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範仲淹,源于《嶽陽樓記》,更源于憂樂情懷;走近範仲淹,沐浴長者之風,感染喜悲胸襟;走近範仲淹,思想豁然開朗,别有洞天。
範仲淹二歲成孤,随母改嫁朱姓富戶,所謂衣食無憂,可他為了勵志,寄讀醴泉寺,枕露披夕,就讀諷誦。常以劃粥割齑,以苦為樂。苦心志,餓體膚,錘煉自己,踐行義利觀。
範仲淹了解身世,深受震撼,愧恨交集,不甘寄人籬下,做出人生重要抉擇。他輕裝上陣,佩上琴劍,含淚辭母,離開長山,徒步來到睢陽應天府書院。這裡群英荟萃,人才濟濟,是大展宏圖、修身求學之佳景。 範仲淹惜時如金,晝夜攻讀,暢遊六經。他常食稀粥,不是嗟來之食,即使好友饋贈,也常棄置若無。有勾踐卧薪嘗膽之刻苦自勵,有顔回筐飯瓢水之苦中求樂。
範仲淹的連歲苦讀,經秋曆冬,間或舞劍自娛,夜夜和衣而眠。他人花前月下,莺歌燕舞,而範仲淹則泛舟書海,六經尋樂。 “白雲無賴帝鄉遙,漢苑誰人奏洞蕭?多難未應歌風鳥,薄才猶可賦鹪鹩。瓢思顔子心還樂,琴遇鐘期恨即銷。但使斯文天未喪,澗松何必怨山苗。”
皇帝出巡,百官呼應,萬民瞻仰,人人急于一睹龍顔,可範仲淹仍不為所動,埋頭苦讀。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1015年)春,範仲淹及第中榜,成為進士。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目睹海堤坍圮,年久失修,洪澇肆虐,民不聊生。範仲淹決意治堰,力排萬重阻力。不久,綿延數百裡的悠遠長堤,便凝然橫亘在黃海灘頭。災民返鄉,回複生産,又呈現一派欣欣向榮。人們感念範仲淹的功績,都把海堰叫作“範公堤”。
步京入官,廣施恩澤。四方賓客求學問業,絡繹而至。遊學乞讨的孫複,前來拜谒範公,範仲淹即刻送了他一千文錢。次年孫複又來拜谒範公,範仲淹問其緣由。孫複說出實情:“家有老母,難以贍養;若每天有一百文的固定收入,便足夠使用。”範仲淹對他說:“聽語氣,你不像乞客。待我幫你在本校找個職事,讓你一月可得三千文,去供養老人。如此這般,你能安心治學不能?”孫複如此照做。
八千裡路雲和月,仕途之路太坎坷。宦海沉浮,幾起幾落。“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将軍白發征夫淚。”
“慶曆新政”,因觸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遭到失敗。慶曆六年(1046)正月,五十八歲的範仲淹正式到達鄧州上任,由“處廟堂之高”的參知政事貶任“處江湖之遠”的鄧州知州,他并沒有氣餒和悲觀。《鄧州謝上表》中所言:“求民疾于一方,分國憂于千裡。”“六山障列,七水環流,舟車會通,地稱陸海。”
恰逢好友滕子京之邀,為重修嶽陽樓寫記,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圖》。範仲淹依圖,寫下了千古名篇《嶽陽樓記》。在《嶽陽樓記》裡,範仲淹不但描繪了洞庭湖的美麗風光,而且借景抒情,抒發情懷及規勸朋友,無論在朝還是在野都要為國盡忠為民分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不以自己一人的得失喜悲為念,而是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範仲淹到鄧州上任後,勤于政事,深入民間體察民情,整修百花洲,并且在百花洲上創辦了“花洲書院”。“百花争窈窕,一水自漣漪,潔白憐翹鹭,優遊羨戲龜。闌幹紅屈曲,亭宇碧參差。倒影澄波底,橫煙落照時。月明魚競躍,春靜柳閑垂。萬竹排爽仗,千荷卷翠旗。菊分潭上近,梅比漢南遲。岸雀依人喜,汀鷗不我疑。”範仲淹常和衆多文人雅士詩酒唱和,舞文弄墨。“開樽揖明月,席上皆應劉。敏速叠唱和,醺酣争獻酬。”“但願天下樂,一若樽前身。長戴堯舜主,盡做羲黃民。耕田與鑿井,熙熙千萬春”。範仲淹心系社稷,企望與民同樂。
走近範仲淹,蕩滌心靈的塵垢;走近範仲淹,瞻仰偉人的風範;走近範仲淹,提升人生的價值。
(本文作者張朝陽系鄧州市陶營鄉人民教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