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2023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2023年端午節是從6月22日至24日放假調休,共3天,6月25日(星期日)上班。
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古人紀年、紀月、紀日、紀時通用天幹地支,午月午日,中正也。漢代時南北統一,曆法變動,朝廷為了方便過節,規定每年的端午節改為陰曆五月五日。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戰争頻繁,人們飽嘗戰亂之苦,所以一些地方最重視的端午習俗是辟兵缯。風俗作為一種社會生活方式,随着社會發展,曆史上許多仁人志士的活動,也必然會在風俗生活中積澱。因此,本來端午節起源于民間的原始崇拜,但是到了漢末魏晉時,就又被賦予紀念曆史人物的内容。
隋唐時期,端午節從風俗形式上都繼承了前朝。在文字記載上,節日風俗活動,大多演變為節日娛樂活動,充滿了節日的歡樂,唐代端午龍舟競渡尤其值得一道。在唐代全盛時期,經濟繁榮,人民生活相對穩定,民間的一些風俗活動也受到官府的支持,因此競渡之風尤為鼎盛。
宋代以後,端午節許多風俗有了新變化。漢魏時以朱索、桃印施于門戶,止惡氣驅瘟避邪,而宋代卻講究貼天師符。宋代端午節風俗也被遼、金兩國吸收。在端午節還有拜天之禮、射柳之俗及擊鞠娛樂活動。
到了明代,端午節又吸收了金人射柳之風俗。明代把端午又稱女兒節。不僅節日名稱有異宋代,而且民間風俗也有變化。北方無江水之便,也就不存在競渡。明清時期,端午風俗活動形式變化雖不大,但是規模卻愈來愈盛行。尤其南方的龍舟競渡,成為轟動一時的盛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