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紀念日。
2021年5月22日13點07分,“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長沙逝世,享年91歲。
在袁隆平逝世一周年之際,“政事兒”先後采訪了他的工作助理辛業芸、“爺爺的水稻田”項目發起人曾松亭,及聯合國糧農組織駐華代表文康農,共同追憶懷念袁隆平院士。
【人物簡介】辛業芸,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隆平畫傳》作者,1996年開始擔任袁隆平院士工作助理,長達25年。
助理辛業芸與袁隆平(受訪者供圖)
袁院士逝世這一年
“好多事情沒有時間細細了解,很多話還沒有親口問他,成了永遠的遺憾”
政事兒:在袁院士身邊工作25年。他逝世後,你覺得還有哪些任務沒有完成?有遺憾嗎?
辛業芸:袁院士去世以後,深深的懷念使我會沉下心來思考,重新認識他。我在他身邊工作25年,盡管是那樣地熟悉他,但他離開以後,我一下子覺得,他健在的時候很忙,我也跟着他忙,好多事情沒有時間細細了解,很多話還沒有親口問他。現在他去世了,才發現失去了就永遠地失去了,卻再也沒有機會了,真的很後悔,成了永遠的遺憾。
對袁院士的新認識
“雜交水稻從無到有的過程,是多麼艱難又多麼偉大”
政事兒:過去一年,你對袁院士又有哪些新的了解?
辛業芸:為了再重新認識他,去年年底,我特意去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檔案室,在裡邊待了兩天,專門查看袁院士生前的一些檔案資料。那兩天,從早上到晚上下班,我一直站在檔案室的窗台前,翻看泛黃的檔案,沉浸在檔案資料呈現給我的回憶或想象之中。
我注意到一個細節,使我感觸很深。1964年他率先開始研究水稻的雄性不育以來,他帶領助手研究了6年還是沒有找到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達到100%的雄性不育系,當時的研究陷入了絕境。的确,袁院士的學生李必湖老師在近段的一次回憶中也說“到了山窮水盡的境地”。
在檔案室,我看到了李必湖、尹華奇老師1969年到雲南元江加速育種的實驗檔案。他們二人的實驗記載本字迹很工整,試驗材料很多,信息量很大。我看到在李必湖老師的記載本上也有袁院士的批注。
而在尹老師的實驗記載本上,我發現那段時間他反複在抄一句毛主席語錄,是關于情緒的。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他們所說的“山窮水盡”,到底是什麼樣的絕境。我才想象出那段經曆實在太艱難了。
我一邊翻看檔案,一邊想象當時他們在雲南田間地頭讨論的場景,袁院士拿着他們二人的記載本仔細研究,仔細地分析試驗情況,讨論問題出現的症結所在,後來他提出用“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雜交”的新設想,探索研究水稻雄性不育系的新途徑。此後,再遇到什麼困難,那都不是事了。我更加意識到雜交水稻從無到有的過程,是多麼艱難又多麼偉大。
1982年,袁院士赴菲律賓馬尼拉參加水稻研究的學術研讨會,當時的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斯瓦米納森博士在會上,把袁院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在袁院士80歲生日時,斯瓦米納森博士緻賀信,并高度評價他:“沒有人認為自花授粉植物——水稻,能夠取得商業化的成功。開發利用其雜種優勢,你使不可能成為了可能。”
這種“你使不可能成為了可能”太了不起了,後來我把這句話用作我向國際培訓班學員介紹袁院士生平事迹與成就貢獻時的課件标題,我能感受到,培訓班的學員聽完之後都肅然起敬。他不但勇敢挑戰,而且不畏艱難,成為了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第一人,實現了水稻育種上的曆史性突破,被世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這是對他作為雜交水稻“創始者”的高度贊譽。
紀念袁院士
“把袁院士的精神傳遞下去,這是我的責任”
政事兒:過去一年,如何紀念袁院士的?
辛業芸:袁院士逝世後,我們研究中心《雜交水稻》雜志就策劃在袁院士去世一周年的時候,出一本專輯來紀念他。前兩天我拿到了專輯,裡面有他的學生、朋友、助手等人寫的上百篇回憶與紀念文章。我看着自己寫的文章,仍然是一邊看一邊流淚。我很用心地寫,此刻讀着仍被情緒感染。
我想起袁院士生前有一次接受采訪,他講自己下象棋,要走一半看三步。現在回頭來想,很深刻。我們的很多工作,他都提前作了戰略布局,我們現在是在按照袁院士生前的部署繼續進行。
在這一年中,我不管是在接受采訪講述袁院士的故事,還是寫相關回憶文章,我都感到是在把袁院士的精神傳遞下去,這是我的責任。
傳承袁隆平精神
“承載着‘袁隆平’三個字的基金會,會繼續赓續他的事業和精神”
政事兒:湖南省袁隆平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目前進展如何?
辛業芸:1987年,袁院士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年度科學獎,他将1.5萬美元獎金全部捐出,成立“袁隆平雜交水稻獎勵基金會”。為了進一步擴大基金規模,加大基金獎勵力度和氛圍,1996年基金會更名為“湖南省袁隆平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獎勵範圍擴大到整個農業領域,主要獎勵積極進取,頑強拼搏,勇攀高峰的湖南省内外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到現在為止,已進行12次頒獎,共獎勵了在農業科學研究和農技推廣應用等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124名先進個人和22個先進集體。
除了發獎以外,袁院士生前十分重視鄉村扶貧與振興工作。我記得2020年10月18日,中國工程院在雲南瀾滄的定點幫扶項目正值新的開班培訓,雲南本土院士、“時代楷模”朱有勇院士負責在瀾滄縣竹塘鄉蹲點指揮幫扶工作。基金會組織了以黨支部的名義到雲南瀾滄,觀摩學習。當時,我們正在朱院士的林下三七基地察看,突然接到袁院士打來電話。他對我說,“你給朱院士說,我要捐一萬斤優質稻種,幫助瀾滄的脫貧和糧食生産。”我聽了很振奮,瀾滄縣的領導非常高興,馬上着急做捐贈牌,在開班儀式上正式進行了袁院士超級雜交稻捐贈儀式。為完成袁院士交代的任務,去年我們在瀾滄将袁院士捐贈的超級雜交稻種子落地實施,開展示範,這個故事也在當地和中國工程院傳為佳話。
袁院士雖然去世了,但基金會沒有消失,而是要繼承他的事業、傳承他的精神。他逝世前,曾對我說,一定要把基金會做大。我把袁院士這句話當成是一種托付。随着他的離世,能夠承載“袁隆平”三個字的東西會越來越少,但承載着“袁隆平”三個字的基金會會繼續赓續他的事業和精神。我們希望,這個基金會能在農業科技領域起類似諾貝爾獎的示範作用。為了把基金會的工作做好,雖然壓力很大,但是是一份責任。
政事兒:你會怎麼給中小學生講袁院士的故事?
辛業芸:現在我會去給一些學生講課,講我眼中的袁院士。他們在課堂上都學習了袁爺爺的事迹、精神。我就給他們講袁爺爺的八個字“知識、汗水、靈感、機遇”,這也是袁院士生前的經驗之談。每當講課時,這些學生都很尊敬。我知道,他們尊敬、崇拜、學習的是袁爺爺。
我希望,他們能夠學習袁院士的職業精神、憂患意識、責任擔當,繼續他的未竟事業,實現他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的偉大夢想,使雜交水稻事業永續發展、造福世界。
“政事兒”(xjbzse)撰稿/ 何強 實習生 範曉涵 校對 付春愔 受訪者供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