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西充蛴蟆節在哪舉辦

西充蛴蟆節在哪舉辦

民俗 更新时间:2025-01-16 16:59:12

  正月十四蛴蟆節,是川北地區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民間傳統風俗。主要流行在四川南充嘉陵、順慶、西充、南部,遂甯蓬溪、射洪一帶,經過300多年的演變,如今已成為一種獨特的地方民俗文化。

  西充蛴蟆節在哪舉辦(神秘的川北民俗)(1)

  神秘的川北民俗——正月十四“蛴蟆節”

  1

  “蛴蟆節”的神秘來曆

  蛴蟆,方言讀qime,是青蛙、癞蛤蟆的統稱。蛴蟆以南瓜、豆芽、紅薯等為食,繁殖快。

  蛴蟆節,也叫“十四夜”、“十四月”“十四節”“小年”“鬼過年”等。

  每年的正月十四晚上,大緻在18、19點左右開始,家家戶戶都要點燃自制的蛴蟆燈,舞着火把,燃放煙花爆竹,擡彩龍,敲羅打鼓等,舉行一種祭祀祈福活動。

  關于蛴蟆節的來曆,傳說很多。

  傳說一:清軍入關滅掉南明政權後,派兵進攻四川。在成都稱帝建立大西政權不到兩年的張獻忠,面對強敵壓境,處境艱難,決定放棄成都,北上迎擊清軍。1646年農曆十一月,張獻忠率軍來到川北嘉陵江一帶。很快,大西軍與清軍相遇,雙方展開激戰,張獻忠中箭身亡。雙方激戰後,死傷無數,血流成河,又無人打掃戰場,導緻瘟疫流行,戶戶有人死,家家做喪事,百姓苦不堪言。時值正月開春,萬物複蘇,田間地頭出現了冬眠後的蛴蟆。蛴蟆滿身疙瘩的蟾蜍,俗稱癞疙寶。人們讨厭蛴蟆,覺得它醜陋、肮髒,是不祥之物。瘟疫流行,人們找不到原因,認為是蛴蟆導緻了瘟疫,蛴蟆本是無辜的,隻是它們出現得太不是時候了,把瘟疫稱作蛴蟆瘟,蛴蟆成了最可怕的瘟神。但那麼多的蛴蟆,又怎麼能消滅得掉呢?一個雲遊到這裡的道人得知此事後說,瘟疫流行,都是因為戰亂,穢氣濁血觸怒了河神,河神降蛴蟆來禍害人間。那該怎麼辦呢?道人又說,在正月十五月圓之夜的前一天,将蛴蟆送走,祈福消災去百病,家家戶戶才能從正月十五開始平安無事。經過道人一番指點,大家都覺得很有道理。正月十四這天,大家用竹子做成蛴蟆燈。傍晚時分,家家戶戶點起蛴蟆燈,敲鑼打鼓,自發地朝河邊走去,把蛴蟆燈插在田邊或放進河裡,祈禱求告送瘟神。說來也怪,這麼一搞整後,瘟疫果然漸漸消去。由此,每年正月十四,形成了送蛴蟆的習俗,并流傳到方圓近百裡的鄉鎮,一直延續到現在。

  傳說二:據說三百多年前的清朝,川北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瘟疫,許多孩童都在這場瘟疫中夭折,村民痛苦不堪。後經一個神秘高人指點,才知道是由于"蛙神"沒有得到人們的祭祀,大為震怒,才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十四降此瘟疫。于是受到高人指點後的人們每到農曆正月十四便興起了這祭祀“蛙神”的“蛴蟆節”,以此來祈求蛙神保佑村裡的孩子平平安安,年複一年,瘟疫果然不再來臨,但這拜祭“蛙神”的“蛴蟆節”卻一代一代地傳承了下來。

  傳統的蛴蟆節,主要包括四大内容:做蛴蟆燈、送蛴蟆、搖嫩竹、吃年夜飯。

  

  神秘的川北民俗——正月十四“蛴蟆節”

  2

  神奇的“蛴蟆燈”

  在“蛴蟆節”,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紮“蛴蟆燈”。

  川北農村盛産一種叫做慈竹的竹子,農家用的竹制品,大都以此為原料,蛴蟆燈也不例外。

  正月十四一大早,鄉民們把頭年才長出來的慈竹砍下來,截成竹棍,短的一尺多長,長的有一米多。用錘子把竹棍最上面的一節敲破,剖成7-9片小竹條,把剖開的竹子往下擠壓,竹節成紡錘狀。用一根嫩竹篾條編成竹環,把竹篾環編紮進紡錘狀的竹節中,蛴蟆燈的骨架就做成了。再在竹節中間放上泥巴,插上蠟燭,在外面糊上一層白紙,留一個小孔以便點燈,蛴蟆燈就基本做好了。整個過程耗時不多,工藝也不繁雜。

