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紀英
編:金兆豐
小時候,你是否會在陌生人面前因緊張臉紅而不敢說話?
長大後,你是否依舊因為緊張而不能跟同學、同事正常表達自己的想法?
開會時,老闆讓你當衆發言,原本已經做好充分準備的你,是否會因為臉紅緊張而一句話說不出來?
······
你可能會認為這一切源自于社交恐懼,但是你是否又知道社交恐懼源自于哪裡呢?
上述場景可能隻源于你小時候偶然一次在不太熟悉的人面前的害羞表現:媽媽沒有鼓勵你不要害羞,和不熟悉的人說話也沒有什麼可害怕的,而是告訴你小孩子都害羞,害羞說明你長大了······
01
害羞的定義
害羞本身是一種情緒,和我們平常所說的“喜、怒、哀、樂”等一樣。适度的害羞常與謙遜、對人的尊敬、好的傾聽者及低調的舉止等積極的人格品質聯系在一起(Henderson,2011),但過度的害羞會引起個體社交焦慮、孤獨、網絡成瘾等心理障礙(桑青松,2014)。害羞可能是一種心理障礙,其後果可能是具有毀滅性的(Zimbardo,1977)。
害羞的個體通常缺乏自信,無論是常見的社交場合還是新場合、被他人評價時都會比非害羞者更容易害羞。
02
害羞的表現
Henderson(1998) 認為害羞的具體反應包括生理、認知、情緒和行為中的任一或所有方面。生理上,個體可能會出汗、眩暈、惡心、臉紅、神經質發抖、心率過快、腸胃不适、尿急、感覺失控等軀體症狀。
認知上,個體主要害怕他人的負面評價,存在自責歸因傾向,存在消極自我概念,誇大他人的能力,縮小自我的力量。
情緒上,悲觀消極,尴尬和痛苦的自我意思、焦慮、孤獨、沮喪和羞愧。
行為上,表現為逃避恐懼情境,沉默或說話聲音小,身體僵硬、行為抑制及攻擊和被動攻擊。
03
害羞的種類
Zimbardo(1977)将害羞分為内向型害羞與外向型害羞兩大類。前者傾向于獨處、喜歡思考和無生命的物體,與後者相比他們較缺乏社交技能,不願接觸他人和頻繁約會。外向型害羞者具備社交技能但内心痛苦,他們受限于自己的社會期望,過度關注社會評價。這類個體能夠在高度結構化的社交情境中完美展現自己,而在非結構化、模糊化的情境中卻存在情境困擾和認知偏差。
Buss(1986)依據害羞的對象分為恐懼型害羞與自我意識型害羞。他認為恐懼型害羞主要表現為個體對新異刺激和自主反應的恐懼,自我意識型害羞是由于個體對自我公衆形象的過度覺察而表現出的不自在和退縮行為;前者出現在個體生命早期,後者則出現相對較晚。
為什麼說“害羞”可能是一種影響社交的心理障礙?
害羞與社交焦慮的惡性三循環理論(Henderson 1994)
在第一個惡性循環“積極應對還是倉皇回避(害怕、消極預期/自動化觀念)”中,個體在準備進入某個社交情境與他人交往時産生害怕和恐懼感,他們出現一些負性自動思維,認為自己社交能力差,别人不願意與他交流等,對社交結果作出負性預測,這些又反過來加重了内心的緊張焦慮感。
在第二個循環“羞恥、自責(回避/退縮”)中,第一階段的恐懼感會導緻個體逃離社交情景,這種回避行為一方面會減輕内心痛苦,另一方面卻使個體産生自責,自責引發羞愧感,羞愧和内疚又會讓個體更加自責。
在第三個循環“憤怒、怨恨(攻擊/被攻擊),中,羞恥是一種痛苦的情緒體驗,個體會通過責備那些比自己更加有優勢、有能力的人來減輕自己的自責感,認為他人自私自利,不關心自己,與自己過不去,會感受到他人的憤怒與怨恨情緒。
此循環會讓個體産生攻擊與被攻擊行為,進而帶來更具破壞性的人際疏遠和退縮行為,嚴重影響着個體與他人的人際關系。
所以你也有害羞行為嗎?
你的害羞給你帶來社交和生活上的困擾了嗎?
如果有可以來找我們
我們願意幫你走出這種心理困擾
作者簡介 PROFILE
李紀英
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
濰坊醫學院心理學院
應用心理在讀碩士研究生
實習經曆:本科期間曾在東營市精神衛生中心實習;研究生期間在濰坊市精神衛生中心實習。對精神分裂症、抑郁症,雙相情感障礙,強迫症有一定了解。
目前正在學習格式塔療法,師從國内格式塔療法第一人王铮老師,緻力于研究兒童青少年方面的心理咨詢。
自我評價:熱愛心理學, 有志于在咨詢領域深耕。如果您有需要,我将結合我的專業,盡最大的努力幫助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