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林可
從初夏到仲秋,一場行遍13個地市的城市數字化巡展——“智·行中國2022”廣東站完美收官。ICT龍頭企業紫光股份旗下新華三集團,借由80多天的數字之旅,集中展示了城市數字化轉型的體系化打法。
廣東是數字經濟的先行者和探路者。前瞻産業研究院報告顯示,自2017年至2021年,廣東數字經濟總量連續五年位居全國第一。2021年,廣東創下12萬億GDP新高,其中數字經濟規模就高達5.9萬億元。
一直以來,新華三将廣東視為數字經濟産業的橋頭堡。
在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和專用網絡體系建設領域,新華三圍繞應用場景的落地需求,持續聚焦分布式雲、AD-NET 6.0 、主動安全體系3.0等一系列重要技術和産品的技術創新,為全省數字化變革奠定了基礎。
在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數字鄉村等行業數字化探索領域,新華三率先面向客戶業務需求拓展場景化的智慧類業務,打造出零碳智慧園區、智慧水利、智慧礦山、算力網絡等新型智慧場景,加速推動數字化技術與行業應用場景的深度融合。
講透打通數智商業模式,方能推動城市數字化發展。在數字化轉型新階段,攜實幹者同行,新華三推動了廣東數字經濟發展的新氣象。
數字化進階
産業互聯網興起,數字化動能充分釋放,ICT廠商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就數字化進程而言,《從連接到激活》一書曾預判,“中國數字化轉型必須經曆數字化識别、數字連接到數字激活三個階段。”
新華三集團廣東代表處總經理何平對此深有體會,稱數字化實踐已逐漸來到“注重數據價值為主導”的階段。
“20年前,數字化可能隻需要實現網絡連接;10年前,雲計算技術出現,數字化轉型進入‘萬物上雲’時代;近兩年,數字化要做的事,側重于圍繞大數據開發應用,滿足客戶的場景化需求。”何平談道。
基于這些變化,這兩年,新華三進行了一場從業務邏輯到組織生态的變革。
一方面是擺脫賣盒子思維,強化打磨綜合性場景化解決方案。
這驅動着新華三以“數字大腦”服務廣東基層和百行百業數字化轉型變革——在廣東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農村數字經濟上扮演重要角色;在産業發展上賦能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推動他們“上線用雲”,降本、提質、增效。
另一方面,在新發展階段,千行百業的數字化轉型需求千差萬别,市場極度分散。新華三為此大膽創新組織架構,尋找合作夥伴,共同孵化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生态。
2019年,新華三開始在廣東省的13個城市試點合夥制,孵化地市級的合夥人公司,授以特許經營權,形成利益共享機制。
一年後,新華三成立閱動數字産業孵化園項目,正式啟動合夥人制度。
經曆三年的摸索,這一模式也取得很好的成效,尤其在下沉地區,滿足了其日趨旺盛的數字化轉型需求。
2022年,新華三成立商業BG,在組織架構層面搭建平台,大規模複制此前成功經驗。
“作為數字産業生态鍊龍頭企業,未來,我們希望能夠開放更多技術、産品和服務給‘泛新華三’的合作夥伴。”何平表示。
交付方式同步變革。今年5月,新華三一站式ICT銷售與服務線上平台上線,借由“産品 服務”的商城模式,率先引入數字化解決方案的ToC交付方式。
目前,商城已上架數萬款産品和300餘個解決方案。
“新華三創新的最終目标,就是與合作夥伴緊密聯合、共同成長,組建3家10個億、30家3個億、300家3千萬的合作夥伴強大隊伍。”何平說。
在戰略上,新華三搭建起事業共同體組織;在戰術上,敏捷和靈活的運作機制已形成突擊勢頭。
置身數字化轉型深水區,新華三向垂直場景深耕邁進了一大步。
啃下“硬骨頭”
有方法論、執行力的新華三,是廣東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參與者。
近年來,這家公司深度參與廣東多個新基建項目,涉及政府、交通、金融、醫療、教育等行業的數字化轉型。
在民航領域,新華三與廣東機場白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民航物聯網聯合創新實驗室,加快推進物聯網建設與民航數字基建。
在智慧城市建設上,新華三參與建設的“城市數字大腦”為順德實現了數據的共享共治,支撐109項“不見面審批”服務、284項“一次搞定”服務。
在城市軌道交通領域,新華三累計服務廣東(主要包括廣、深、佛、莞)近30條地鐵線路,為線網指揮、綜合監控、自動售檢票、通信系統和業務上雲等方面提供ICT基礎設施。
備受關注的“港珠澳大橋”建設項目裡,也有新華三的身影。
它承擔了大橋90%以上的ICT基礎架構建設,其中涵蓋多項技術創新——連接港珠澳三地的智能數字化平台及應急指揮等業務系統。
這些随處可見的應用場景顯示,通過專業的咨詢服務和自身的全棧技術能力,新華三推動了廣東數字化的新氣象。
努力啃下“硬骨頭”的新華三,在廣東的産業布局和業務發展邁向一個新階段。
“粵港澳大灣區的産業不斷升級,這塊區域的經濟發展加速,ICT服務行業至少還有10-15年的紅利期。”何平說。
他樂觀預計,單就ICT當中的SDWAN(軟件定義廣域網) 這一塊業務而言,市場空間至少有100倍以上增長的可能。
擁抱變化
受疫情影響,數字化行業也面臨着需求放緩的階段性壓力。
“疫情讓更多企業、個人感受到數字化便利的同時,因為營收壓力,更多企業的數字化投入被削減了。”何平談道。
上述不确定性的确存在,但放眼整個數字化行業,潛在市場空間依然巨大,數字化服務加速向更多場景滲透。
打鐵更需自身硬。“當前階段,商業領導力也好,生态領導力也罷,企業的核心競争力最終都要歸結為自身硬實力和技術實力。”何平表示。
他認為,各家ICT廠商要注重基礎元器件和大數據庫的應用開發。
回歸基礎性創新,需要投入更多資金,新華三每年把10%-15%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發。目前,新華三集團的研發人員占比超過50%,專利申請總量超過13,000件,其中90%以上為發明專利。
ICT巨頭也在加大投入,踴躍布局,為商業化市場和下沉市場添了一把火。
何平認為,目前ICT廠商的市場切入路徑不同。“有的廠商主張‘被集成’的定位,新華三是以渠道變革的基礎戰略出發,在生态上更側重共享共創,更尊重合作夥伴的意願。”何平說。
他解釋,目前新華三的核心優勢在于渠道反應更為敏捷和專業,“任何渠道、任何生态,都希望沿着阻力最小的路徑走。真正把渠道團結起來,新華三才有可能實實在在獲得成長動能。”
“沒有競争的市場,是一個沒有活力的市場。對于新華三而言,競争對手給了我們堅持創新、開拓求變的沖勁。”何平坦言。
但他同時指出,新華三與友商之間不單純是競争關系,當數字經濟走向共享共治的階段,ICT廠商可以共同做更多生态建設,共同推進數字化進程向前發展,尤其在廣東這樣的标杆地區。
在動态變化的數字化轉型機遇中,新華三這一場向深向實的實踐,已經邁出塑造傳統産業集群新型鍊條的第一步。
接下來,可以預見的量變和質變都會悄然到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