  蛴蟆燈的最初形狀為紡錘形,這種形狀的燈在四川并不多見,但在川東、川南沿江地區仍有零星存在,如珙縣的送靈燈、合江的點天燈等。在福建的南平、江西的婺源、湖南的鳳凰、湖北的麻城等地,也有臨江的村鎮在紮紡錘形燈。

  蛴蟆燈現在的樣式增多了,工藝也有所不同。從外觀來看,有燈籠形的、四方形的、葫蘆形的、心形的、五星形的等,有生肖燈、雞燈、魚燈、飛機燈、飛彈燈等,小的一個人就能拿走,大的則需要多人擡起走。燈紙除最常見的白紙外,還有紅紙、綠紙、黃紙等,或幾種顔色拼在一起。以前的燈紙,是用米湯糊上去的,現在則用膠水粘貼。

  制作大型蛴蟆燈就需要三個步驟近十多道的工序。第一步用竹條搭架子,按吉祥的尺寸比例編制成雛形;第二步造型,用紙貼糊,外形一定要雄壯,形态要逼真;第三步修飾,給蛴蟆燈裝上眼睛、編制一條蟲叼在它嘴裡,用毛筆寫上祈福的語句。

  蛴蟆燈做好後,不能拿進屋裡,隻能放在屋外,一是為了晾幹米湯或膠水,二是避免将蛴蟆瘟帶進家裡。

  蛴蟆火把制作相對比較簡單,隻需用鋸子、彎刀等将其平切,在其内倒上煤油柴油機油菜油均可,然後塞上棉花、布、包谷襲襲,晚上點火即可。

  在将蛴蟆送下河後,一定要把火把或蛴蟆燈扔掉,棄于河田或插于土,不然蛴蟆兒瘟會被帶回家的,給你家帶來黴運的。

  西充蛴蟆節在哪舉辦(神秘的川北民俗)(3)

  神秘的川北民俗——正月十四“蛴蟆節”

  3

  神秘的蛴蟆民謠

  “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送下河......”每年在農曆正月十四這天晚上,在南充市西北部的許多農村,都能見到舉着“蛴蟆燈”的大人小孩,在一同唱着這首古老而有趣的民謠。

  “蛴蟆節”的民謠有很多。比如:“蛴蟆公,蛴蟆婆,十四十五攆下河。”“蛴蟆,蛴蟆,上山去啃爛南瓜兒。”

  “蛴蟆,蛴蟆,過河去吃爛豆芽兒。”“金蛴蟆,銀蛴蟆,過河去啃爛囊瓜兒,不吃我們的紅苕,專吃人家的爛豆芽兒。”

  搖嫩竹是孩子們的活動,孩子們在白天選好一根比自己高的嫩竹,并做上相應記号,待天黑之時尋找自己的嫩竹,找到了就唱歌訣:

  “十四夜,搖嫩竹,你也生,我也生,我和嫩竹打老庚。你也長,我也長,我和嫩竹一樣長。”

  “十四夜,搖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樣高。”

  “十四夜,搖嫩竹,嫩竹爹,嫩竹娘,我和嫩竹一樣長。”

  這些民謠其實是一種祁禱,是在祁福。

  西充蛴蟆節在哪舉辦(神秘的川北民俗)(4)

  神秘的川北民俗——正月十四“蛴蟆節”

  4

  神秘的三會蛴蟆節

  而今,身邊的人都在感慨年味缺失,說實話,唯有南充三會、共興,西充的多扶、蓮池等地仍保留着“送蛴蟆”這一傳統的地方性節日,讓人感受到年味猶在。

  農曆正月十四,南充市西河流域的西充縣車龍、占山、蓮池、多扶,嘉陵區三會、積善、金寶、禮樂、太和、七寶寺,順慶區共興、同仁、新複等鄉鎮,一年一度的蛴蟆節震撼進行。

  嘉陵區三會鎮位于嘉陵區西北角,地處嘉陵區、西充縣和蓬溪縣之間。近年來三會的聞名,源于蛴蟆節,一“蛙”讓三會名揚天下。

  2012年開始,蛴蟆節就從民間自發舉行改為三會鎮政府主辦了。随後,蛴蟆節又上升為嘉陵區政府主辦。2017年的嘉陵區第六屆蛴蟆節就出動了200多名警力在三會維護交通和治安秩序。2017年蛴蟆節湧入的車輛上萬、人員超過10萬。

  南充市嘉陵區“蛴蟆節”慶祝活動一般分為文藝演出、街頭民俗展演、送“蛴蟆”祭祀祈福三個部分。節日分為四項内容:制作蛴蟆籠籠;搖嫩竹,祈求長高;送蛴蟆,把蛴蟆籠籠插到遠方的水裡,祈求趕走蛴蟆瘟神,祈求小孩不咳嗽,祈求健康;吃年夜飯,送年,标志過年最後一天。

