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盟赤水河平叛
在四川、貴州、重慶接壤的赤水河流域的遵義習水縣土城、醒民和習水河流域的遵義赤水市官渡、石堡一帶,袁姓人是一個旺族,世居此地已有近八百年的曆史,其祖籍江西。赤水市和習水縣的袁姓族人都有一個據傳八百年前的共同祖先——袁世盟。
據說袁世盟為宋朝王室附馬之子,屢建戰功,升任總制,轄江淮兵馬。南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習部彜人叛亂,袁世盟奉朝廷之命入赤水河平叛。
影視作品中的大将軍
袁世盟率師從江淮出發,沿着長江西進西南地區。其部隊先到苦竹溪(今為四川省泸州市合江縣九支鎮苦竹溪)休整,然後強渡赤水河攻克留元壩(今貴州省遵義的赤水市區),再戰複興場(今貴州省赤水市複興鎮),彜人部族被迫往赤水河上遊方向南逃。袁軍趁勝追擊,兵分兩路:一路繼續向南推進,逼進丙灘(今貴州省赤水市丙安鎮),翻越川風坳大山,向猿猴場(今貴州省赤水市元厚鎮)進軍;一路向東推進,翻七裡坎,攻克旺隆(今貴州省赤水市旺隆鎮)、葫蘆垴(今葫市鎮),向猿猴場進軍。兩路兵馬,勢如破竹,經過多日行軍作戰,掃清了彜人部族十餘個據點,兩軍于陛诏彙合,大戰猿猴場。
雲貴川交界處的赤水河流域
猿猴場為古習部彜人中心區古磁(今貴州省習水縣土城鎮)城的外圍,經過幾天幾夜的激戰,在雙方都有重大傷亡後,袁世盟終得占領猿猴場。由于傷亡很大,袁軍向朝廷求助援兵,援兵到後兵分三路:一路從米糧大路正面進攻;一路從猿猴渡河,沿河而上,到達古磁對岸;一路翻越猿猴大山,直抵埃山,逼近崖角、水獅,對古磁形成三面合圍之勢。習部彜人抵擋不住,分兩路逃跑:一路經過唐朝壩(今貴州省習水縣同民鎮),逃往永甯(今四川省泸州市古蔺縣和叙永縣)方向;一路逃向東皇殿(今貴州省習水縣縣城)。袁軍也按彜人逃亡的方向三路追擊:一路渡過赤水河,從漁溪直抵三角塘,追至太平渡方肯罷休;一路從寒鵬坳、青杠坡、木桷崖向東皇殿殺進,一路從旺隆和葫蘆垴翻二郎壩,渡官渡河,開往飛龍嶺、天龍池、七星谷(今貴州省赤水市官渡鎮長嵌溝一帶),向東皇殿殺進,兩路袁軍全殲彜部叛軍于九龍山(今貴州省習水縣縣城附近)。至此經過五個月的激戰,袁世盟部衆取得了平南戰役的勝利。
袁世盟赤水河平叛戰役
由于習部彜人大部分逃亡了赤水河以南的蔺州(今四川省泸州市古蔺縣),為了防備彜人,袁世盟及其部衆便留守赤水河中下遊地區,經過近八百年三十多代的繁衍生息,他們的後代僅在貴州赤水市官渡鎮和貴州習水縣土城鎮附近便有上萬餘人。袁世盟的後人見證和參與了四川貴州接壤處的赤水河中下遊地區近八百年激蕩的歲月。據說習水縣城北太平場的杉王樹,便是赤水河流域袁姓人的先祖袁世盟親手所載,這顆巨樹也自然成為赤水河地區袁家人神聖的圖騰,那是袁氏族人與祖先心靈對話的寄托。現在袁世盟的後人已經擴散到四川、貴州、雲南、重慶接壤地區,有幾十萬人之衆。歡迎各位留言參與讨論“八百年前袁世盟開發赤水河中下遊的曆史”,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