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氣——小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雲,“小寒,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雲,月半則大矣。”
小寒有三候: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雊。大雁的行為是古人判斷節氣的重要依據。在第一候時,雖然大雁還在南方過冬,但它們已經感知到陽氣即将回升,雁群開始自南往北飛回故鄉;到了第二候,喜鵲會冒着嚴寒開始築巢,準備孕育後代;第三候中的“雉”是野雞,山中的野雞也察覺到了陽氣,開始鳴叫尋找同伴。可見,小寒節氣雖然天氣寒冷,但是大自然的生靈仍能在冰天雪地之中感知到天地間的陽氣萌動。
正小寒天氣,梅開朔風裡
“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小寒時節,傲霜鬥雪的梅花蘊藏着勃勃生機。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寫了無數稱贊梅花的詩篇。王安石這首脍炙人口的《梅花》借雪的形象,突出了梅花之香。梅花立在僻靜甚至冷清的牆角,沖破嚴寒靜靜開放,遠遠地向世人送去幽香。
吳文英在詞作《浣溪沙·題李中齋舟中梅屏》中則說,“冰骨清寒瘦一枝。玉人初上木蘭時。懶妝斜立澹春姿。”前兩句脫胎于成語“冰清玉潔”,贊梅樹之格調高雅。自己在觀賞了友人的舟中梅屏後,感受到屏中梅枝玉骨冰清的氣質。“懶妝”一句,以梅拟人,寫出梅枝的神韻。
沈周(明)《騎驢賞雪圖軸》(局部)
許多詩人在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時,也往往會以梅花自況。陸遊在《蔔算子·詠梅》中寫道,“驿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着風和雨。無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作者借飽受摧殘後香氣猶存的梅花,比喻自己雖曆經坎坷但絕不媚俗的忠貞,顯示自己身處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裡春。”王冕的這首《白梅》将普通桃李與冰雪林中的白梅對比,襯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潔。前兩句寫梅花不與衆芳争豔的品格,後兩句借梅喻人,寫自己的志趣、理想與抱負,讴歌了為廣大民衆造福的英雄行為及犧牲精神。
山茶紅似火,水仙舞淩波
自小寒至谷雨,共一百二十日,八個節氣。我國古代以每五日為一候,計二十四候,人們在每一候内開花的植物中,挑選一種花期最準确的植物為代表,應一種花信,稱之為“二十四番花信”。小寒時節有三信,除了上文提到的梅花之外,還有山茶與水仙。
謝時臣(明)《武當霁雪圖》(局部)
山茶花,在古代又名“海榴”,開花于冬末萬花凋謝之時,尤為難得。“蕭蕭南山松,黃葉隕勁風。誰憐兒女花,散火冰雪中。”蘇轼就曾在詩中如此描繪隆冬時節的山茶花,稱之猶如一團火焰一樣在冰雪之地綻放。劉克莊亦有詩雲,“青女行霜下曉空,山茶獨殿衆花叢。不知戶外千林缟,且看盆中一本紅。”冬季萬山缟素,山茶花卻一枝獨秀。
水仙清而不凡、秀而淡雅,同樣頗受文人墨客鐘愛。朱熹在《賦水仙花》中寫道,“隆冬凋百卉,江梅曆孤芳。如何蓬艾底,亦有春風香。紛敷翠羽帔,溫豔白玉相。黃冠表獨立,淡然水仙裝。弱植晚蘭荪,高标摧冰霜。湘君謝遺褋,漢水羞捐珰。”詩人将水仙與梅花相媲美,冬天,除了梅花不畏嚴寒盛開,還有水仙花開放在茅屋蓬窗之下,同樣不為冰霜所摧。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小寒這一天恰好位于數九寒天中“二九”和“三九”之間。這麼冷的節氣,人們首先得注意日常保暖,吃點兒熱乎的、喝點兒暖身的必不可少。在飲食上,吃涮羊肉、糖炒栗子、烤白薯成為小寒時尚。俗語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說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調養身體的做法。
據《津門雜記》記載,天津地區舊時有小寒吃黃芽菜的習俗。黃芽菜是天津特産,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後将白菜割去莖葉,隻留菜心,離地二寸左右,并妥善覆蓋,半月後取食,脆嫩無比,彌補冬日蔬菜的匮乏。當然,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種蔬菜肉食四季都有,不再像過去那樣為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擔憂。
老南京人在小寒一般會做菜飯吃,用矮腳黃青菜、香腸片、闆鴨丁再加上生姜粒與糯米一起煮,十分香鮮可口。其中,矮腳黃、香腸、闆鴨都是南京的特産,可謂是真正的“南京菜飯”。在廣東一些地方,人們喜歡煮糯米飯,并在飯裡加上炒香了的臘味、蔥花、香菜等原料。臘味算是當地煮糯米飯的必需品,因其脂肪含量高,被認為有禦寒效果。
來源: 人民網-文化頻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