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陽花鼓戲發源于江漢平原沔陽(含洪湖)東荊河一帶,形成于清嘉慶年間,流傳到天門、潛江、監利、漢川、京山、鐘祥、荊門等地。已有二百多年曆史。沔陽花鼓戲曆代名伶由于演藝精湛,受到社會贊譽和同行推崇,被送予恰如其身份及藝術特征的藝名,在荊楚大地群衆中廣為傳揚。花鼓戲藝人的藝名由來,離不開自身的演藝層次和觀衆的褒貶。縱觀藝名排行榜,大緻有10種命名方法:
以區域知名度命藝名 "賽湖北"——謝春誠
如“賽湖北”——謝春誠(1889一1966)沔陽西流河人,14歲學藝,工旦角,扮相端莊秀麗,嗓音圓潤悅耳,唱腔聲情并茂。他于1917年随其師陳新苟與名角沈四、杜金庭、黃黑狗、唐石頭等首次在省城漢口華清街共和升平樓演出《十枝梅》、《思凡》等拿手好戲。三個月場場爆滿,與享譽湖北的黃孝花鼓(後更名楚劇)的著名演員江秋萍(女,藝名“小寶寶”)等唱對台戲,藝勝一籌,名震武漢三鎮,觀衆敬奉藝名“賽湖北”。
吳鶴顯
以“ 雲” 命藝名 旦角演員穿着彩色戲裝在舞台上走碎步,像雲彩在飄動, 因而觀衆喜歡用“ 雲”贈以藝名。如:
“一朵雲”——程蘭亭
程蘭亭(1905年生于漢川),1929年在田二河上街演出沔陽花鼓戲《站花牆》中前所未有的“摘花” 特技,使觀衆驚歎不已, 被譽之為“摘花藝魁”, 當時田二河有一文人十分欣賞他穿紅衣打蓮湘的舞姿,贈寫“蘭香十裡路,亭茗一朵雲” 的對聯, 他因此而得“ 一朵雲” 藝名。
“ 賽雲霞”——趙德新
與此同時, 被同行邀約在漢川田二河下街唱對台戲的趙德新(1911年生于沔陽郭河),演出《何氏勸姑》等沔陽花鼓戲, 尤其扮演《斬經堂》中王蘭英的跪步騰跳、半邊臉含笑半邊臉驚恐的絕招, 觀衆拍手叫好,稱他“賽過了一朵雲” , 以此“賽雲霞”就成他的藝名。
趙德新
還有很對皆以"雲”命藝名,如:
“賽彩雲”——劉桂才
“小雲”——束元香
“雲中仙”——徐德仙
以“ 紅” 命藝名 演員靠演藝走紅, 得一個帶“ 紅”字的藝名實不簡單。如:
1“ 出世紅”—— 汪紹四(1915年生于天門),工旦角,從小出名;2“落地紅”—— 劉明仿(1912一1982),因唱悲腔“字字滴血落地紅”故名;3”開口紅—— 何牛忍;4“ 小紅“——汪學洲;5“ 十三紅”—— 劉小春、程雲鵬、黃楚香;6“ 滿天紅” —— 魯力生;7“金似紅”—— 何金官;8“ 盛天紅 ”——盛香(1890 一1960) 等。4、以“ 花” 命藝名
沔陽花鼓戲舊時旦角由男演員擔任,男演女戲演得好确實不易。觀衆把他們看成鮮豔奪目的花朵取贈藝名。如:
“ 翠金花”—— 劉義保;
“ 白菊花” ——陳德林、李煥章、潘元甫;
“ 靈芝草”——姚玉春;
“ 小牡丹” —— 伍艾芝;
“ 黑牡丹”——趙金海(1896 一1982)袁家口人,因黑得出奇而得名。
以“鳳” 、鳥命藝名 “真鳳凰”——段鳳擫(1877一1921)
沔戴家場人, 是沔陽花鼓戲第一代女演員中的佼佼者, 八歲拜師學旦角, 首次登台扮演《掐菜苔》中丫環十分出色, 使觀衆首次看到女演女的真實效果,被譽為“ 真鳳凰”。她在以後的表演中, 由于唱腔優美、情真意切, 驚動鄰近幾個縣的人趕來看戲, 人們稱贊她“南三( 指沔南名旦曾三子) 北四( 指沔陽名旦沈四),趕不上鳳凰閃翅” 。
之後, 也有男演女出名的演員如:
“小鳳凰”——王成武
“鳳凰兒”—— 何望保
“賽鳳凰”——劉普元
“白八哥”——熊嘯
“小鴛鴦”——蔣周青
“渾水鴛鴦”——孫中林
