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他們來說,雖然不見硝煙與炮火,但小小熒光屏就是戰場,電波雖然無聲,但它的跳動卻預示着一次次危急的“敵情”。
1949年建國之初,我國國防保衛力量漸從單一陸軍轉變成多軍種,雷達兵作為一種新的技術兵種誕生,這些默默無聞卻戰功顯赫的“幕後英雄”為國家織起堅不可摧的電磁天網。當時雷達技術、裝備、系統都是“零基礎”,雷達人才更是急缺。來自交通大學等高校和上海中學等中學的一批聰明而優秀的名校學子積極響應國家号召,成為了中國雷達兵最早的重要核心骨幹。
6月22日,雷達兵題材電影《天眼風雲》首映禮在上海交通大學文治堂舉行,交大雷達老兵也回到母校觀影,熒屏帷幕的開合之間,那段上海莘莘學子科技報國的往事穿過68年時光再被憶起。
1950年,21位交通大學學生完成雷達部隊任務後,部分學子身穿入伍軍裝回校參加活動。葉隆俊供圖
第一代雷達操縱員
1949年9月,安國路76号一棟建築的房頂上架起了一部日制“四式”雷達,人民解放軍的第一個雷達站在上海建立了。這台雷達是修複後“上崗”的,機器本就陳舊,又缺少零件備件,經常不能正常工作,故障原因也找不出來。
設備不“給力”,人才更是大缺口——盡管當時上海情報處已開始請交大電機工程系的教授培訓學員,傳授有關雷達常識的基礎知識,但還遠遠不夠。1950年2月6日,一場大轟炸震驚中外,上海的水電公司遭到嚴重破壞,反轟炸鬥争迫在眉睫。
上海交大退休教師朱建程機緣巧合幼時居住在安國路76号大院内,加之在交大工作時也曾與回校工作的交大老雷達兵共事過,對這段曆史十分感興趣。從北大荒到海南島,他退休後尋訪當初的交大雷達兵,查詢史料,收集信息,梳理還原那段曆史。
雷達操縱員在戰備執勤中。圖片來源:解放軍畫報
1950年2月16日,上海軍管會情報處請示經時任市長陳毅批準,直接向交大“召喚”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赴情報處(暫借)工作三個月。那一天是除夕,消息傳來,交大電機工程系4年級電訊班的21名黨團員率先臨危受命。
朱建程說:“其實當時這批學生距離畢業僅有一個學期,形勢嚴峻,環境還不穩定。據學長們回憶,也曾經過激烈的思想交鋒,最後都放棄了畢業‘願望’自願。”
學生們很快整裝到情報處報到,立刻進入角色,在雷達工作室熟悉機器、練習操作,他們編排成7個戰鬥值班組開始了晝夜輪值。這21名年輕的交大學子也成為我國第一代雷達操縱員。
第一部日四式雷達矗立在安國路76号大樓頂上,左起為葉隆駿、曹美琪、石松年、夏克同。資料圖
首次捕捉敵機蹤迹
然而剛開始的工作卻不順利。交大雷達兵很快發現,地面觀察哨肉眼都能看見的敵機,雷達卻沉默了,屏幕上絲毫不見蹤影,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經過初步研究,大家覺得沒有把握“治”好機器的毛病,而防空作戰迫在眉睫。上海交大講師蔣大宗曾在抗日戰争中服役時搞過雷達,也是這些學生的無線電實驗課老師,他被請來為雷達“診治”。
後來學生們又在交大校友錢尚平工程師等幾位專家的指導下,對發射和接收系統反複檢查調整,顯示器熒光屏上終于出現了近距離回波,這意味着第一支雷達隊從那一刻開始真正能夠擔負起對空情報保障任務了。
1950年10月,百老彙(上海大廈)雷達站集體照。後排左起三位分别是交通大學的曹美琪、劉瑜和吳炯明。胡枳瑰供圖
大家情緒高漲,精神高度集中,生怕“放跑”任何一架敵機。
3月的一天,交大學子石松年、計燕華和曹美琪(女)正在值班。上午9時許,雷達熒光屏上突然出現了一次不尋常的回波跳動,一個微弱的尖峰冒了出來,并且慢慢移動。
“是敵機!”他們激動地向指揮室報告,一百多公裡,方位東南,距離、方位也确定下來。真的是敵機嗎?雷達上的這個小小的信号慢慢移動,越來越近越來越大,大家從将信将疑開始确信,指揮室及時命令高射炮部隊組織火力網,保衛上海重要城市目标安全。
迎接敵人的是一場迎頭痛擊,因為防禦及時,敵機還未接近目标就倉皇逃去。石松年他們三人一直緊緊盯着屏幕,目标漸漸遠去,成功保衛的消息傳來,雷達站一片歡呼。
在那3個月裡,交大雷達兵接連捕捉敵機蹤迹,曾與駐滬軍隊的殲擊機、高射炮和探照燈等力量協同作戰,一舉擊落敵機。他們還被委以重任,着手修複調試好的一台台雷達設備“落戶”上海大廈(當時的百老彙大廈)、吳淞、鎮海等地建站。
我國第一個女技術副連長是來自交通大學的陸平(右),她的戰友是來自複旦大學的梁蓮珠(左)任技術員。梁蓮珠供圖
上海學子織出雷達網
“從安國路雷達站開始漸漸發展出9個雷達中隊,這9個中隊的技術負責人都來自這批交大學子。有軍事學者評價到,安國路76号是誕生新中國‘雷達兵的搖籃’,而交大第一批雷達兵無疑是這個‘搖籃’中的骨幹人群。”朱建程說,“從這時起,用雷達替代人工監視初見端倪,具有真正意義的雷達專業技術人員隊伍開始誕生;第一次由雷達、火力等部隊協同作戰的雛形開始萌發。”
據朱建程統計,1950年期間,參加防空雷達部隊的交大學子分四批不少于52位,他們後來在祖國天南海北,像“種子”一樣,做技術帶頭人(技術組長、副連長)或教員等,培養出一批批雷達部隊的骨幹隊伍。
高級防校雷達教員蔣澤廉(交大)中尉在教課中。圖片來源:解放軍畫報
實際上,到1950年年底,除了交大學子外,還有上海中學、複旦中學、格緻中學、敬業中學、育才中學、吳淞中學等百餘名優秀高中生成為雷達新兵學員;到1951年雷達兵兵源還擴展到複旦大學、同濟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農業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華北工學院等,而上海學生成為雷達部隊的正常兵源補充。
後來的華北軍區、中南軍區、東北軍區雷達部隊相繼派員來上海實習,上海雷達部隊成為了中國雷達兵的“種子”。
上世紀五十年代部隊授銜,雷達女兵第一次穿上帶星的軍裝。後排左一為陸平(交大),左三為何捷明(交大)、前排左四為梁蓮珠(複旦)。梁連珠供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