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舉個栗子:
因為物價升高,企業效益一般,老闆決定公司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食堂的開支也要減少:
于是他立了這麼一個規定:凡是用大碗吃飯的員工要被罰款,必須要用小碗。
員工們紛紛換了小碗,甚至越換越小,但老闆在規定裡并沒有限制你吃幾碗,有些員工反而吃的更多了。
相信大家能看出來我在影射排量稅的問題(看不出來我這裡也告訴你了),不過畢竟這隻是段子,還是要拿數據說話。那麼今天的主題就是,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的各方面使用成本真的比類似動力表現的大排量發動機更低嗎?
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到底省油嗎?
小排量比大排量省油,聽上去理所當然,但事實上這要牽扯到非常多的因素。包括測試方式、車重、變速箱、發動機的技術含量、甚至個人的駕駛習慣。我們今天先不談具體原理,這裡我選擇了一些動力表現、技術水平相近的車型,列出它們的車主平均油耗,相信數據會對這些車的燃油經濟性有一個很直觀的反映。這裡因為某些原因,我不能指名道姓的說這是哪輛車的油耗,不過在表格中我給出了一些提示,大家不妨猜猜看。
緊湊型轎車
渦輪增壓組:
自然吸氣組:
僅供參考的結論:差不多
緊湊型車幾乎都采用了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動力表現能夠對上的自然吸氣車型就隻有一輛,相信大家已經猜出它是誰了。我們可以看到,它們的油耗水平基本是類似的,并沒有出現小排量渦輪發動機特别省油的情況。
中型轎車
渦輪增壓組:
自然吸氣組:
僅供參考的結論:差不多
現在還在堅持在中型車上使用自然吸氣發動機的廠商也隻有幾家日系車企了,相信對大家來說也是非常好猜。我們也可以看到,平均下來基本沒差,也沒有出現小排量渦輪發動機特别省油的情況。
緊湊型SUV
渦輪增壓組:
自然吸氣組:
僅供參考的結論:差不多
哪怕是緊湊型SUV,結果依然還是相近的。關鍵其中兩台車型的2.5L版本僅有4WD可選,這也使得它們在車重上完全不占優勢,油耗也會相對高些。如果全部為兩驅車型,那麼類似動力表現的渦輪增壓和自然吸氣車型的油耗表現必然會更加接近。
排量小了保養便宜了嗎?
最簡單的對比方法就是看看那些從自然吸氣發動機換代為渦輪增壓發動機的車型,保養價格有沒有提高。東風本田CR-V無疑就是個不錯的例子。
16款及之前的CR-V全系都搭載2.0L或者2.4L的四缸自然吸氣發動機,匹配CVT變速箱;而在2017年迎來大換代之後,動力總成大升級,除了2.0L混動版本之外,全部搭載了1.5T四缸發動機 CVT變速箱的組合。
很明顯,增壓版的新款CR-V的小保價格明顯比老款的自然吸氣車型要更高,主要還是貴在全合成機油這塊了。另外由于要防止雜質進入增壓器,空濾也與自然吸氣車型的不同,價格要稍高一些。
油耗差不多,保養又貴,
難道小排量增壓是沒有意義的嗎?
絕對不是。
首先,發動機的小型化使得同輸出的發動機的缸數相對以前更少(比如同樣一台280匹的發動機,10年前需要3.5V6才能做到,而現在僅需一台2.0T四缸發動機)這樣發動機的摩擦損失就降低了。同時,更低的制造成本也使得消費者付出更少的金錢就能得到更大的動力。
一台A45 AMG上的2.0T發動機的輸出大概相當于以前一台5.7 V8
第二, 由于發動機廢氣可以由廢氣渦輪再利用,泵氣損失也有所降低,發動機在中低負荷下的進氣效率比起自然吸氣發動機會更高。
第三, 現在的渦輪增壓發動機都具有平台特性,也就是大家俗稱的“扭矩平台”,在變速箱匹配合理的情況下,發動機可以更多地工作在高效率的區間内,這也是小排量渦輪省油的最大秘訣。
第四,在超低負載下,例如高速巡航或者城市起起停停的蠕行狀态下,渦輪并不會介入,這時候就相當于一台小排量自吸,自然比較省油。
但是,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會出現油耗不低、保養又貴的問題的原因在于:
偏時點火也是為了降低渦輪遲滞
第一, 加速時噴油補償巨大,瞬态工況感人。根據美國著名汽車媒體《消費者報告》所做的測試,在從500英尺内由20Km/h加速到40Km/h時,渦輪增壓發動機的油耗表現非常差,這也是城市跟車時的常見工況。這是因為渦輪增壓發動機在低負載切換到高負載時是,ECU會極大提高噴油量來加速渦輪介入,瞬時油耗必定非常感人。
第二, 工作環境惡劣,潤滑散熱壓力大。增壓發動機相比自然吸氣發動機多出了許多零件,而且渦輪增壓發動機的散熱、潤滑壓力也比自然吸氣發動機高得多,所以必須使用全合成機油,在保養上自然要付出更多。
若要問我到底選自然吸氣還是渦輪增壓,我隻能說過幾年就沒得選了。車企造車首先要滿足排放、稅收政策,全面增壓化、小型化在政策的前提下也成為了大趨勢,市面上小排量增壓車型已經成為絕對的主流。作為消費者,唯一能做的也隻是在廠商和政策的遊戲中随波逐流,所以各位在買車時也不要想太多,翻翻我們的導購,挑幾輛合胃口的去預約試駕然後橫向對比,哪個看着順眼、開着舒服、價格合适就買哪個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