三年。

  

  白鹿洞書院

  尤其在他五十歲後從嘉靖元年到嘉靖六年期間他曾專門在稽山書院、龍泉寺中天閣聚衆講學、著書立說時,四方遊學之士多集合于餘姚一地,“環坐而聽者三百餘人”,盛極一時。

  王陽明的教育思想 一、從心學理論出發論述教育根本問題和教育目的

  王陽明的教育思想,主要在其著作《傳習錄》、《大學問》及與友人的書信中反映。他以主觀唯心主義哲學觀點心學理論為基礎,論述教育根本問題和教育目的。

  (一)教育理論基礎:心學理論

  王陽明哲學思想對教育的啟示(世人皆知王陽明的哲學理論)(4)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顔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傳習錄》

  王陽明認為宇宙萬物都靠心的認識而存在,萬事萬物都不在心外,而在内心深處,他完全否認客觀世界的存在,陷入唯心主義。

  王陽明哲學思想對教育的啟示(世人皆知王陽明的哲學理論)(5)

  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無物理也……理雖散在萬事,而實不外乎一人之心。——《答顧東橋書》

  王陽明認為“心”與“理”是合二為一的,除“心”之外一無所有,理在心而不在外,心外無物,心外無義,心外無善。

  (二)關于教育根本問題

  王陽明哲學思想對教育的啟示(世人皆知王陽明的哲學理論)(6)

  君子之學,以明其心,其心本無昧也;而欲為之弊,習之為害,故去弊與害而明複,非自外得也。——《别黃宗賢歸天台序》

  王陽明從“心即理”出發,把内心修養作為教育的根本問題,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存心、盡心、明心、收其放心、求得其心一類的修養方法。他說“君子之學,唯求得其心,雖至于位天地,育萬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也”。學問之道就是求得其心。

  (三)關于教育作用

  王陽明哲學思想對教育的啟示(世人皆知王陽明的哲學理論)(7)

  王陽明講學

  “心外無事,心外無理,故心外無學。”——《紫陽書院集序》

  王陽明關于教育作用的主張,即是明心、存心,求得其心,即是去人欲、去習染,即是存天理,去人欲。

  (四)關于教育目的

  若良知之發,更無私意障礙,即所謂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勝用矣。然在常人,不能無私意障礙,所以需用緻知格物之功,勝私複禮。——《傳習錄》

  王陽明認為教育目的是“明人倫”,人人都有“良知”,也就是天理,但“良知”在聖人和一般人之間是不同的,聖人之所以為聖人是因為天理純全,良知常在,而一般人的良知常被私欲蒙蔽。要想去掉私欲,恢複本心,必須用“緻良知”的工夫,“存天理,去人欲”,以實現“明人倫”的教育目的。

  王陽明哲學思想對教育的啟示(世人皆知王陽明的哲學理論)(8)

  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唐虞三代之世,教育惟以此為教,而學者惟以此為學。——《答顧東橋書》

  王陽明所謂的“人倫”,即是儒家三綱五常等封建道德觀念,其實質就是培養具有儒家封建道德觀念的“聖賢”,維護封建倫常的社會秩序,借此挽救因道德淪喪引起社會動蕩的明朝統治。

  二、從“求其心”出發認為凡有助于此者均可作為教學内容

  為了實現教育目的,王陽明從“求其心”出發,認為凡是有助于此者均可作為教育内容,讀經、習禮、寫字、習射等無不可學,但在“勝私複理”方面其各有教育作用。

  “六經”者,吾心之記籍也,而六經之實,則具于吾心,猶之産業庫藏之實積,種種色色具存于其家,其記籍者,特名狀數目而已。——《稽山書院尊經閣記》

  關于讀經的作用,王陽明認為“六經”不過是“本心”的記賬本,但讀經也很重要,其作用是尋求方法,複明本心的常道。他主張讀書時必須與自己的心結合起來。

  王陽明哲學思想對教育的啟示(世人皆知王陽明的哲學理論)(9)

  儒家六藝

  吾始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後舉筆不輕落紙,拟形于心……乃知古人随時随事,隻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王文成公全書》

  君子之學于射,以存其心也。——《王文成公全書》

  關于寫字、習射,王陽明認為對陶怡本心很有價值,可以使妄、浮、餒、堕、傲等五心不存,達到“緻良知”的目的。

  凡習禮歌詩之類,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樂習不倦,而無暇及于邪僻。——《傳習錄》

