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個世紀80年代末,4件精美絕倫的翡翠巨作——《岱嶽奇觀》、《含香聚瑞》、《群芳覽勝》、《四海騰歡》,在北京問世,立即轟動了海内外!
經國内權威專家團隊評審鑒定,4件作品被定為“四大國寶”。
“四大國寶”用料來源,一直令人們倍感興趣,同時也争論不休。
直到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玉石文化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白描走訪了騰沖,拜訪了“四大國寶”主創團隊——北京市玉器廠。
跟當年制作的幾位大師交流,聽規劃、組織、指導了“四大國寶工程”的原輕工業副部長陳士能介紹,材料來源終于水落石出。
傳奇源于清宣統二年(1910)。
旅緬商人王振坤,在緬甸猛拱老場口挖到一塊巨大的玉石,當地人形容其原石形狀——像是一顆巨大的“芋頭”,足有兩千斤。
在當地剖解切成了五大塊(資料記載大小約100x50厘米),水色絕佳。
他在其中一塊上切下一角,制成若幹副手镯,每副以緬币千盾盧比以上的價格賣出,用以繳納崗稅。
回到來之後,在騰沖縣城太平街設立“振坤記”商号,玉料也命名為“振坤玉”。
目擊者有著名的翡翠專家龔子俊,曾從事珠寶玉石經營數十年,後來擔任騰沖縣政協委員。
龔子俊91歲時,寫了一篇文章《騰沖珠寶業》,文中寫道——
王振坤的這件玉石,可以說是近一百多年來,在騰沖市場見過最上乘的玉石!
其質量為滿綠夾絲絲放堂,底是化馬灑,無雜質,無瑕疵像化學燒料一樣(類似今日所說:像樹脂),我經營玉石從小到90歲,隻見過4隻振坤玉手镯。
1982年,騰沖供銷社玉石收購門市部,調給廣東珠寶玉器公司一隻振坤玉手镯,調價為1300元,該公司将這隻手镯在廣交會上陳列,即被一個外商以8萬元買去。
這個外商買得後,還誇贊不絕:“太好了,很便宜!”
再次回到當年,王振坤運回玉石之後,決定以生貨(毛石)銷售,樁口定在上海。
樁口,就是和翡翠品質對路的特定市場。
玉石翡翠交易很講究樁口,玉石要發往市場了,商家會按玉石種、水、色以及個頭大小,來确定不同的銷售方向。
比如20世紀初,種、水、色俱佳才能算上品,上品一般運到上海轉銷美國、日本,稱上海樁或上樁。
帶綠,而種、水稍欠缺的,是中品,運往廣州銷售,稱廣樁。
運往香港銷售的,則稱港樁。
種、水、色較次,但個頭大,能雕琢大件的,運往北平銷售,稱北平樁。
王振坤把樁口定在上海,可見玉石的完美,和他信心的充足。
玉石裝箱運抵上海時,中外客商如雲,顯貴巨室雲集,翡翠是富商巨賈、貴婦名媛炫耀身份、裝點摩登最搶眼的配飾。
而作為生意來做,翡翠又是奇貨可居,所以滇僑玉石商人在大上海如魚得水,大顯身手。
好東西在手,王振坤心氣頗高,“振坤玉”定價為——白銀100萬兩!
100萬兩白銀,在當時值多少錢?
當時1塊大洋兌換白銀七錢之上、八錢以下,所謂七上八下。
100萬兩白銀,打底都值133萬塊銀圓。
當時1塊銀元能買30斤大米,133萬銀元,能買2萬噸大米,夠10萬軍隊吃一年!
名滿天下的齊白石的畫,每二尺一元,133萬銀元......
對不起,齊白石很忙,畫不出來那麼多!
陳存仁在《白銀時代生活史》中透露,當時他在靜安寺路愚園路(今常德路)花5200元,買了一塊3畝7分的地。
133萬銀元,能買當時的大上海950畝地!
這是一個天文數字,沒有人能扛得起這幾塊石頭。
很多人對這幾塊石頭垂涎不已,有人開價20萬,有人出30萬,距王振坤的期望值差太多,一時賣不出去。
他便将玉石暫且抵押給老鄉——設在上海的雲南“天順祥”商号,抵銀32萬兩。
後來不知道突發變故,還是另有其他投資,占用了資金,總之王振坤一直沒有去贖回這幾塊玉石。
最終的結果:過期未贖,“振坤玉”歸了“天順祥”所有。
“振坤玉”的傳奇,似乎演進到上海灘就戛然而止。
此後,沒有人知道“振坤玉”的蹤迹。
直到60多年後的82年,那一年除了拉菲名震天下,還有“四大國寶”的制作!
工程啟動于82年11月,預定86年完成,所以當時命名為——“86工程”。
制作“四大國寶”的用料,正是銷聲匿迹 60餘年的“振坤玉”!
這是“振坤玉”的後傳,一部大戲最為壯闊、最有聲色的後半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