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育兒季
文丨呂靜賢
孩子對學習沒有熱情,很大原因不是沒有學習興趣或懶,而是這個。
“媽媽,我終于學會了!”這是我聽到最欣慰的一句話
01
假期帶大、小寶去公園玩,給他們兩個各買了一個飛機。
這種飛機,我看不出是什麼材料做的,總之不輕也不重。用手抓着它,把它朝前方抛出去,它會飛得很遠,甚至還會轉彎,在空中畫出一條美麗的弧線,然後平穩地落到地上。
在公園的空地上,兩兄弟在那玩了起來。
9歲的哥哥看起來很會玩,每次飛機都飛得很遠,然後順順當當、平穩地落地。
而4歲的弟弟呢?看樣子不知是不會用力,還是力氣不夠,總之每次飛機都飛不起來,并直直、重重地落到地上。
回到家,晚上吃完飯又帶孩子們出來玩。這時小寶要求把飛機也一起帶上,除了每天必帶的溜冰鞋:這段時間,小寶迷上了溜冰,每天都要帶着溜冰鞋出來在那練習。
在小區的操場上,小寶練了下溜冰,就把溜冰鞋脫下來不溜了,開始和哥哥一起玩起飛機。
還是和白天一樣,哥哥的飛機飛得又長又遠,而且時不時創造出美麗的弧線,惹得周圍的孩子和家長也在一旁觀看。
而弟弟的飛機依舊是飛不起來,總是直直、重重地砸到地上。哪怕兩兄弟換了飛機,也是如此。
怎麼回事啊?是不是弟弟年齡太小了,力度不夠或不會使力?
其他大一點的孩子過來玩,也照樣抛得很好。包括我試了幾下,也抛得很好。
“也許是弟弟年齡太小,不會使力的緣故吧。”我心想。
我就沒再關注小寶了。
第二天一天,帶孩子們下來玩,小寶又在那抛起飛機來。連溜冰也沒心機溜了。和昨天一樣,飛機還是飛不起來。
第三天,上午、下午下來,小寶還是在那玩飛機。這時哥哥早已不玩飛機,改成玩其它的了。
臨近傍晚,小寶突然興奮地對我喊:“媽媽,你看!”我擡頭望去,隻見小寶抛出去的飛機,飛得又長又遠,甚至劃過一條美麗的弧形,穩穩當當地落到地上。
小寶又飛了幾次,每次都飛得那麼好。看來,小寶已經學會飛飛機,水平跟哥哥一樣了。
“媽媽,我終于學會了!”小寶興奮地笑道、叫道。并一次次揚起手中的飛機,将它抛出去。飛機劃過一條又一條長長而美麗的弧線。
我也深受觸動:看起來不可能的事,在小寶一次次重複、锲而不舍的努力下,終于做成了。
這對小寶來說,也是多麼可貴和值得記憶的一次體驗啊!
怎樣對待失敗,決定了我們能走多遠、能做成什麼
02
從小,我們就被告知:失敗乃成功之母。
也對愛迪生發明電燈,經曆無數次失敗才成功的故事耳熟能詳。
然而,我們大多數人依然對失敗很避諱。
我一個朋友,今年暑假一家人都過得非常不開心:
平時活潑開朗、熱情好客的兩夫妻,也失去平日愛說愛笑的個性,整日愁眉苦臉、唉聲歎氣,除了上班就閉門不出。他們的兒子更是整天鎖在房間裡,不肯出來。
發生了什麼事?
原來一向成績優異的孩子,在這次中考中,發揮失常,沒有考到期望中的學校。
對此,朋友兩夫妻經常長籲短歎:我們平時辛辛苦苦賺錢供你讀書,你卻考出這樣的成績……
朋友的孩子一聲不吭,天天把自己鎖在房間裡。
我理解朋友的心情,畢竟孩子成績一向非常好,大家都對孩子,甚至孩子本身也對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發生這樣的事,是誰也不願看到的。
但,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很多,不可能個個都心想事成。而且,不如意的事也占了我們生活大部分。如果個個都能心想事成的話,那麼我們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就是生活在幻想裡。
所以,生活中遭遇失敗,既是意料外的事,也是意料中的事。關鍵在于我們怎樣看待它。
而且,學習也是場馬拉松。就算你這次在中考中考到理想的成績,你就能保證下一次考試就能取得理想的成績嗎?而且你也能保證每次在人生的關口都是幸運者嗎?
不能。
所以,與其糾結眼前的挫折,不如靜下心來,理性看待這次失敗,好好總結教訓。收拾好心情,重新出發。
03
失敗,真的如我們印象中的那麼不堪嗎?
