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對視恐懼症的後果

對視恐懼症的後果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9 05:10:58

對視恐懼症的後果?廣西新聞網南甯2月22日訊(記者 韋幸文 羅珊珊 實習生 龍思思 黃結英)戴上口罩、墨鏡、耳機再出門,走在路上看到熟人立馬低頭避開視線或是繞道而行,坐公車選擇最後一排角落位置……這些行為,在當代生活中被稱為“社恐”表現,已經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年輕群體,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對視恐懼症的後果?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對視恐懼症的後果(緊張焦慮手腳無措)1

對視恐懼症的後果

廣西新聞網南甯2月22日訊(記者 韋幸文 羅珊珊 實習生 龍思思 黃結英)戴上口罩、墨鏡、耳機再出門,走在路上看到熟人立馬低頭避開視線或是繞道而行,坐公車選擇最後一排角落位置……這些行為,在當代生活中被稱為“社恐”表現,已經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年輕群體。

此前,中國青年報聯合中國社科院、社交平台探探發起調研,就當下年輕人的社交情況展開分析。調研針對探探平台18至35歲的用戶發放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超4000份,其中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恐”,52.7%的人認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也有55.6%的人對自身條件不夠自信。

“社恐”是病嗎?為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認為自己“社恐”?又該如何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越來越多年輕人認為自己存在“社恐”

記者以“社恐”為關鍵詞在微博上搜索,相關話題達上百個,其中,#當代人社恐的三大表現##社恐對人的影響有多大##8成年輕人認為自己有社恐##當代社恐最想逃離的瞬間#等話題閱讀量均破億;在豆瓣App上,記者發現了多個以“社恐”為主題的讨論小組,許多年輕人在此相互分享着自己的“社恐”日常;同樣,在小紅書App上搜索可檢索到超14萬條“社恐”筆記内容,其中包括社恐人如何自測、如何克服社恐等。

“我覺得我的‘社恐’從上初中就開始了。”23歲的田先生說自己從初中開始,走在路上遇到熟人會繞道而行。到了高中變得越來越嚴重,隻要出行就必然會戴上耳機、帽子,家裡來了客人,就會把自己鎖在房間裡不出去。直到上了大學住校了以後,這樣的狀況才慢慢有所改善,但在陌生的人際環境裡,自己仍然無法改變不适應的狀态。

25歲的彭女士認為自己在人際交往中也存在着“社恐”的現象,“我本來性格就比較内向,所以一到陌生的或是人特别多的場合就會不适應,身體會不自覺地僵硬,說話也會變得語無倫次,毫無邏輯。”在和陌生人打交道前,彭女士需要事無巨細地思考每一句話該怎麼說、每一個肢體動作該怎麼表現。最近,在新公司的入職自我介紹時,彭女士就經曆了一次大型“社恐”場面,站在衆多同事面前眼神不敢直視,身體僵硬,喉嚨仿佛被攥住,半天也說不出一句話。

而25歲的程序員汪先生在社交時的“社恐”表現,是會提前給自己安排很多場“内心戲”,“比如找别人幫忙前,我會在心裡提前設想很多可能會發生的情況,我會不會打擾到别人?如果被拒絕了怎麼辦?他會不會不搭理我等等。”

記者采訪發現,不少受訪者認為自己在相對陌生的環境、人數較多的場合會讓他們感到“社恐”,而在熟悉的、能夠掌控的場合如家庭、宿舍等,“社恐”的反應通常不會有所表現。此前,據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面向全國大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共回收來自255所高校的4854份有效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0.22%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存在輕微“社恐”;6.90%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有比較嚴重的“社恐”;0.64%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有嚴重的“社恐”,被醫學上确診為社交恐懼症。

“社恐”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社恐”?

