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漢字,文字的形狀有道理,文字的讀音也有它的内涵。中國的漢字不僅僅是用來認字讀書的,更是通過漢字還懂事明理的。
今日漢字主角:稚、雉、翟“稚”字讀音為“zhì”,左邊是禾苗的“禾”,指植物的幼苗。莊稼還沒有成熟結果之前就叫“稚”。
“隹”為短尾小鳥,堪比幼鳥,禾苗初長時苗短葉小,于是用“隹”表短小之意,兼表讀音。所以人們對幼小的表達為“幼稚”,幼小的禾苗多嫩綠,也稱為稚嫩。
今天我們常形容某人做事幼稚,就因其為人處世像幼小的孩子,不夠成熟。
“雉”字讀音也為“zhì”,左邊加了一個箭矢的“矢”,它本意指的是野雞——雉雞。至于這個字,古人為什麼這麼造?用“隹”和“矢”組合成“雉”,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系呢?繼續往下看就知道了。
野雞是古人打獵常捕獲的獵物,須以箭矢射獵,所以左邊用一個箭矢來表示。
且野雞有長長的雞翎,像箭矢一般,它腳爪強健善于奔跑,特别是在灌叢中奔走極快,善于藏匿,難以捉到。所以你跑是跑不過它的,必以箭矢射獵。
雉雞受到驚吓時就在地上疾速奔跑,拖着長長的尾巴像帶着箭矢飛跑的樣子。但它的飛行能力較低,從一處飛到另一處落下,就像箭矢擲出去,而非射出去,沒多遠就掉落了。
“翟”字有兩個讀音,當姓氏用時今天定音為“zhái”,與“隹 zhuī”音近;當指野雞時讀音為“dí”,墨子名翟—墨翟,此處不能念成墨翟(zhái)。
“翟”的本意也是指野雞,它是一種羽毛更長更硬的野雞,比“雉”更漂亮。
字形上部的“羽”字,表示一對翅膀,主要突出它羽翅的特點,長而美麗,仍舊是一隻野雞,但又不是一般的野雞。(如此看來,曆史上的呂公給女兒取名“呂雉”也是有深意的呢~)
傳說中“鳳”的原型就是它
傳說,上古時期帝喾非常喜愛音樂,他叫樂師鹹黑制作了九招、六列、六英等歌曲,又命樂垂作鼙鼓、鐘、磐等樂器,讓64名舞女,穿着五彩衣裳,随歌跳舞。
在音樂起鳴之後,鳳凰、大翟等名貴仙鳥也都雲集殿堂,翩跹起舞。古人認為,隻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招來鳳凰。古代樂舞者多執翟羽舞動,《詩經·邶風·簡兮》雲:“右手秉翟。”
在春秋時期,中原就有翟國,據說是狄人的部落,故被認為是早期的“狄”字。
公元前六世紀末,晉國大舉進攻,滅掉翟國,翟人大多淪為晉國臣民,逐漸融合于晉人。翟人的後代就以原國名為姓,稱翟姓。
《國語注》中記載:新安翟姓,春秋時赤翟(即赤狄)之後,以族名為姓——翟(“翟”音狄)姓。
今天“狄”也是一個姓,古時指北方少數民族為“戎狄”,如此一來“翟”與“狄”二者應有一定的淵源,具體詳述在遇到“狄”時再說。
關于讀音的變化,主要因地域發音的差異。“zh”在今天的讀音劃分中為“塞擦音中的清音不送氣,舌尖後音”,“d”為“塞音中的清音不送氣,舌尖中音”,二者發音方式和發音部位是很接近。
古人口口相傳時因不同地域人們的發音習慣不同,而産生變化,多有北方讀“dí”,南方讀“zhái”一說。
漢字文化的學習進步,絕不僅僅是漢字本身,更是一種文化智慧的提升,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構建。
這裡是無師字通,專注分享漢字相關的故事與文化,歡迎關注和轉發,感謝支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