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蘭州民族團結進步工作

蘭州民族團結進步工作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2-26 14:17:43

蘭州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原标題:隴原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常開長盛,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蘭州民族團結進步工作?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蘭州民族團結進步工作(隴原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常開長盛)1

蘭州民族團結進步工作

原标題:隴原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常開長盛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甘肅實踐”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馬穎

“高高的積石山喲,山頂上映彩霞呀,山腰裡溪水嘩啦啦地笑呀,山下一片好風光呀,我可愛的家鄉呀……”9月23日是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40周年縣慶,慶祝大會現場,積石山兒女身着豔麗的民族盛裝載歌載舞,街頭巷尾張燈結彩,每個人都在見證并共享着積石山縣40年來的巨大變化和發展成果。

積石山縣40年的發展曆程是我省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省深入學習貫徹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與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推動新時代全省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描繪出一幅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和諧畫卷。

特色産業“全面開花”,群衆生活蒸蒸日上

天祝的藜麥、張家川的花椒、臨夏的樹莓、東鄉的貢羊……在甘肅這片熱土上,處處都能看到民族地區獨具地方特色的産業。

金秋九月,走進臨夏市折橋鎮的農家樂,桌上除了特色美食,還有一盤盤紅黃相間、晶瑩可愛的樹莓。據了解,臨夏市以土地流轉為抓手,積極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因地制宜發展樹莓種植,實現了土地增效、農民增收。

“早上7點上班,中午回家做飯、午休,下午6點下班,樹莓産業園就在家門口,每個月還能拿3000元的工資。”說起從農民變身為“上班族”的新生活,臨夏市折橋鎮大莊村村民陳林萍感到充實且滿足。據介紹,折橋鎮樹莓産業園一期工程建成以來,已提供就業崗位50餘個,随着後續産業規模的持續擴大與産業鍊的延伸,樹莓産業園将帶動更多當地群衆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在天祝縣松山鎮藜香村,随風飄動的藜麥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不少人在藜麥田間拍照“打卡”。藜香村是天祝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後成立的一個由漢、藏、土等多民族聚居的移民新村。近些年圍繞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目标,藜香村積極推進産業、組織、人才、生态、文化振興,走出了一條“民富村強、景美人和”的鄉村振興路子。

44歲的藏族村民索青山一家2019年搬遷到藜香村,主要種植藜麥和食用菌。“今年我家種了100畝藜麥,預計能掙8萬元。再加上10個食用菌大棚的收入,年收入過10萬元不是問題!”索青山說,搬到藜香村之後,全家住上了新房子,孩子上學、老人看病都方便了許多,不同遷出地、不同民族的鄰居和諧共處,生活越過越有滋味。

在脫貧攻堅戰中,我省盡最大努力提高民族地區路、水、電、房等基礎設施以及教育、醫療、養老等兜底保障水平,着力培育壯大富民産業,切實加大就業扶持力度,加強駐村幫扶工作力量,确保民族地區如期完成了脫貧攻堅目标任務,向着鄉村振興的新征程進發。

吃上“文旅飯”,奔向緻富路

甘肅自然風光優美,民族風情濃郁。行走在我省的民族地區,各族群衆依靠自己的勤奮和智慧,吃上了“文旅飯”,拓寬了緻富路,青山綠水不再“孤芳自賞”,民族文化不再“藏于深閨”。

離美仁大草原不遠的俄合拉村,坐落在草原之中,還有一條小河流過,風景優美。但曾經村民們的唯一收入來源隻是畜牧業。

“你們村子這麼美,村民穿的藏袍這麼好看,我很想留下來住兩天,但是連一家賓館和餐館都沒有。”一位外地遊客經過俄合拉村時特意停下來和藏族小姑娘拍照,他說的這番話為當地群衆提供了一個新思路:發展文旅産業。

說幹就幹!2019年,俄合拉村邀請了專業的設計團隊,根據當地獨有的藏式風情設計了民宿,并打造了與周邊自然環境風格一緻的“牧雲俄合拉”景區,今年6月投入運營。俄合拉村以村民土地入股、政府資金支持的方式,帶動村民轉變陳舊的生産生活方式,景區建成之後已提供就業崗位20多個。随着後續娛樂休閑、文創産品等附屬項目的完善,俄合拉村還将吸引更多遊客,也将帶動更多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同樣通過發展文旅産業改變面貌的還有臨夏市八坊十三巷。八坊十三巷原本是一片城中村,基礎設施落後,群衆生活條件較差。近些年,臨夏市依托獨具特色的傳統民居、古建築等,将八坊十三巷規劃建設為文化博覽區、民俗風情區、創意工坊區等8個功能區,既改變了貧窮落後的面貌,還為巷子裡的群衆提供了就業崗位。

如今的八坊十三巷青磚黛瓦、古色古香,點綴其中的回族磚雕、漢族木刻和藏族彩繪充滿了濃郁的民族風情。據了解,2016年10月至今年6月,八坊十三巷累計接待遊客988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7.26億元。2018年,“八坊十三巷舊貌換新顔,‘城中村’變身旅遊新地标”的典型經驗做法受到了國務院和省政府的表揚。

以開放促團結,以改變促發展。我省堅持把發展作為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以改革創新培植新動能,以生态優先拓寬新路徑,以産業振興構築新支撐,走出了一條具有甘肅特色、符合民族地區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美美與共,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甘肅省内56個民族俱全,其中裕固族、東鄉族、保安族是甘肅獨有的少數民族。各民族文化特色鮮明,在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構築起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共有回、漢、藏、哈薩克等20餘個民族。在張家川縣博物館,陳列着一件件融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文物,講述着這片土地上口口相傳的民族團結故事。縣博物館以館藏文物資源為依托,深入解讀當地曆史中蘊含的中華文化基因,積極開展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搜集整理,舉辦内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宣教活動和文物圖片流動展覽等。同時,在傳統節日、紀念日來臨之際走進中小學、幼兒園,向學生宣講民族文化故事,開展手工活動,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

在離張家川縣城不遠的馬關鎮新義村,村文化廣場上的鄉村民俗記憶館成了村民們的新去處。該鎮居民以回漢兩族群衆為主,全鎮曆史文化底蘊深厚,廟會社火、書畫剪紙、草編根雕等民俗文化豐富多彩,素有張家川縣“文化之鄉”的美譽。據了解,馬關鎮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打造了鎮文化館、新義鄉村記憶館、石川村民族共建商貿市場、新義村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四個一”工程,通過舉辦慶祝農民豐收節暨民族團結進步文藝演出、文藝書畫作品展等活動,加大對書畫藝術人才的扶持和推廣,大力培養剪紙根雕藝術傳承人,團結帶領各族群衆奮力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近年來,我省加快打造“一帶一路”文化制高點,大力推進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制定實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積極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完善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州縣“三館”、鄉鎮文化站、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全覆蓋。同時,加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傳承,“花兒”“格薩爾”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南木特藏戲”等23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入選國家級保護名錄,35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傳承人入選國家級名錄,民族地區110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列入省級名錄。

此外,我省還積極搭建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鑒平台,堅持每5年舉辦一次“石榴杯”全省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每4年舉辦一次全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每3年舉辦一次“石榴杯”民族書畫攝影展等,這些活動在推進全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甘肅各族群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撕掉千百年來絕對貧困的标簽,形成了推動跨越式發展的強大合力,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矚目成就。

我省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旗幟,促進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隴原大地深深紮根,使甘肅這柄鑲嵌在中華大地上的“如意”更加閃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