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健身基本上是每個人都脫離不了的話題,而随着智能化發展、社交平台的崛起,人們的健身方式也不再局限于單一的健身房,在家健身成為了一個新風潮。
智能健身鏡領銜 健身教練會失業嗎?
其實讓健身器材智能化并不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以當下中國市場硬件智能化的成熟度來說,想要把一個傳統消費行業實現基礎智能化可以說是輕而易舉,參考家電行業智能化的發展情況就能看出,健身器材智能化的門檻并不算高,當然要實現個性化的高度智能還是非常困難的。
而在衆多被智能化的健身器材中,智能健身鏡可以說作為一個全新的品類出現在了大衆視野,而且這個品類不僅引發百度等國内一衆互聯網巨頭的跟進,同時也吸引了高瓴、華為、騰訊、小米等資本巨頭的青睐。
智能健身鏡這個新興行業也非常争氣,根據權威機構IDC的分析顯示,智能健身鏡出貨量在過去一年實現了超過1000%的大幅增長。 通過數據來看,也确實吸引到了一些健身用戶的關注。
那智能健身鏡能取代健身房和健身教練嗎?起碼從現在來看,我覺得這個行業被取代還為時尚早。簡單點說,目前的智能健身鏡本身還無法很好的解決用戶痛點。
智能健身健其實就是一面巨大的鏡面智能屏,用戶通過這個顯示屏以及配套的健身教程,可以實現對着鏡子進行練習,同時高端點的産品會有配套的攝像頭,攝像頭可以捕捉用戶的動作,用來糾正用戶在訓練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如此來看,這款産品确實能夠成為一個居家的AI私教。
但實際上真的如同商家宣傳和用戶幻想的那麼美好麼?其實并不是!通過社交平台搜索智能健身鏡的話題,其實就能看到不少用戶表示,被收了智商稅。我覺得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就是,目前AI的程度遠遠達不到用戶心理預期,在整個智能健身鏡的環節中,我認為最難點就在于AI對用戶動作和狀态的捕捉及分析,這不僅需要AI擁有強大算力和邏輯,同時也需要大量的用戶樣本和專業數據的支撐,作為一個全新的品類而言,真正爆火也就不到2年時間,而且較高的門檻也注定用戶基數偏低,所以很難積累大量的用戶樣本,也不太可能針對運動有一個成熟的AI算法和推薦。(這也就能夠很好的解釋,為什麼部分品牌的健身鏡願意以0元購的方式讓用戶使用自家的産品,隻要用戶打卡1年就能免費獲得智能健身鏡,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希望能夠采集更多的用戶健身數據樣本。)
而且從早期的用戶,甚至健身大V的反饋來看,健身鏡的AI指導其實都是程序設定的,所以是相對死闆的,根本無法做到像健身教練一樣,實現1V1的針對性、人性化教學。所以智能健身鏡在健身場景下最關鍵交互環節,目前來看還并不成熟,對于健身用戶而言,與其和死闆的AI機器人做鍛煉,還不如去劉畊宏的直播間跟着劉教練一起鍛煉,感覺更具交互感一些。
所以,目前的智能健身鏡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大屏版的智能健身設備,對比用戶用手機、電視等設備用來健身而言,智能健身鏡的優勢在于屏幕更大,觀感更好,課程針對性适配更強,配合AI私教,能帶來高于手機、電視的交互,而對比健身房和健身教練而言,除了随時随地不用外出、平均費用更低之外,在交互等方面并無太多優勢。
整體來看目前智能健身鏡是一個介于運動APP和實體健身房之間的一個選擇,具備一定的競争優勢,但體驗上肯定是不及專業健身教練的一個産物,或許未來随着AI運動技術的成熟,智能健身鏡在交互上和準确性上會進一步提升,或許智能健身鏡也可以直接加入遠程付費私教在線指導服務,但就目前的産品來看,這确實還隻是一個适合高預算群體的小衆産品。
(7974547)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