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的時候,非常喜歡看“窮遊小組”的帖子。那時候互聯網環境比較寬松,小組的讨論熱火朝天,“搭車去西藏”、“做義工”、“窮遊”……這些新鮮刺激的詞,讓我的内心蠢蠢欲動。
但瑣事纏身,終究沒有成行。
現在畢業多年,回頭想想,我們不缺一腔孤勇的世人,缺的是從長計議的穩妥者。
路途艱險,我們看見的永遠是那些成功的案例,可那些沒成功的呢?他們現在在哪裡?
《盲山》是一個讓人非常沉痛的電影,尤其對于女性來說。
上世紀末,白雪梅(黃璐飾)是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找工作找了一個多月都沒有找到,而家裡為供自己上學欠下了一屁股債,弟弟馬上就要上大學也需要學費。
她偶然碰上了一個老鄉胡姐,胡姐跟着吳老闆去山裡找藥材,能賺很多錢,于是熱情地邀請雪梅一起賺錢。
或許是由于川陝口音的關系,胡姐說話聽上去非常熱情真誠。雪梅不假思索就相信了,盼着能掙點錢趕緊幫助家裡。
三人一起到了深山中後,吳老闆和胡姐留下雪梅,推說要去看藥材,讓她在這裡看包。單純的雪梅并沒有多加懷疑就答應下來。
等她再次醒來的時候,已經在黃德貴(楊幼安飾)家的床上了。
白雪梅問胡姐呢?吳老闆呢?黃德貴的娘回答,什麼吳老闆?我隻知道你是我們家花了7000塊錢買回來的媳婦。
這裡有一個比較好笑的對話。白雪梅跟黃德貴說,買賣婦女是犯法的,黃德貴答,誰家娶媳婦不花錢?城裡花的更多。
城市裡的“買媳婦”隻不過換了種形式、換了種叫法。正因此,在有的農村男人或者城市男人的心裡,媳婦是“買”回來的,我買了你,你說走就走,我的損失誰來負責?
在他們眼裡,媳婦隻是洩欲工具、繁育工具、勞動工具。也因此,在白雪梅看書的時候,黃德貴非常不滿:“賠錢貨,整天就知道看書!”
與此同時,白雪梅的逃跑計劃一直在進行。
第一次, 她跑了幾百米遠就被追上了。
第二次, 她知道要翻過一座山才能坐上車到縣城,她終于翻過了那座山,但卻因為沒有3塊錢被拒載。
第三次, 她借了錢,坐上了車,到了車站坐上了回家的車,但很快就被趕來的黃家人從車上拽了下去。
滿車的人隻有一個小夥子站起來問了一下,但随即被“這是我老婆,關你什麼事!”怼回去了。
白雪梅在此期間還向村主任求救過,甚至婆婆還親自跟着去問主任,主任随口推脫:“你的案子正在調查啊,不要着急,公_安—局還在找證據。”
她也會在收稅的人來的時候,奮力呼救,但收稅人以“這是你家私事,我管不了。”一口回絕。
她也會在郵遞員每次來村裡的時候都讓他寄信,但郵遞員轉手就會将信給黃德貴,在郵遞員眼裡,她的眼淚不如三包煙值錢。
她甚至還跟自己的小叔子黃德誠(賀運樂飾)好上了,混雜着無助、期盼、恨、欲望還有一點點的愛,她最終的目的不過是想讓他幫自己逃出去。
然而,小叔子并不真的想幫她逃出去,雖然這個小叔子是村裡唯一上過初中的、有點文化的人,看上去溫柔善良,但這都是表象。
幫她逃出去,他去哪兒?他是村裡土生土長的,他的父老鄉親在這裡,他是村裡的教師,雖然埋怨說“教師工資少,真不想幹了”,但他可能真的不幹了嗎?他不幹這個又能幹什麼呢?
白雪梅跟他說:“我知道你不一樣,你是有知識的人。”
但是在那種環境下,或者說在整個人類社會裡,有知識和沒知識的區别到底在哪裡呢?
若我們拷問自己的心靈,除了善的東西,我們和動物的區别在哪裡?是有知識和沒知識的區别嗎?
奸情被發現,白雪梅的希望又落空了。
好在她認識了一個小孩叫李青山。出于熱愛孩子和善良的天性,她自願給退學的李青山補課。
當李青山發現了郵遞員并沒有把信寄出而是給了黃德貴後,他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白雪梅,并自告奮勇要幫白雪梅送信。
縣裡的公—安—局終于來人了,一起來的還有白雪梅的父親。
這時候,白雪梅的孩子已經出生了。她定定地看着父親,沒有驚喜,隻是問:“你怎麼才來?”
可是,即便是民警都來了的情況下,依然出不去。
警車被憤怒彪悍的村民團團圍住,民警隻得跟村主任求救。
說了幾句好話後,村主任答應說說村民,同意放行。但白雪梅跟父親先留在這裡,民警先走。
于是民警寬慰了白雪梅和父親幾句,讓他們先在這裡等着,三天内肯定會回來接他們的。
白雪梅跟父親到黃德貴家後,起了言語沖突。黃德貴竟然騎在白雪梅父親身上打了起來,旁邊的村民都在看“戲”,一個上前拉架的都沒有。
呼救無果的雪梅被逼得忍無可忍,拿起了生滿鏽的菜刀,照着黃德貴砍了下去,也砍斷了自己的命運。
這部影片展現出的無力感和絕望感讓人印象深刻。
她不是長着腿和腦子嗎?她怎麼逃不出去?
在導演李揚的采訪中,他說了這樣一個案例,在無數被拐賣婦女的案例中,甚至一個人民大學的博士生,還被拐賣了好幾年。
是她智商不夠嗎?
從村民到村主任,從郵遞員到民警,從路過的面包車司機到鎮上的大巴司機,大家都浸淫在一種“習以為常“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氛圍裡。
這些人中的其中一個,比如鎮上的公交車司機,隻要他不開車門讓黃家人上來,白雪梅可能就成功逃出去了;隻要郵遞員将白雪梅寫的那麼多封信中的一封寄出去,可能她也早就得救了。
但我們發現,從上到下,從裡到外,這是一個封閉的“惡”的場,沒有人将自己的“善”發出來,大家都在“惡”,麻木的“惡”、不忍心的“惡”,明目張膽的“惡”……
“惡”是怎麼形成的?是環境。中國人愛吐痰,但如果你去新加坡,吐一口痰就罰款5000,還會有人吐嗎?即便是一個衣衫褴褛的乞丐,走進一座金碧輝煌的大廈,也會下意識在樓前蹭蹭鞋子上的土才走進去。
當問題出現的時候,我們不要用血做胭脂,不在傷口上畫一朵花去粉飾,有什麼問題出現就解決什麼問題。懲惡揚善,讓大家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從而意識形成行動,這樣一個越來越善好的“場”就會慢慢形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