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龍船宴,水産入菜必不可少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宋昀潇 實習生 屠欣怡
在廣州,端午龍舟節期間比過年還熱鬧,村頭宗親們在端午探訪好友、走親串巷。燒鞭炮、扒龍船,是老廣們端午節必不可少的活動,而在扒龍船前吃的龍船飯,更是有講究。今年受疫情影響,廣州不少村落的扒龍船宣布暫停,然而端午必不可少的龍船飯,卻依舊受到人們熱捧。
人人争食龍船宴 不少菜式已改良
龍船丁、白灼蝦、咕噜肉……一道道讓人垂涎欲滴的龍船菜被裝入特制的龍船中,18名食客圍坐一起,共赴龍船盛宴。
“今年端午節沒有龍船扒,因此就想着把龍船飯搬進飯店裡,讓當地村民繼續延續端午習俗。”番禺紅棉飯店負責人郭錫文告訴記者,榮獲第五屆“南粵廚王”的他已研究粵菜十多年,從小便在番禺南浦島聽着龍船鼓聲長大,“扒龍船隻能由少數男丁參與,但龍船飯則不分男女老少全家狂歡”。
龍船飯是廣東傳統民俗,珠三角地區水鄉龍船文化的重要一環,每年端午節期間,水鄉各村常常大擺龍船飯,組織全村人士共慶佳節。
稍有實力的村落會擺出“九大簋”,“九大”不但言其多,且含有最豐盛、最隆重之意。“九大簋”代表的是一種盛宴,言飯菜極其豐盛,是高規格的筵席。傳統的龍船飯九大簋,一般都有燒肉、雞、瓜酸、龍船丁、蝦等等,做法多以焖炒為主。
“龍船飯必不可少的就是龍船丁,吃起來稍微有些鹹,補充扒手們因出汗流失的鹽分。”郭錫文說,龍船丁既有食療作用還寓意添丁發财。龍船丁的主料包括辣椒、花生、肉、豆角、蘿蔔脯。
所謂“丁”,即把所有的配料都切成丁狀,再炒制而成,口感豐富,好送飯,又有添丁發财、多子多孫的好意頭。
随着現代人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人們的口味也逐漸發生變化,在今年的龍船宴中,郭錫文還對傳統的幾味食材做了改良創新。
将易膩燒肉換成當地特産燒鵝,酸瓜改良,換成胡蘿蔔、白蘿蔔切條和動物内髒炒。最創新的要數粽式咕噜肉,用粽子代替咕噜肉,外面焦脆内裡軟糯,口感特别。
龍船飯人人有份 嶺南人民多好客
據了解,一頓龍船宴售價888元可滿足十多人進食,宴席甫一推出,便受當地村民熱捧。郭錫文笑稱:“當地人喜歡約上三五好友假日赴宴,龍船宴的推出恰好滿足他們走親訪友的需求。”
“龍船飯不僅僅是人們圍在一起吃頓飯,而是人們通過吃龍船飯對生活、勞動進行交流。”廣府民俗文化專家梁謀告訴記者,根據相關曆史記載,珠三角地區吃龍船飯有接近200年的曆史。
記者曾于去年參加了白雲區鴉崗村的端午活動,當其時,鴉崗村的龍船宴足足擺了1700多圍,邀請了來自佛山南海四條村、蚌湖七條村、廣州白雲區周邊17條友好兄弟村共計28條村的村民。
在村祠堂門前的廣場,紅色塑料布搭成帳篷,一張張圓桌依次排開,10人圍着一張圓桌翹首以盼美食的到來。随着主持人宣布宴席開啟,一狀若水缸大小的盆菜被村婦費力搬來,鴻運燒肉、豉油雞、豉汁盤龍鳝、紅焯羅氏蝦等廣府美食盡入胃中。同桌進食的村民眼角帶笑向記者熱情講解起自村龍船飯的典故由來。“即使是最困難時期,不管任何人來到村内都可以讨一口龍船飯。龍船飯講究的是好意頭,隻要你來便給,萬萬不會趕人走,這恰恰體現了嶺南人的熱情好客。”梁謀告訴記者,他還記得兒時物資匮乏,人們排隊領取龍船飯,無論男女老少、地主豪紳,皆遵守秩序排隊領取,有時領的人太多,便隻讨得巴掌大的龍船飯,但依然歡天喜地拿回家,倒入自家竈台上的飯鍋,一起混煮了吃,當地人相信吃了龍船飯可保身強體健、發财添丁。
溯源
“龍船飯”的前世今生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宋昀潇 實習生 屠欣怡
被珠江水環抱、河湧密布的廣府一帶孕育了著名的水鄉龍船文化。要想領略嶺南獨有的“龍舟景”,食龍船飯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羊城晚報記者特地采訪了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曾應楓,由她帶領我們細看“龍船飯”的民俗變遷。
據曾應楓介紹,龍船飯源于沿襲了500多年的“龍船探親”習俗。每到端午節,廣州大大小小“兄弟村”、“老表村”都會派出扒手,劃着龍船在各村間探親“趁景”。扒完龍舟,各村便在祠堂内架起大鍋飯,加入蘿蔔、蝦米、瘦肉等祛濕的食材招待扒手們。老人小孩也紛紛去領上一份香氣四溢的“龍船飯”,在節日的氛圍中讨個吉利。
現今,廣州各村盛大的“龍船宴”則是傳統社日宴飲的延續。曾應楓向記者介紹,“龍船飯”常設九個菜。
常見的菜式中保留了傳統的紅皮燒豬肉和高度數、“夠味”的燒酒,還有後人加入的燒雞、魚蝦等生猛食材。各村設“龍舟宴”,不僅為了“襯景”招待賓客、禮尚往來,也意在體現其村落的富裕與生氣。
食龍船飯的風俗體現了廣府文化中“民以食為天”的特點,是龍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節日儀式。“龍船飯”承載的不僅是村落間的兄弟情與親情,更是文化交流的紐帶,體現廣州人一團和氣的文化凝聚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