以動物命藝名 沔陽花鼓戲早期著名生角、後來對武漢楚劇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的“ 黃黑狗”—— 黃漢翔( 西流河人,楚劇名師黃楚才之父)
還有“ 獨眼龍”—— 熊伯林3“ 狗眼睛” ——鄭坤山4“ 牛忍子” ——路金奎5“ 花尾巴牛忍” —— 王金苟6“ 瘦猴子” ——賀霞齡7“ 金虼蚤” —— 陳堯山( 1916一1980 )8
“湖南母豬” ——李桂清( 意為肚裡戲多)等
以角色命藝名 “ 活商林”
著名小生張守山(1913 一1982) 沔陽餘家台人,潛心鑽研演技與唱腔, “高腔”“沂水” 能唱出喜、怒、哀、樂、憂、思、驚的不同感情與闆式。尤以表演《商林歸天》最為出色, 觀衆美譽“ 活商林” 。
“ 活安安”
李再安( 女,1897一1976 ) 沔陽人, 她有一雙“ 逼人如劍、釣人如勾” 的“ 電光眼” 。被戲劇界稱為“ 嬌嬌寶” ,因擅演《安安送米》, 被譽之為“ 活安安” 。
“ 活觀音” 、“ 活香蓮”
名旦肖作君( 女,1918 年生于沔陽) 扮演觀音、秦香蓮, 形象生動, 活靈活現, 被人們頌其為“ 活觀音” 、“ 活香蓮” 。
“活山伯”—— 劉文漢
“活喜頭”—— 杜金庭(1889 —1931)
“蓋天寶”——黃乙醜
“紅蝴蝶”“賽天仙”——胡順興
以演技命藝名1 “字紙簍子”( 意為戲本多、角色全面)——李四一(1881——1955),監利縣龔場廟樓溝人。自幼入陳家戲班拜師從藝,習旦,工跷功。十餘歲即為戲班名角,常為地方新戲樓落成開張唱開台戲“破樓子”。有踩跷騰步上戲台口邊沿欄杆,碎步急跑和下腰開弓、箭射戲樓頂正中央之八卦太極圖等絕招表演,每次都吸引數千觀衆,滿場暴彩,鞭炮争鳴。中年以後,因嗓音變化,改唱生角,兼演老生,拿手戲有《青風亭趕子》、《打漁殺家》,他戲路寬,記憶力特強,各行當戲文表演均銘記在心,被同行稱為“字紙簍子”。為人正直,授徒甚多,愛徒如子,管教嚴格。1955年,七十四歲坐班教學于荊門縣拾回橋,因暴病猝逝。
“戲夫子”—— 陳新苟(1865 一1931) ,沙湖六合莊人, 是花鼓戲早期善教徒弟的高師沔陽州六合莊(今屬仙桃市楊林尾)人。十五歲學戲,拜師胡正興,習且行。嗓音清亮,身材修長,扮相秀麗。擅長《白扇記》、《賈氏上墳》等戲。中年以後,兼習生、旦、淨、醜各行當,尤以醜角戲見長。表演風格細膩自然,重神形合一。《張先生讨學錢》最為拿手,搖旦戲《親家母過門》獨創特色。他秉性耿直, 見識深遠,廣交秀才舉人,常與之鑽研戲文音韻,深究唱詞字眼,并請文人為其編寫了—批單篇牌子唱詞,豐富了花鼓戲的演唱内容,被譽為“戲夫子”。善于教徒,注重啟發誘導。一生授徒甚多,謝春城為其得意傳人。他戲路寬,通音樂,善傳藝,性情溫和,說話幽默風趣,在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成為當然的領班。民國六年(1917)掌班率謝春城、沈四等,進漢口共和升平樓演出,聲名大振。民國二十年(1931)帶班到鐘祥縣演出,被當地群衆發生的戲場械鬥誤擊重傷,死于皮家集,終年六十三歲。