廣西江濱醫院(自治區第三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醫學博士戴劍介紹,“社恐”即社交恐懼症,又稱為社交焦慮障礙,是一種明顯而持久的害怕社交性情境或可能誘發使人感到尴尬的社交行為和活動,一旦面臨就感到手腳無措,不敢與人對視,出現嚴重的焦慮反應。主要表現在與陌生人對話、用餐時被注視等時刻所産生顯著的害怕或焦慮,擔心自己的言行或呈現的焦慮症狀會導緻負性的評價,從而會主動回避社交或帶着強烈的害怕、焦慮去忍受。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心理障礙,若達到診斷,可稱為“病”。

為什麼會出現“社恐”?田先生說自己從小在社交場合中就不喜歡說話,久而久之就被他人冠以“高冷”“内向”“不活潑”的形容詞,導緻他的心理壓力逐漸變大,在此後的人際交往中越來越不自信,害怕别人關注的目光,害怕說錯話,害怕被嘲笑……據中國青年報聯合中國社科院、社交平台探探發起調研顯示,社交技巧學習不足、經驗不夠、缺乏社交自信等是“社恐”存在的原因。調研中,52.7%的受訪者表示缺乏與人溝通的技巧,55.6%的人表示不夠自信,而38.3%的人則歸咎于自身性格内向。

廣西腦科醫院精神科八病區副主任周春分析,當代年輕人所說的“社恐”與醫學上所指的病理性社交恐懼症實際上并不相同,前者更多可能是為了逃避某些社交情景時的戲谑之詞,如回家過年面對親戚好友對自己成績、收入、對象等問題詢問時,會下意識地做出逃避的反應。而真正在醫學上被診斷為“社交焦慮障礙”的患者,從性格上來說,是過分敏感且自卑的,非常缺乏自信,很在乎别人對自己的評價,會因為過度害怕而放棄與人交流,或是放棄做帶有社交屬性的事情,“有‘社恐’症狀的人其實自己是知道這種反應是不合理的,他知道自己很焦慮,但是又沒有辦法控制。”周春說,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病情會對他們工作與生活帶來一定的影響,長此以往會越來越封閉自己,并造成腦部等身體功能的慢慢退化。

“社恐”能治嗎?如何正确面對“社恐”?

那麼,社交恐懼症狀達到何種程度就應該求助專業人士呢?周春告訴記者:“主要從緊張的合理性、發生的頻率和恐懼程度鑒别,有沒有影響到社會功能是判定正常人和患者的重要一點。”一般來說,人對社交活動存在一定的緊張和焦慮心理是正常的,大部分人在緊張和焦慮的時候會表現出心跳加速、口幹等輕微的神經症狀。而如果在社交活動中長期反複出現手心冒汗、緊張到暈倒等較為嚴重的神經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的工作、學習和社交活動,則需要進行治療。

日前,據國家藥監局網站顯示,一款名為PH94B鼻用噴霧劑臨床試驗申請獲批準,用于治療社交焦慮障礙,一時間引發衆網友的關注。對此,戴劍分析道:“這類藥物主要通過激活鼻腔化學感應神經元,觸發大腦中抑制恐懼和焦慮的神經回路,不需要全身性吸收和分布就可以快速起效,但還是需要臨床運用後才能明确其真正療效。”戴劍說,對于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目前比較公認的有效治療是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兩者結合,效果更佳。心理治療有暴露療法、行為功能分析、認知療法、社交技能訓練;藥物治療則有抗焦慮藥、具有抗焦慮作用的抗抑郁藥。

面對如何正确解決“社恐”問題,周春鼓勵年輕人要多給自己一些積極、正面的心理暗示。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随意揣測别人的心理,不要過度關注别人的看法和評價,這樣很容易對号入座,認為自己越來越糟糕。也不要盲目給自己負面的評價,發現問題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态,努力克服和修正問題,并總結經驗。戴劍也建議,如果年輕人發現自己确實存在社交恐懼症的臨床症狀,患者身邊的親人、朋友應給予更多的理解、關心、鼓勵,并及時尋求正規醫療機構的專科醫師進行專業的治療、康複。

作者:韋幸文 羅珊珊 龍思思 黃結英

來源: 廣西新聞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