生活中,我們總是竭力避免失敗,害怕失敗,一失敗就陷入情緒的低谷。甚至因此為了逃避失敗,而放棄努力和嘗試。
國外有學者經過大量的調查發現,很多孩子(包括成人),之所以放棄某學科、某領域的學習,不是因為懶、怕吃苦,而是因為:害怕失敗。
因為害怕失敗,所以他們不敢去嘗試;因為害怕失敗,他們淺嘗辄止,輕易地放棄。
相反,當他們知道隻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學成某樣東西時,他們反而不怕辛苦,積極、主動地學習。
可見,阻撓一個人(一個孩子)繼續前進的根本因素,不是因為性格上的缺陷,而是因為對失敗的恐懼:
對失敗的恐懼,讓他裹足不前,甚至還沒動身就已放棄;
對失敗的恐懼,也阻擋了他求知和前進的腳步。
而另一方面,那些不論學習上還是事業上,走得遠的人,往往都是不怕失敗,把失敗當成朋友,善于從失敗中學習的人。
如華爾街投資大神、暢銷書《原則》的作者雷.達裡奧,就是一個重視失敗、善用失敗的人。
他說:
我喜歡對自己的慘痛錯誤進行反思,并珍視由此總結出的原則的價值。
我們會盡最大可能利用我們的錯誤,因為我們養成了習慣,把錯誤看作學習和改進的機會。
在從業8年時,他經曆了一次慘痛的失敗打擊,在衆目睽睽之下一下子回到了原點。公司解散、得力助手離開,甚至不得不向父親借錢度過難關。這次失敗是毀滅性的。
這時,他面臨兩種選擇:一個是在華爾街找一份差事;另一個是重新再來。
他選擇了後者。同時對自己的這次失敗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分析,得出教訓和結論:我必須客觀地看待自己,并做出改變。
他在書中回憶到:
回頭來看,我的一敗塗地是在我身上發生過的最好的事情之一,因為它讓我變得謙遜,而我正需要謙遜來平衡我的進攻性。
正是因為他在失敗中不斷地進行反省,把失敗當成自己前進的武器。導緻他在後面的追求中愈戰愈勇,能力也變得越來越強。
可見,導緻人與人差别的主要因素,不是智商,甚至也不是做某件事的能力,而是對待失敗的态度。
如果害怕失敗、拒絕失敗,那麼一個人也就永遠不會成長,也永遠不會學會某樣東西。
就如我家小寶,如果在一開始飛機飛不好就放棄了,他也不會體會到後面會玩飛機時的那種酐暢淋漓、痛快的感覺,那種成功的喜悅。
而且他也一直學不會飛飛機。
失敗,是我們學會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的必經途徑。
想要孩子成為一個無懼失敗的人,首先從我們父母開始做起
04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總是對孩子放心不下、充滿擔憂:
如果學習不好,怎麼辦?
出來社會,能不能适應社會?
……
其實,隻要我們能培養出一個理性對待失敗的孩子,那麼,我們就沒什麼好擔心的了。
理性對待失敗,就是明白和知道:
人的成長、能力的提升,都是在不斷地失敗中而獲得的;
失敗,是成長路上必經的過程;
一個人想要成長、獲得能力,就一定離不開失敗。
這樣的孩子,才會不懼失敗,甚至擁抱失敗、歡迎失敗,将每次失敗作為成長的契機,在失敗中獲得成長、發展和強大,最終赢來真正的成功。
怕就怕,我們父母首先自己帶頭畏懼失敗、拒絕失敗,這樣,又如何能教會孩子對待失敗的正确态度呢?
所以,父母請先從自己做起,學會理性看待失敗,理性對待孩子的眼前失敗。不要因孩子失敗就對孩子喪失信心,而是相信孩子、鼓勵孩子。與孩子一起,從失敗中汲取經驗和教訓。
這樣,當孩子能不怕失敗、善待失敗時,他又怎會不願學習呢?又怎會學不好、做不好任何事呢?
你要知道,很多孩子,之所以在學習上缺乏動力,不是因為懶,恰恰是因為害怕失敗,對自己沒有信心。
我們每個人小時候學走路,都是在不斷地跌倒、重試、再跌倒、再重試的過程中學會走路的。
而長大後,之所以同樣的事,有的人能做到,有的人不能做到。包括學習,有人能學會、學好,有人學不會、學不好,最主要的原因不在于能力和智商,而在于我們是否有跌倒再重試的勇氣和信心。
而這,也就形成了我們每個人際遇和人生的差距。
所以,父母希望收獲一個優秀和放心的孩子,那麼請教會孩子善待失敗。而且也從自己開始,做孩子最好的榜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