“百戲肚子”( 意為記得戲多) ——鄒大階(1902 一1916 ),祖籍江陵縣沙市鎮(今沙市市),幼時過繼入潛江縣王東村鄒家為子。十二歲從常師傅學花鼓戲,初習旦行。因容貌欠佳,改工生行,繼工醜角。所演《小姑賢》、《雙撇筍》最為拿手。飾演《斬經堂》之吳漢,人坐椅上,怒氣中以腳點地動作,使椅子三腳離地一腳支持旋轉,堪稱一絕。記憶力強,人稱“百戲肚子”。除花鼓傳統戲外,還熟悉漢戲、楚戲劇目,如《李大打更》、《鬧房》等,更善演出。新中國建國後,口述記錄花鼓傳統劇目甚多,已編入《湖北地方戲曲叢刊》第十三、十七集。挖掘整理并與王彩鳳示範演出之《雙撇筍》,還傳授給馬安雲、楊愛枝等,參加湖 北省首屆戲曲會演,獲挖掘獎、表演三等獎。示範演出《野老公春米》之野老公,以人模拟導具,配合默契,人物性格刻劃入神。晚年緻力于教學。1961年受迫害緻死。1978年由潛江縣人民政府平反,恢複名譽。
“金瓢羹”— 李茂盛5“亮冰糖”—— 賀順新6“繡花蠟台”——葉天柱7 “撲倒聽”—— 蔡長生8“鐵扁擔”( 意為花旦、二旦、正旦一肩挑) ——吳鶴顯9“戲肚子”—— 博連喜(1871一1931)10“喳口暈”—— 譚長林11“百行通”( 意各行當角色都會演) —— 彭簡兒(1905 一1971 )12“一言堂”——嚴相九9、以排行命藝名“ 項幺” 、“ 廖幺” 、“邱幺”
京山人項明倫、廖有昌、邱在魁師從沔陽藝人學花鼓戲,三人均排行老幺, 分别被贈“ 項幺” 、“ 廖幺” 、“邱幺” 的藝名。1920年, 三幺搭班唱滾台戲比藝, 觀衆大飽眼福, 稱“ 三妖( 幺) 出動, 天震地動“ 。
項明倫
“ 南三北四”、“ 曾四子”
還有聞名遐迩的“南三北四”;“曾四子”(1869一1914)、“沈四”( 1591 一1933), 深受群衆喜愛, 人們說: “害病不吃藥,隻要聽沈四喲喂喲!”
以性格命藝名 “四方苕”——崔松
花鼓戲一代名師崔松(1893 一1968), 沔陽楊峰人, 二十餘年教七屆徒弟達一百餘人, 知名者六十多個, 人們頌揚“ 崔松教娃娃, 真是有辦法”,可是,他平時沉靜少語, 被送藝名“四方苕”;
“下台苕”——吳鶴顯
吳鶴顯, 也是上台活蹦亂跳,下台老實巴交;
吳鶴顯
還有:
“蔫螞蝗”——徐春
“弄( 人聲) 鼻子”——劉冬元
“推铳“—— 陳五六
“一撮毛”——楊志銀
“白日鬼”—— 白松章
“鬼火”——王成洲
“小奇怪”—— 何幹清
“死小錢”——李元
“洋花棉梗”—— 劉東等等
以上均形象地刻劃出演員的個性特征。
分析沔陽花鼓戲藝人藝名, 離不開藝人在隊伍、行當中的輩份、地位、技藝等相同之處與不同點, 其藝名呈現如下類别:門派宗師——“ 四大門頭” “汪派宗師”——汪春保
汪春保(1832一1910),沔陽昌灣人, 主工旦角行, 一生授徒甚多, 其中名伶不少, 名師陳新苟等為第三代高足,“賽湖北”謝春誠, “ 真鳳凰” 段鳳擫等為第四代弟子, 吳鶴顯、蕭作君、劉佳才、趙德新等是其五代徒弟, 名伶劉伏香( 女) , 束小雲和陳五六等為其第六代弟子。
“史派宗師”——史旺
史旺(1846一1916)沔南人, 清末秀才“下海”,主工生角行, 天門最早花鼓戲演員“柱頭”、“磉墩” 為其第三代弟子, 張守山、龔一香等是其第四代高徒。
“黃派宗師”——黃二生
黃二生(1853一1913) 沔陽人,主攻花旦行,花鼓戲與楚劇名伶黃漢翔等是其第三代弟子, “ 一朵雲” 程蘭亭等為其第四代出色弟子。“
”賀派宗師“——賀霞齡
賀霞齡(1868一1938), 監利人,參師史旺,主工醜角行,形成“賀派”特色, 王金苟等為其第四代弟子中出類拔萃者。
藝名最早“ 賽湖北”——謝春誠
謝春誠早在1917年漢口演出時得此藝名, 為沔陽花鼓戲藝人的藝名之始。
謝春誠
藝名最多“蓋三縣” 、“下台苕”、“鐵扁擔”——吳鶴顯
傑出花鼓戲旦角與名師吳鶴顯一人三藝名: “蓋三縣” 、“下台苕”、“鐵扁擔”。
吳鶴顯
