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白花青的錦鯉躍然于碗底/臨摹宋體落款時卻惦記着你/你隐藏在窯燒裡千年的秘密/極細膩猶如繡花針落地”,看到熟悉的歌詞,你心中是否默默哼唱起來?要知道,陶瓷、玻璃、壁畫等矽酸鹽質文化遺産在文物類别構成中占了很大比例,而史前陶器的發展演變是曆史斷代分期的重要依據。
在申城,有這麼一群科研人員,他們和“我在故宮修文物”裡的主角們一樣,甘坐冷闆凳,利用現代技術對古代樣品開展研究,挖掘古代陶瓷發明創造背後所蘊含的科學道理,補充和完善古陶瓷科技發展史。日前,新民晚報記者走進位于嘉定的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聽科學家講述“解密”文物的故事。
讓文物“說話”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作為‘古陶瓷科學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和‘古陶瓷多元信息提取技術及應用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的依托單位,在古陶瓷研究方面擁有完備的檢測技術。”李偉東研究員走進實驗室,指着一台台精密的儀器“如數家珍”,“比如激光三維掃描儀,就能實現器型和紋理提取;而X射線熒光光譜儀和熱膨脹儀則可以分析古陶瓷的化學組成和燒成溫度。”
作為基地和實驗室的主任,羅宏傑研究員告訴記者,他們首先通過科學手段将古代陶瓷中的重要信息提取,再用數理統計的方法對信息展開分析,處理之後就可以總結出古陶瓷的一些科學内涵。“比如原料、配方、成型、裝飾和燒成工藝,及其發展演變規律。畢竟留給我們的隻有文物标本這個實體,卻缺少科學信息方面的記錄,我們通過一系列科學分析,就是要讓文物‘開口’自我介紹。”
近年來,科研人員還在打造集标本保存、标本考古檔案、外觀描述、化學成分、物理性能、物相、顯微結構、顔色等與信息數據存儲于一體的标本庫和綜合信息數據庫。“這些是我們對古陶瓷開展科技鑒别的基礎。”羅宏傑表示,“瓷器是中國的發明,我們在讀懂其中的奧秘後,也可‘以古為師’,将一些經驗運用到現代材料的生産中。”
圖說:鞏義黃冶窯出土的白瓷、白釉藍彩和唐青花的部分标本照片,地層唐代中晚期 來源/采訪對象供圖
罕見晶體帶來啟發
中國古代建窯黑釉盞為北宋帝王所賞識,用作隆重賜茶專用的茶具。這一件件擁有精美紋樣的建盞是在龍窯裡燒成的,質樸的黑釉與自然天成的條紋或斑點有機結合,蘇轼曾評價“忽驚午盞兔毫斑,打出春甕鵝兒酒”。建盞在流傳到日本後被稱為天目盞,特别是保存在日本的曜變天目盞更是享有“天下神品”的美譽。由于建盞的制作工藝失傳,更為其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中科院上海矽酸鹽所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與福建博物院合作,對建盞開展了系統研究。李偉東和團隊成員細緻表征了建盞黑釉的顯微結構,并指出釉面條紋或斑點的形成是氧化鐵因過飽和在釉表面析晶所緻。
為了進一步探索古陶瓷極品宋代建盞所蘊涵的科學規律,團隊借助同步輻射微束X射線衍射譜、同步輻射X射線吸收譜和顯微拉曼光譜等先進表征方法,對建盞兔毫釉和油滴釉展開了多手段研究。“研究結果讓人大吃一驚。”李偉東說,“我們首次發現在銀色油滴中的氧化鐵析晶是高純度的、罕見的ε-氧化鐵晶相。”這一發現推進了人們對建盞精美釉面條紋和斑點來源的認知,同時對相似燒成條件下,其它瓷器的釉析晶及呈色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角度和比較标準。
“ε-氧化鐵有非常優異的磁性,是一種具有誘人應用前景的電磁材料。”羅宏傑補充說。這類材料的最終應用目标是更節能的計算機、存儲量更大更便宜的存儲介質,更小的手機等。現代制備技術目前隻能得到納米尺度的相關晶體,嚴重阻礙了其制備和應用進程。“在油滴釉中發現大尺寸高純度ε-氧化鐵單晶,對于真正理解為什麼其具有高的矯頑力有很大幫助。”李偉東興奮地說。
圖說:實驗室裡的儀器各有用處 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攝
失傳工藝被複原
“一說到青花瓷,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一定是景德鎮吧!”羅宏傑笑着說,“不過,你想不到的是,通過考古學家和我們科技工作者的研究,證實中國最早的青花瓷誕生在河南鞏義。”
考古資料已知時代最早的青花瓷出現在唐代,随着考古發掘資料的逐漸增多,唐青花又不斷引起學術界的注意。“鞏義窯唐代時期成熟的白瓷和唐三彩生産技術為唐青花的制作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唐代陶工通過對原料不斷深入的認知和實踐,最終在白瓷基礎上借用并發展了白釉藍彩的裝飾技法,青花瓷就這樣誕生了!”羅宏傑介紹。
出土于河北邢窯隋代灰坑的“透影白瓷”,一度讓專家大為驚歎。這些瓷器具有透影性能,胎體厚度小于1毫米。如此精湛的工藝包含哪些“秘方”,各界衆說紛纭。
“我們在分析了它們的化學組成、物理性能、燒成溫度以及白度後,最終還原了‘透影白瓷’的配方工藝。”魯曉珂高級工程師自豪地說。研究發現,可以将細白瓷樣品劃分為兩類,第一類細白瓷的胎中,氧化鋁的含量非常高,而釉的組成處于粗白瓷和透影白瓷的過渡階段;第二類細白瓷已基本具備透影白瓷的胎釉原料特征,隻不過由于胎體較厚,沒有達到透光的效果。“對配方的計算表明,隋代制瓷工匠以第一類細白瓷胎釉的原料為基礎,在胎中加入了大量長石,在釉中還加入了一定比例的石英,作為第二類細白瓷和透影白瓷的原料配方。”魯曉珂娓娓道來,“透影白瓷與第二類細白瓷的原料特征相似,它們的區别在于,隋代陶工對器物的胎體進行了刻意的減薄加工,使其達到了透光的效果。”
就這樣,早在唐代就已失傳的透影白瓷工藝在現代科技的“火眼金睛”下,重新展露了它的“廬山真面目”。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