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餃子的來曆和吃餃子的故事

餃子的來曆和吃餃子的故事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0-13 18:41:42

歲尾寒冬末,轉眼是春天。

正月十五元宵節,南方家家戶戶吃湯圓,北方家家戶戶吃元宵。

我家吃餃子。

從小到大,隻要重要節日,我家都是吃餃子。而我最愛吃餃子,尤其愛吃蘿蔔餡,韭菜雞蛋餡,蘑菇雞蛋餡餃子。

三十晚上,初一早上,初三早上,初五早上,十五晚上,端午節中午,七月十五晚上,八月十五晚上 ,冬至早上,陽曆年早上,臘月二十三早上。

家裡幾乎每次包餃子,剩下的餃子都是我的,家裡的奶奶父母哥弟等都不再吃,隻有我自己連吃兩三天餃子。小時候沒問過為什麼,長大了,感恩所有家人的沉甸甸的愛,這份記憶必将溫暖我的一生。

印象深刻的記憶還有,某個小年早上,母親下好了餃子,盛滿幾個盤,擺在竈王供桌上,先磕頭念叨,她磕一個頭,我拿一個餃子吞了,等她忙活結束,吃的差不多了,她然後再燒紙,風一吹,餃子上就沾好多紙灰。最後吹一吹,全家一起吃,我就不吃了。洞悉一切的奶奶說,這小丫頭八字硬,竈王不會怪罪。又跟我說,紙灰不髒,高溫消毒了。小有潔癖的我,說什麼也不會再吃。感恩家人無底線的寵愛!

雖然愛吃餃子,卻一直不知道,節日吃餃子是何時開始的,又是誰發明的餃子。

帶着疑問,網上搜了一下餃子的由來:

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

建安初年,張仲景出任長沙太守,不久瘟疫流行,便毅然辭去了太守官職。告老還鄉時,正值寒冬,回鄉路上,看到許多窮苦百姓,衣不遮體,耳朵都凍爛了,心裡異常難受,暗下決心要治好相親們。冬至時,他在空地上搭起醫棚,盤上大鍋。把羊肉、辣椒和去寒的藥材放在鍋裡,熬到火候時再把羊肉和藥材撈出來切碎, 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治病的窮人,每人一大碗湯、兩個“嬌耳”,這藥就叫“祛寒嬌耳湯”。人們吃後,頓覺全身溫暖,兩耳發熱。張仲景天天舍藥,直舍到大年三十。鄉親們的耳朵都被他治好了,歡歡喜喜地過了個好年。

從此以後,每到冬至,人們就想起張大夫為鄉親治病的情景,也模仿着做嬌耳的辦法,做起了食品。為了區别“嬌耳湯”的藥方,就改稱為“餃耳”。因叫着别嘴,後來人們就叫它“餃子”了。天長日久,形成了習俗,每到冬至這天,家家都吃餃子。

再後來,就不僅是冬至,春節等節日也吃餃子了。餃子成為百姓心中最重要的節日食品,不同地方也發展出不同的叫法,山東這邊叫餃子也叫扁食、下包子等。

不管時代如何變遷,經濟怎樣發展,餃子依然是我的最愛!今天國強民富,老百姓都奔了小康,不論過什麼節,我家還是吃餃子!

吃餃子的溫暖和愛,一直傳遞下去,一代又一代……

餃子的來曆和吃餃子的故事(吃餃子的溫暖記憶)1

餃子的來曆和吃餃子的故事(吃餃子的溫暖記憶)2

餃子的來曆和吃餃子的故事(吃餃子的溫暖記憶)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