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弘一法師文學作品?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生于1880年,卒于1942年,是一名多才多藝的律宗大師、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李叔同弘一法師文學作品?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生于1880年,卒于1942年,是一名多才多藝的律宗大師、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
李叔同一生創作了許多非常優秀的音樂作品,比如他早在1905年就出版了《國學唱歌集》,但綜合來看,在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任教時是其一生音樂創作的黃金期,這一時期的歌曲無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堪稱其音樂作品的精品。在創作手法上,他喜歡借景抒情;在配曲方面,他喜歡選擇西方流行曲調。喜歡音樂的朋友,都知道李叔同創作的一首《送别》歌,歌詞是:“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别夢寒。”這首歌可以說是李叔同的代表作,其影響力是非常大的。長期以來,《送别》幾乎就是李叔同音樂的代名詞,而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等選擇《送别》作為主題曲或是插曲後,更是讓這首歌變得家喻戶曉,直至今日仍在傳唱,成為中國音樂的經典。
然而,對于這首歌,人們卻有一個誤解,認為這首歌的詞曲都是李叔同所作或者認為是李叔同采用了日本流行曲調譜的詞。其實,《送别》的曲子既不是李叔同原創的,也不是源于日本曲子,而是美國通俗歌曲創作人J·P·奧德威創作的,歌曲原名叫《夢見家和母親》。由于這支曲子非常優美,于是日本著名歌詞創作者犬童球溪便采用它的旋律填寫了《旅愁》。犬童球溪逝世後,這首詞于1907年刊出,而此時,正是李叔同留學日本且對音樂深入研究的時期,所以,他對《旅愁》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送别》采用的是《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而歌詞則是非常明顯地借簽了《旅愁》。《旅愁》的歌詞如下:“西風起,夜漸深,秋容動客心。獨自惆怅歎飄零,寒光照孤影。憶故土,思故人,高堂念雙親。鄉路迢迢何處尋?覺來歸夢新。”将這兩首歌詞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兩首歌的意境非常相似,抒發的幾乎是同一種情緒。
而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插曲或是主題歌選擇用《送别》則是很有意味的事。《早春二月》是根據柔石的小說《二月》改編的,若是知道影片選擇用了《送别》作為插曲,想必地下的柔石一定備感欣慰。因為柔石本身就是李叔同的超級粉絲。當他1918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時,李叔同已經出家了,無緣與大師結識。後來夏丏尊得知柔石對大師的傾慕,便送了一幅李叔同的書法給他。柔石将此視為珍寶,将之裝裱後在字軸的題字中表明自己喜歡這幅作品”非餘之好奇,實餘之痼性”。至于《城南舊事》選擇用《送别》來做主題歌,則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了。因為小說原作者林海音女士在書中本身就提到了《送别》,不過歌詞與李叔同原作有所不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别離多。”據影片導演吳贻弓說,他從林海間的小說《城南舊事》中看到了一顆赤子之心,聽到了一聲思念故土的輕輕的歎息,于是他便把一縷淡淡的哀愁和一抹沉重的相思作為了影片的基調,因此他便采用了《送别》的旋律貫穿影片始終,并将李叔同的原歌詞作為了影片的主題歌。
李叔同的《送别》歌問世于1914年,此歌一經流曲,便風靡一時,被收入好多音樂教材和當時的歌集中。後來,陳哲甫還為這首歌添加了第二段詞:“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孤雲一片雁聲酸,日暮塞煙寒。伯勞東,飛燕西,與君長别離。把褲牽衣淚如雨,此情誰與語。”
李叔同作歌,雖受西方和日本的影響,但他卻能結合中國人的接受習慣,将曲調作适當的潤色和修改,使之更适合中國人的心理情感。比如《送别》的曲子就與原曲《夢見家和母親》不完全相同,其中每4小節出現一次的切分倚音就被李叔同删除了,這樣整個曲子就顯得更為幹淨利落。而另一位中國近代音樂家沈心工也曾采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曲子寫了一首《昨夜夢》的歌詞,其曲子中保留了切分倚音,但這首歌卻沒能像《送别》那樣流傳開來,從中可見李叔同的功力和獨到之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