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顔回是孔子的傑出弟子,他終生貧困,并不幸早逝。按照世俗的看法,顔回的一生是不幸而凄慘的。但是我們看到的顔回卻是“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雖居陋巷,箪食瓢飲,内心世界卻充盈着無比的快樂。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孔顔之樂”,留給後人的問題是,高度的精神修養是否能夠沖淡現實生活中的不幸?或者說,當人們面對簡陋匮乏的現實生活時,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處?對此你一定有過自己的體驗和思考,請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文章。要求: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拟;明确文體,不得寫成詩歌。不得抄襲、套作。不得少于700字。【文題解析】:這是一道引語類材料作文題。材料舉了大家熟知的顔回安貧樂道的故事,由此引出疑問:第一個疑問——“高度的精神修養是否能夠沖淡現實生活中的不幸”毫無疑問,材料中的答案或許是肯定的,也可能是否定的。由此形成第二個疑問——“當人們面對簡陋匮乏的現實生活時,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處”。其實,後一個問題是對前一個問題的深入解讀,在認為精神修養可以沖淡現實的不幸之後,才會探讨“幸福感來源于何處”。寫作時,針對這個材料可以從三個角度出發去論述。1. 探讨高度的精神修養是否能沖淡現實生活中的不幸,可以回答“是”,也可以回答“否”,言之成理即可。2.思考“當人們面對簡陋匮乏的現實生活時,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處”,信念、理想、高度的精神修養等都可以成為内心幸福感的源泉。3.綜合考慮以上兩個問題,提出“高度的精神修養可以沖淡現實生活中的不幸,成為身陷困厄之人的幸福源泉”等類似的觀點。寫作時注意要緊扣“當人們面對簡陋匮乏的現實生活時”這一前提,不能脫離這個前提簡單地讨論幸福的來源。立意:要做精神的豐盈者。安于貧窮才能樂于求道。豁達是一種可貴的胸懷。快樂離不開精神的給養。貧窮也是可以快樂的。安貧樂道乃君子之風。樂觀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态度。
【佳作賞析】:困境,莫忘安貧樂道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何者讓人念念不忘?是“一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顔回,是死後唯有草席裹屍的顔回。材料中講顔回終生貧困,并不幸早逝,一生不幸而凄慘,已讓人唏噓;對比“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顔回的精神态度更讓人感歎。貧賤不能移,是古來一直被人推崇的品質,生活清苦,不是不快樂的理由,顔回是能真正做到安貧樂道的人,也是值得我們敬慕和學習的人。他啟示我們:困境,莫忘安貧樂道。安貧樂道,何意?安于貧困樂于求道,處境雖很貧困,仍樂于堅守信仰,或者說,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實現,甯願處于貧困惡劣環境。這是君子之為,是成事之關鍵。追溯曆史,不羨陶朱猗頓之富,不改安貧之心,陋室與“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比鄰的劉禹錫,揮毫潑墨,遠離塵嚣,笑回天下“惟吾德馨”“何陋之有”,終究求得内心的大自在。東晉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管條件多麼惡劣,都保持了心靈的安詳和甯靜,把清苦的生活過出了自在怡然,一成田園之風,傳益後人。面對貧窮困厄,不同人會有不同的态度。小人向往富貴可以不擇手段,一旦困苦,惶恐不可終日,落魄又喪志,而真正的君子會安然于貧困,把苦難當磨煉,不變節,底氣無損。困境,不忘安貧樂道。安貧樂道,是中國古代的一個理想精神。一個要志于成事的人是不會貪圖享受,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物質環境的艱苦的,自然也不會喪失真心本性,不會缺少快樂。孔子強調安貧樂道,并不是鼓勵世人非要居陋巷、食瓢飲以示清高,“居于富貴,安于富貴。居貧賤,安于貧賤”,他的教誨重在一個“安”字,貧賤不戚戚,富貴不汲汲。顔回之所以得孔子贊賞,受世人尊敬,是他能夠用高度的精神修養沖淡現實生活中的不幸,當面對簡陋匮乏的現實生活時,内心依然有着幸福感。《文子上仁》中講“聖人安貧樂道,不以欲傷生,不以利累身。”人的成長,離不開物質,更需要豐厚的精神滋養。生活沒有一帆風順的,一旦生活困窘、身處逆境,願我們都能樂觀以對,秉持安貧之心,擁有樂道的情懷,處貧能安,更能樂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