同藝名多人三朵“ 白菊花”
沔陽花鼓戲藝人藝名中有三朵“ 白菊花” ——陳德林、李煥祥、潘元甫。
三個“十三紅”
劉小春(1910一1984)、程雲鵬師徒和黃楚香。
三個“和尚”( 名和尚或光頭)
“莫和尚” ——莫正典(1891一1961)、“ 花和尚” ——林平清與“ 胡和尚”。
三個“字紙簍子”
汪學洲(1906 一1982)、劉孚賢(1909一1981)、李四一。
四個“搭毛”( 女演員)
“大搭毛”——劉伏香、“小搭毛”——程連安、“三搭毛”——蔡青枝、“四搭毛”——程再安
集體藝名“ 三個半名醜“——匡四苟、劉興祥、王金苟、餘時喜
匡四苟(1883一1937) 名醜之省, 亦稱“蓋三縣”;
劉興祥(1899一1971) 以表演矮身法走“鴉雀步”出名;
王金苟(1904一1980) 擅演瞎子戲, 藝名“瞎子精”;
餘時喜(1908一1983)會演呆子戲,一言不發, 令人捧腹大笑。
“三大生角”——楊義林、楊笃清、黃崇香
楊義林(1916一1982)天門人,12歲拜師沔陽藝人學戲, 藝名“ 金角子” ,曾住天門縣花鼓劇團團長;
楊義林
楊笃清(1919一1966)沔陽人,唱腔優美動聽, 曾任潛江縣花鼓劇團團長;
黃崇香(1915 一1972) 沔南人,1942 年參加革命,曾任新四軍抗日宣傳隊長, 解放後擔任過沔陽縣花鼓劇團團長。
“ 汪氏兄弟三雄”——汪紹發、莊紹四、汪紹五
汪紹發、莊紹四、汪紹五, 沔北人, 1937年與其他名角組成“汪氏戲班” 在江漢平原各縣演出, 人稱沔陽花鼓戲壇“ 汪氏三雄” 。
“ 黃氏三香三鼎甲”——黃考香、黃楚香、黃崇香
長兄黃考香(1891一1959) ,老二黃楚香(1902一1970), 老三黃崇香, 沔南土京口人, 三兄弟在技藝上各有專長且精通全面,人稱他們是“ 黃氏三将, 拉打捶唱” 的“ 黃氏戲班三鼎甲”,以高超的演技享譽社會。
黃楚香
取藝名的年代。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 是藝人被群衆贈送藝名最多的時期。究其原因有二:1一是民間著名藝人在自發狀态下組織戲班授徒和演出, 在激烈的市場競争( 唱對台、唱滾台) 中求生存求發展, 激勵藝人刻苦學藝、鑽研行當“ 絕技” 與各自“ 拿手好戲” , 而且精益求精, 力求在擂台賽中取勝, 所以在近四十年裡,生、旦、醜行名伶輩出, 得到演藝界和觀衆的贊譽。2二是沔陽花鼓發展的興盛時期, 有廣泛的群衆基礎, 且有大批文人參與編寫劇本和指導, 并為演員捧場, 于是乎一頂頂繪形繪色、維妙維肖的藝名“ 桂冠” 紛紛戴到了演員的頭上,這些藝名越叫越響,越傳越遠,以至後來觀衆隻知演員藝名卻不知其真實姓名。
而從新中國建立以後,由于中國共産黨重視文藝的發展, 人民政府批準組建了縣級職業劇團和區鎮半職業劇團, 至此演員才有了固定的演出場所與收人, 不再為養家糊口而勞碌奔波, 昔日的科班學徒已成為今日的“ 挑梁” 名角,且一屆屆青少年戲劇新秀在茁壯成長,雖然也湧現出大量的出名演員,但是觀衆為藝人取藝名之風已不盛行了。故而, 花鼓藝人的藝名既是個人的名譽、戲班( 劇團) 的光榮、地方的驕傲, 也是花鼓戲發展階段中的曆史産物。
沔陽花鼓職業和半職業藝人何止萬千, 而享有藝名者為數不多,筆者是個“門外漢” ,道聽途說,孤陋寡聞,零星所得,難成篇章,自謂“ 拾趣” , 以飨讀者,意在抛磚引玉, 期望專家學者教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