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混凝土出現裂縫的原因較多,有溫度、結構設計、鋼筋保護層厚度、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養護、施工過程控制、鋼筋内應力、承受荷載的時間、混凝土本身的收縮等原因。現将工程中,混凝土裂縫多發的原因分析如下:
混凝土原材料的原因
(1)我國現行水泥相關标準規範中普通矽酸鹽水泥的比表面積沒有規定上限限制,隻是規定了水泥的比表面積不小于300m2/kg,而水泥廠家為了提高水泥的早期強度會在一定程度上盡可能磨細水泥。
但通過大量試驗結果證明,當水泥的比表面積超過400m2/kg時,成型的混凝土試塊結果顯示後期強度較前期強度有倒縮現象,并且抗凍性能也下降。
(2)目前市場使用的機制砂大都兩級分化較嚴重,石粉含量一般在15%左右,此部分顆粒很可能以粘性土質為主,也可能以石粉為主。如果以粘性土質為主,當混凝土澆築後,骨料顆粒極易懸浮在一定稠度的水泥漿體中,由于水泥漿體的密度小,所以骨料在水泥漿體中會有下沉趨勢。
此沉降将會一直持續在混凝土凝結硬化前的整個過程中,并且新拌混凝土中的水泥及摻合料(包括石粉)不停地向上轉移,即發生沉降和泌水現象,造成混凝土表面漿體厚,導緻混凝土體積減小,這種體積的變化也将持續到混凝土硬化結束。
(3)預拌混凝土企業為了滿足泵送要求,搶占市場,往往犧牲了部分混凝土的性能,而采用粒徑較小的骨料,減少粗骨料的用量,導緻混凝土富漿量較多,用水量也必上升,使得泵送混凝土粗骨料的粒徑相對較小、用量低、砂率大、漿體多。
由于粗骨料是制約水泥石收縮的主要成分,因此粒徑較小的粗骨料和較少的粗骨料用量對限制混凝土收縮是不利的,極易使得混凝土出現裂縫。
混凝土配合比設計不當
混凝土的抗拉強度受不恰當混凝土配合比直接影響。比如水泥用量過大、水膠比大、砂率過高、骨料用量不足、選用外加劑不當等等。
施工振搗原因
施工振搗要适度,目前施工工人為了節省體力,往往将振搗棒放在一處連續振動,這樣很容易使集料下沉,造成表面混凝土的含水量和水泥漿量較大,而底部集料較多,使混凝土容易産生塑性收縮裂縫。
混凝土養護原因
養護不及時,特别是澆築大面積闆時,由于混凝土與空氣接觸面積大,混凝土水分就更容易蒸發。在高溫幹燥、大風的氣候條件下施工時,混凝土表面水分蒸發就會影響混凝土中正常的水化作用,從而造成混凝土表面“硬殼”,内部松軟、粉酥,稍有擾動就會大面積裂縫。
泵送工藝原因
泵送工藝也是混凝土産生裂縫的原因之一。目前工程中施工工人主要是勞務分包,為了施工方便,泵車司機為了省油、減少泵車的損耗,施工單位往往在施工現場加水,或者直接強迫退貨,泵車司機往往順水推舟,形成多方面施壓,要求現場混凝土坍落度大、砂率大、用水量過大,導緻混凝土收縮值增加。
造成混凝土裂縫還有很多原因,我們要嚴格控制好原材料,做好施工管理,隻有從小的方面抓起,才能杜絕質量事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