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屈原離騷道不同不相為謀

屈原離騷道不同不相為謀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2 10:31:19

屈原絕命詩:愁郁郁之無快兮,居戚戚而不可解

屈原離騷道不同不相為謀(愁郁郁之無快兮)1

《楚辭·九章》是屈原的遺作。九章即《橘頌》《惜誦》《涉江》《抽思》《思美人》《惜往日》《哀郢》《懷沙》和《悲回風》。哪一篇是屈原的絕筆之作呢?

從作品内容,氣韻看,曆來的争論都在《惜往日》《懷沙》《悲回風》三者之間。

早在公元前104年,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屈原列傳》為七十列傳第二十四篇。其中,特别寫到《懷沙》:“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 将“懷沙”釋為,“懷抱沙石以自沉”之意。太史公的解讀使多數人深信不疑。然而持反對意見的也不少,如明代汪瑗《楚辭集解》,該著作被譽為楚辭研究中,質量最高、最有特色的注本。汪瑗認為:“懷者,感也,沙者,指長沙。”“懷沙”即緬懷長沙之意。

而《惜往日》詩末:“甯溘死而流亡兮,恐禍殃之有再;不畢辭而赴淵兮,惜壅君之不識。”亦成為屈原“絕命詞”的有力證明。清代蔣骥《山帶閣注楚辭》,現代陸侃如《屈原評傳》,包括郭沫若《屈原研究》等一些楚辭專家都持此看法。

然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在《楚辭通釋》,晚清經學家、文學家王闿運在其《楚辭釋》中,卻認為,《悲回風》為屈原絕筆之作。根據作品中提到以死明志的先賢介子推、伯夷和叔齊、伍子胥,尤其詩末:“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驟谏君而不聽兮,重任石之何益?”對殷商時名臣申徒狄,因谏不遂,身縛石頭而投河自溺,流露出無可奈何的心情,同病相憐的絕望感。

時間是最好的證據。我們當從當時的曆史背景為切入探讨。

公元前279年至278年的“鄢郢之戰”,秦國名将白起,先後攻破楚國别都鄢(今湖北宜城東南)、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重創了楚軍主力。據說,其慘烈程度不遜于坑殺四十萬趙軍的“長平之戰”。楚頃襄王兵敗後,向東北方潰逃至陳(今河南省淮陽縣)。

在《哀郢》第二句“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可知楚國國都郢城,被秦軍攻破的時間,是公元前278年仲春二月初。同年仲夏的五月初五,屈原投汨羅江自盡,相距約三個月。

《懷沙》首句:“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開章明示了該時間是“孟夏”,農曆四月,距屈原忌日約一個月。

《惜往日》,通篇沒有生活環境的描述,順藤摸瓜,推測時間。作者追溯了數則“明法度得賢良”的曆史典故,頗具以史為鑒的寓意。詩末“不畢辭而赴淵兮”雖有投河自盡的意味,但上句“甯溘死而流亡兮,恐禍殃之有再”,作者說,甯肯随流水溘然死去,唯恐親眼看見再有禍災降臨。可《哀郢》一詩,已道明郢已被占領,妻離子散的人們,倉皇跟随楚頃襄王向東逃亡,憑當時的訊息傳播,謠言必已甚嚣塵上。作者“恐禍殃”應驗了,何來“有再”之說?

《惜往日》的創作時間應比《哀郢》早。“往日”并非作者的往日,而是指曆史教訓,以史為鑒可以明得失的表述。該作品甚至早于《思美人》。先珍惜史實, 接着才“靈脩美人以媲于君”的體現,引申為“香草美人”,寄托自己對君主的希冀和思念。

《悲回風》首句“悲回風之搖蕙兮,心冤結而内傷。”蕙是種香草,名稱衆多:薰草、零陵香、蕙蘭、蕙草、燕草、黃零草。花期約在五月,時間較吻合。“回風”,并非秋風,而是旋風,是一種熱帶氣旋,為破壞性的天氣系統之一,一般約在四月至八月出現,仲夏頻次最多。

三篇作品,都有投河自盡,以死明志的意圖。說明屈原的死,不是出于一時沖動,并且,他已坦然面對自己的決定。他将所有精力和心血,傾注于詩詞創作中,尋求突破和創新。

東漢著名文學家王逸編輯的《楚辭章句》,是楚辭最早的完整注本,其《九章》編排次序亦是《悲回風》為最後的作品。

回旋的風,使嬌弱的蕙草搖搖欲折,本是常見的自然現象。敏感而脆弱的作者,卻感同身受,像刀子在其心靈割開了一個裂口,内心的冤結和哀傷轟然傾洩而出。作品中使用大量疊字詞,共有二十六組。“愁郁郁之無快兮,居戚戚而不可解;穆眇眇之無垠兮,莽芒芒之無儀。”“憚湧湍之磕磕兮,聽波聲之洶洶;紛容容之無經兮,罔芒芒之無紀;軋洋洋之無從兮,馳委移之焉止。”均凸顯着高堤崩潰,洪流迅疾的迷茫狀态。

富有旋律的疊字像悲怆的配樂,彌漫着詩篇場景。誠如李清照《聲聲慢》中的氛圍,“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怎一個愁字了得 !”

(本篇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