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本經訓》:“昔者蒼颉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黃帝時期,有一個史官叫倉颉,他觀察鳥獸的足迹并從而受到啟發,就創造了文字。傳說他創制文字時,天上降下粟米,鬼在夜間哭泣。因為天擔心人們學會文字後,都去從事商業而放棄農耕,造成饑荒。鬼怕人們學會文字後,會作疏文彈劾它們,因此才在夜間哭泣。能讓鬼怪哭泣,文字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
現在已知的中國最早的文字起源于商代的甲骨文,因镌刻、書寫于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是商晚期王室用于占蔔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
商王蔔問是否要建立有圍牆的大聚落?商王耳鳴和除病的方法;祭祀用五牛還是三牛?商王将征伐盂國,祈求平安……帝辛将獵獲的犀牛賞賜宰豐……蔔問田遊是否平安?國王到田野裡去,時間是天剛剛明,會遇到大風嗎?沒有災禍嗎?抓到大象...今天晚上下雨嗎?...下雨嗎?到了晚上,應驗了,沒有下雨。這些鮮活的生活因甲骨文得以穿越千年曆史展現在今人眼前。在殷墟已發現甲骨十五萬片以上,有不相重複的單字四千五百個左右。如果能全部破譯這些甲骨文,無疑能最大程度還原商代的社會文化生活和曆史。意味着我們不需要時空蟲洞就可以開上帝之眼鳥瞰三千年前的文明。哪怕千年,哪怕萬裡,因為有了文字,人類的記憶可以永恒。
随着青銅器的出現,文字的載體發生了變化,出現了金文。金文從商代中晚期出現,數量較少;周代青銅器上文字數量明顯增加。西周毛公鼎,鑄有文字497個,一說499個,是目前所見青銅器中銘文字數最多的一件。
1976年出土于陝西臨潼利簋是目前中國所發現的最早的西周青銅器,商軍潰敗之後,身為有司的利得到周武王賞賜給他的青銅,并鑄造了一件銅簋,作為永世的紀念。簋腹内底鑄銘文4行33字如下: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右)事(史)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彜。利簋銘文中所記載的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歲星當空,印證了《尚書·牧誓》中所記載的“時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同時也證實了一日破敵傳說的真實性。封存在歲月長河裡的金文透過時空的迷霧,仍然熠熠生輝,是金釘子一樣的存在。
秦統一天下之後,漢字發展到小篆階段,輪廓、筆劃、結構定型逐漸開始定型。此種書體上承東周時秦國器銘與刻石文字,融會各地書風而成。此後的兩千多年漢字經曆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以及簡化字的演變。
草書是最能體現書法藝術特點和書法水平高低的一種書體,連王羲之都說“草書最為難”。所以有草聖一說,沒有篆聖、隸聖、楷聖之說。書寫是記述,書法是“達其情性”,是表現人的天性和心情。在所有書體中,草書最能表達人的天性和心情。草書是自由的,但沒有章法的自由隻是亂寫。草書是自由的藝術:以自由為外貌,内在講章法的自由。草書使得文字從誕生之初的記錄功能走向直指心靈的藝術。
楷書始于漢末,通行至現代,是最具生命力的字體。行書是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産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相對于草書的實用性不足,行書兼顧了實用性和藝術性。
近代漢字簡化運動,源于太平天國,為了提升識字率,在太平天國玉玺及官方文件都書寫簡體。
1935年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
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成立。
1956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并最終制定出了一個《簡化字總表》。
2000年10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通過,次年元旦正式施行,确立了規範漢字作為國家通用文字的法定地位。
從甲骨文到金文,從刻骨到銘心;從篆文到隸書,小篆因其筆畫靈動,字體端正,而達篆書之巅。隸書,是因快速書寫,終結了篆書向更高層次發展。從草書到楷書到行書,是在藝術和實用之間切換,最終兼顧了實用和藝術。簡化字的出現讓文字這種原本流傳于貴族和上層社會的文明下潛至平民和貧民,文字開始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如大地一般承托者每一個使用它的人。過去、今天、将來,聯結成一個生态系統。在瀚如煙海、汗牛充棟的文獻古籍中藏着古人的生活和生産的技巧和技術、謀略和智慧。因為有了文字,這些才能跨越時空,讓後人能和先人對話、繼承和延續,站在文字建立的平台上創新和發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