  王陽明根據教育内容的主張提出著名的“訓蒙教約”,其訓練标準為孝涕忠信禮義廉恥八目,所設科目為歌詩、習禮、讀經三項。他認為歌詩得誦讀可以使人精神宣暢、心平氣和;習禮可以使人禮貌習熟、德性堅定;讀書可以使人義禮浃洽、聰明日開。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每日課程,先考德、次背誦、次習禮,次複頌書講書,次歌詩。

  三、提出知行并進、自求自得、循序漸進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王陽明提出的教育方法,主要有知行并進、自求自得、循序漸進和因材施教等。

  (一)知行并進

  王陽明哲學思想對教育的啟示(世人皆知王陽明的哲學理論)(10)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傳習錄》

  夫問、思、辯、行皆所以為學。未有學而不行者也。如言學孝,豈徒懸空口耳講說,而遂可以謂之學孝乎!學射,則必張弓挾矢,引滿中的;學書而必伸紙執筆,操堌染翰,盡天下之學無有不行而可以言學者。——《答顧東橋書》

  與王陽明在哲學上提出的“知行合一”相聯系,他在教育方法上主張“知行并進”。提出“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謂之知”的觀點,更加注重行的傾向。雖然他所謂的知、行是封建道德觀念的知、行,但在學習上還是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二)自求自得

  王陽明哲學思想對教育的啟示(世人皆知王陽明的哲學理論)(11)

  陽明講學圖

  夫學貴得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于孔子者乎。——《答羅整庵書》

  王陽明為了達到使學習者“緻良知”、“明人倫”的目的,強調要引導學習者“各得其心”,學習貴于自得,才能左右逢源。要達到自求自得,王陽明認為必須采取獨立思考的方法,提倡懷疑,不盲目迷信書本、聖賢,并勇于堅持自己的觀點,使之“深入心通”,形成自己的觀點而不輕易受别人左右。王陽明認為學貴自得,在學習過程中要有批判精神,這是值得肯定的。

  (三)循序漸進

  王陽明哲學思想對教育的啟示(世人皆知王陽明的哲學理論)(12)

  王陽明講學雕塑

  從本原上用力,漸漸盈科而進。——《傳習錄》

  王陽明多次在其著作中提到為學要循序漸進,他主張“今日良知見在如此,隻随今日所知擴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開悟,便從明日所知擴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工夫”,還以澆灌樹木為例,“如樹有這些萌芽,隻把這些水去澆灌,萌芽再長,便又加水,自拱把以緻合抱,澆灌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盡要傾上,便浸壞它了。”形象地說明教學如不考慮學習者的基礎和接受能力,不但不能教好,反而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四)因材施教

  王陽明哲學思想對教育的啟示(世人皆知王陽明的哲學理論)(13)

  陽明洞——陽明先生遺愛處

  隻是人的資質不同,施教不可躐等。中人以下的人,便與他說性、說命,他也不省得,也須慢慢琢磨他起來。——《傳習錄》

  王陽明強調因材施教,要根據學習者的資質、個性、長處施行不同的教育方法。他還把教育比喻成治病,“良醫之治病,随其疾之虛實強弱,寒熱内外,而斟酌加減,調理補洩之,要在去病而已,初無一定之方,不問症候之如何,而必使人人服之也。君子養心之學,亦何以異于是。”這種循序漸進的教育方法,是他長期教育實踐的總結,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結語 王陽明在做官從政的期間,從未放棄教育事業,聚衆講學,傳播儒家思想,其教學活動地點有江浙、貴州、江西、北京等地,所授弟子門人更是遍布全國各地。

  王陽明哲學思想對教育的啟示(世人皆知王陽明的哲學理論)(14)

  王陽明與弟子辯論

  他在從事教育活動的同時,系統地闡發其教育理論和思想,把内心修養作為教育的根本問題,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倫”,将讀經、習禮、寫字、習射等作為教學内容,提出知行并進、自求自得、循序漸進和因材施教等教學方法,培養了大批具有封建道德觀念的儒家聖賢和人才,如孫應鳌、李渭、馬廷錫、蔣信和朱克明等知名儒士,對我國封建教育的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參考資料: 1.王守仁(著);趙平略(校注).王文成公全書[M] 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6月.

  2.王柄照,郭齊家等編.簡明中國教育史(第四版)[M]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第四版.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感謝圖片制作者的辛勤付出,若有侵權,請聯系長歌君删除

  王陽明哲學思想對教育的啟示(世人皆知王陽明的哲學理論)(1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