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 王美蘇8月19日,2022南國書香節暨羊城書展開幕的第一天,作家葛亮的最新長篇小說《燕食記》粵港澳大灣區首發揭幕儀式在廣州舉行。
《燕食記》是葛亮繼《北鸢》《朱雀》之後創作的又一力作,也是書寫中國近現代曆史主題“中國三部曲”長篇小說系列的收官之作。該書沿着嶺南飲食文化的發展脈絡,以榮贻生、陳五舉師徒二人的傳奇身世及薪火存續為線索,借關于美食的跌宕故事,以細緻入微的文筆,生動描摹出中國近百年社會變遷、世态人情的雄渾畫卷。
8月19日,作家葛亮的最新長篇小說《燕食記》粵港澳大灣區首發揭幕儀式在廣州舉行。
生動诠釋“粵菜師傅”的傳奇故事
堪稱嶺南風物的“百科全書”
《燕食記》生動刻畫了商賈政客、革命志士、鐘鼎之族、行會巨頭、市井小民等大小人物近百人,描摹事象則由此及彼,窮根究底。比如,太史一家外出吃頭茬“霧水荔枝”,葛亮從荔枝的種類、特性、吃法作了詳盡的考證和精細的辨析,由繁盛的食材勾連了食源開發、食具制作、食品烹制,堪稱嶺南風物的“百科全書”。
廣東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評價,作品借主人公之一五舉之口,揭示了“在傳統中做文章”的創作真谛,生動诠釋了“粵菜師傅”的傳奇故事、曲折人生、家國情懷,并将廣東、廣西、香港、福建、上海聯結起來。既打通了整個嶺南的空間壁壘,又以飲食的傳承、流變、革新彰顯近代百年嶺南曆史風雲,讀來既蕩氣回腸、驚心動魄,又一詠三歎、意韻悠遠。
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表示,葛亮的《燕食記》堪稱大灣區文學的新收獲、新時代中國原創文學的代表性貢獻之一。近年來,人民文學出版社持續推出了葛亮的《北鸢》《朱雀》《瓦貓》等小說,切身體會到葛亮以小說的方式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嶺南文化所做的現代表達。
記者了解到,葛亮創作的長篇小說《燕食記》先後入選中國作家協會頒布的“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廣東省作家協會“2021年度重點作品創作扶持”項目、廣州市“創作扶持項目”。
通過飲食描繪出近百年來的世事人情
勾勒出中國南方的袤袤曆史版圖
《燕食記》書寫了五代人的生命流轉,卻落筆于飲食,描繪出近百年來的世事人情,衆生百态:嶺南的氣候時令、菜蔬瓜果,漫長的海岸線與山林鄉村,南來北往的文人墨客、販夫走卒。其中既有朱門的離散蕭索,亦有平民的溫存安好。
葛亮新書《燕食記》座談分享會。
嶺南以其包容、開放的文化特性聞名全國,體現在飲食上則是多種菜系文化的融彙。“嶺南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化容器,這個容器最大的意義在于它中間有各種文化的穿插,并且互相輝映。”葛亮說,希望借這部小說體現多元的文化訊息,包括文化元素之間的承傳和托舉。
“《燕食記》的好看與動人,在于以純熟的文字,如此貼切地勾勒出中國南方的袤袤曆史版圖。”騰訊視頻副總編輯、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評價。
中山大學教授、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林崗認為,《燕食記》用文字将中國文化中感性、形而上的一面完美地表達出來。這得益于葛亮對粵菜資料的廣泛搜集、領悟,光是與粵菜有關的讀書筆記就寫了300餘萬字。
不僅如此,葛亮還用“吃”這個題材串聯起整個華南地區的曆史背景,并把“吃”和精神性内涵聯系在一起。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叢治辰舉例道,将地域的文化與哲學寫進日常的飲食生活中,比如蓮蓉月餅的“熬”、叉燒包的“開口”,人物命運的轉折也在飲食聚會中流轉變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