  正月十四,場鎮中心,一盞巨大的綠色蛴蟆燈格外引人注目,這是“蛴蟆節”中“最牛的蛴蟆燈”。

  它瞪着兩隻大眼睛,鼓着腮幫,張着大嘴,引得遊客争相拍照合影。這盞蛴蟆燈是由5個村民用40根嫩竹子,耗時一周才紮完的。這盞巨大的蛴蟆燈高約2米、長約4米、底座長6米,是三會曆屆蛴蟆節中尺寸最大的一盞,是送“蛴蟆瘟”活動的主燈。

  晚7時許,黑夜的大幕悄然落下,上萬群衆聚集到場鎮上,手持點亮的“蛴蟆燈”,有序排成縱隊,形成一公裡多長的隊伍,等待着送“蛴蟆瘟”。“起……”一聲令下,10來個青壯年男子把場鎮上巨大的“蛴蟆燈”扛上肩膀,“咚咚咚……”随着陣陣鑼鼓聲響起,送“蛴蟆瘟”開始了。

  “蛴蟆公,蛴蟆婆,我把蛴蟆送下河……”上萬人舉起“蛴蟆燈”,唱着當地民謠,沿着場鎮的街道,浩浩蕩蕩向前進發,數萬支“蛴蟆燈”星羅密布,在鄉間田野上閃爍着、搖曳着,似湧動的星河,似逶迤的火龍。不多久,送“蛴蟆瘟”的隊伍抵達目的地:青家嘴村一處荒地。在領隊的指揮下,隊伍駐足,紛紛将手中的“蛴蟆燈”插入泥土,對着燃燒的火光,人們閉上眼睛,或雙手合十,或握拳作揖,紛紛許下美好的心願。

  “你也長,我也長,我和嫩竹一樣長……”燈火燃盡,人群漸漸散去,返回途中,一群小孩一邊搖着嫩竹一邊唱。伴随着孩童天籁般的歌謠聲,“蛴蟆節”在夜幕中落下了帷幕。

  西充蛴蟆節在哪舉辦(神秘的川北民俗)(5)

  神秘的川北民俗——正月十四“蛴蟆節”

  5

  神秘的共興“蛴蟆節”

  目前,共興鎮鎮的“蛴蟆節”已被列為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産,還将沖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産。

  每農曆正月十四,鎮政府專門舉辦民俗蛴蟆節,來自該鎮以及周邊的潆溪、多扶、同仁等鄉鎮,包括南充市區内的一些市民共幾萬人,齊聚共興鎮,吃“共興湯圓”,送“蛴蟆”,歡度“蛴蟆節”。

  十四下午14時,一條活潑的彩龍從共興鎮老街出發,伴着腰鼓、大鼓的節奏,它擺動着身軀,先後經過共興鎮政府、國道212線、共同街等地,最後回到老街。

  在老街,腰鼓舞、“好日子”、“家和萬事興”等歌舞類、小品類、快闆類節目也熱鬧上演。

  節目欣賞完畢,就是吃湯圓的時間了。

  17時,人們紛紛聚到鎮政府食堂,來這裡吃幾個湯圓,代表團團圓圓。

  18時,天剛剛黑,鎮上及周邊居民便紛紛走出家門,齊聚在共興鎮,歌謠開始響遍整個共興鎮,送“蛴蟆”儀式正式開始了。

  年輕人紛紛挽着手,高舉着“蛴蟆燈”;婦女們一手拿着“蛴蟆燈”,另一手或牽着或抱着自己的兒女;老人們也慢悠悠地跟着大隊伍送“蛴蟆”,好不熱鬧。

  隊伍最終來到了五洞橋,将蛴蟆送到河邊,祭奠酒神,送走瘟神,祈福平安。

  送走“蛴蟆燈”,人們開始焚燒象征瘟神的青龍。不同姓氏的家族把各自的青龍放置于各自占據的地方,焚燒青龍的火光和煙霧在田間蔓延的同時,鞭炮炸響,夜空中禮花四射,隻見漫山遍野燈影晃動,密集得像夏夜天空的繁星,熱鬧壯觀。

  送完"蛴蟆"搖嫩竹。小朋友來到竹林旁,搖起了嫩竹,并唱起“十四夜,搖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樣高……”的民謠,悠揚的歌聲依然在夜空裡回蕩。

  “蛴蟆節”把五谷豐登、幸福健康都藏在了這小小的燈盞中,讓它帶着人們的期盼飄向遠方。數萬隻“蛤蟆燈”送走的是瘟疫,祈來的是福緣,點亮的是我們南充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的希望。

  (部分資料來自網絡,在此緻謝)

  文章創作者:鄧智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