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的封土堆西側,曾出土了一輛2000年前的銅車馬,此時的銅車馬已經被壓成了1500多塊碎片,而在衆多的碎片中,專家們還發現了兩種特殊的器物。它們究竟是什麼?它們又會着怎樣神奇的作用?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片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
在陝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中,陳列着一件至寶,它便是著名的秦始皇銅車馬。凡是看到它的遊客,都不禁為之啧啧稱奇,感歎古人智慧的高超與青銅工藝發展的爐火純青。
1978年6月,位于秦始皇陵封土堆西側20米處,考古專家們曾在7米深的土層中,偶然發現了一個小小的金泡。在陸續的發掘中,又有銀泡與金絲燈籠穗相繼出土,專家們由此斷定,此處地下可能埋藏着秦始皇的“青銅車馬”。
在考古專家制定了詳細的挖掘方案後,一場艱苦卓絕的挖掘工作開始了。随着挖掘的深入,青銅車馬逐漸顯露出來,可惜的是,由于土層壓力太過強大,導緻青銅車馬已被壓成了很多碎片,正因如此,考古專家們隻能暫緩挖掘進度,轉而仔細清理每一塊銅片。
正當考古人員悉心清理時,他們在偶然之間發現了兩個不同于青銅碎片的銅質器物。它們的形狀為長方形,長度約為15厘米,寬7厘米,高3厘米,整體形狀類似于一隻趴伏在地上的兔子。
專家們對于這兩隻“兔子” 産生了強烈的好奇心,畢竟它們都是與秦始皇銅車馬一起出土的,專家們以此推測,“兔子”也應該是車馬上的一部分,可能是裝飾,也可能是具備某種實用功能器物。
在翻閱了大量史料之後,專家們終于找到了該器物的相關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的手工業百科全書《考工記》記載:“加轸與樸”,意思是說,古代造車時需要加轸(車下的橫軸)以及樸。“樸”究竟是什麼呢?《說文解字》中記載:“樸……伏兔也。”。專家們通過對比,發現古書中的“伏兔”,很可能就是眼前挖到的這兩個“兔子”。
“伏兔”究竟是什麼呢?它是安裝在車軸與車與之間的小木塊(木車為木塊,銅車位銅塊),上部分平整處接觸車與底層,而下部分的凹槽處扣在車軸之上。不僅如此,由于伏兔的産生,同時還産生了“當兔”的概念,即兩個伏兔之間的車轅。
如此一來,專家們才确定了伏兔的作用,原來它們都是古代馬車的減震裝置,換句話說,這是古人發明的獨特“避震器”。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肯定都對避震器有所了解,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凡是現代我們所用到的各類車輛,幾乎都會使用避震器。
避震器的工作原理也很簡單,即是利用彈簧的壓縮性能,來緩解車輪對于車身的震蕩,以此為車上的乘者提供舒适的行車環境。不過我們所熟知的彈簧減震法,算是減震方法中的“小巫”,真正的“大巫”減震法當屬“自動平衡的空氣懸挂系統”,其構造核心就是空氣彈簧懸架,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減震技術。除此之外,我國生産的丹東黃海大型客車,其所采用的減震方式是一種非獨立鋼闆彈簧懸架,也是國際上較為先進的減震技術之一。
此時有讀者就會好奇,既然說伏兔是古代車輛的避震器,它的工作原理又會是什麼呢?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得從古代馬車的整體構架說起。
古代馬車的車輪都是木質的,正因為如此,在行進時的颠簸程度,遠比現代輪胎車輛大的多,車輛颠簸過大不僅會讓乘坐之人感到難受,又會影響車輛的使用壽命。
馬車主體由兩部分構成,即車與與車輪,車輪在受到颠簸時,會将動能直接傳遞給車與,導緻車與繼續颠簸。可是如果在二者之間加一個媒介,能量的傳遞就會逐漸減弱,而伏兔正好能充當媒介的角色,以自身吸收能量的特點,盡量減少上方車與的颠簸。
伏兔的發明,也讓我們不得不承認,古代生産力雖然低下,卻仍然擋不住古人前進的步伐,他們能根據有限的知識,創造出無限的奇迹,讓我們從内心為其感到無比的驕傲與自豪。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曆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