恃才傲物,是個成語,它的意思是說,依仗着自己的才能而驕傲自大,看不起别人。這個成語,來源于一個典故。
據《梁書列傳·第二十九》記載:
南朝梁人蕭子顯很有學問,官至吏部尚書。這吏部尚書權力不小,而且是實權。全國官員的任免、考核、升降、調動等事宜都掌握在他的手裡。
蕭子顯性格莊重而樸實,但自恃有學問,很少有看得上的人。
據史書記載,他在主持選拔舉薦工作事宜時,“見九流賓客,不與交言,但舉扇一揮而已”。
所謂九流賓客,就是各種人物。也就是說,他當上了吏部尚書之後,不管見到什麼人物,從來不跟人家說話,隻是舉起扇子,一揮而過。
當然,皇帝是要除外的。
蕭子顯可能太“清高”了,“清高”得世間容不下他了,年僅49歲,閻王爺就把他招了去。
蕭子顯染病身亡下葬時,他的家人上疏簡文帝,請簡文帝給他個谥号。簡文帝手诏“恃才傲物,宜谥曰‘驕’。”意思是,自負其才而藐視别人。
這是簡文帝給他的蓋棺定論。
我們想一下,别人跟他打招呼,他就“舉扇一揮”,遇到這種傲慢之人,他人會如何想。書中記述說:“衣冠竊恨之”。
這裡的“衣冠”是官宦的代稱。就是說,一些官吏私下裡都痛恨他。看來,人們不喜歡恃才傲物的人,或者說恃才傲物招人恨。
(原文:子顯性凝簡,頗負其才氣。及掌選,見九流賓客,不與交言,但舉扇一捴而已,衣冠竊恨之。……及葬請谥,手诏“恃才傲物,宜谥曰驕”。——《梁書列傳·第二十九》)
事實證明,恃才傲物者都不會有好前程。古今概莫能外。
我們前面說過,蕭子顯恃才傲物,被“衣冠竊恨之”,後來,他的“本家”蕭穎士,則因恃才傲物而仕途受阻。
據唐末五代王定保(870—940年)所撰寫的《唐摭言》卷三記載,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蕭穎士考中了進士。他自恃有才華,傲慢無比,把别人都不放在眼裡。
蕭穎士經常提着一壺酒,到野外去尋找美景。
一次,他住在一家小旅館,獨酌獨飲。突然,狂風大作,暴雨傾盆。一位身穿紫色衣服的老人領着一個小孩來小旅館躲避風雨。他見這位老人閑散随意的樣子,就非常放肆地欺侮他。
不久,風停雨霁,很快就來了一輛馬車。老人上了馬車,侍衛喝令行人讓道,離開了。
蕭穎士急忙問身邊的人,這位老人是誰?有人告訴他,這是吏部的王尚書。哇,原來是組織部長。當初,蕭穎士曾經登門拜訪這位組織部長,但未能見到,此時他驚愕得舌頭伸出半尺。
第二天,蕭穎士寫了一封長信,到王尚書府上去謝罪。王尚書讓人把蕭穎士領到自家偏房的廊下,很鄙夷地看着他,并對他說:“很遺憾,你不是我的親屬,不然,我一定要狠狠地教訓你。”
停了一會兒,王尚書又說:“你依仗着文學的才名,如此倨傲怠慢,也就能中個進士吧。”
後來,蕭穎士死在揚州功曹(州牧的屬官)任上。
(原文:蕭穎士開元二十三年及第,恃才傲物,敻無與比。常自攜一壺,逐勝郊野。偶憩于逆旅,獨酌獨吟。會風雨暴至,有紫衣老父,領一小僮避雨于此。穎士見其散冗,頗肆陵侮。逡巡,風定雨霁,車馬卒至,老父上馬呵殿而去。穎士倉忙觇之,左右曰:“吏部王尚書也。”穎士常造門,未之面,極所驚愕,明日,具長箋,造門謝。尚書命引至庑下,坐而責之,且曰:“所恨與子非親屬,當庭訓之耳!”複曰:“子負文學之名,倨忽如此,止于一第乎!”穎士終于揚州功曹。——《唐摭言》卷三)
蕭穎士真是有眼不識“組織部長”。在我看來,蕭穎士不僅恃才傲物,還是個勢利眼。見老人閑散随意,就肆意羞辱;知老人是吏部尚書,就登門謝罪。
其實,恃才傲物與勢利眼是孿生兄弟。
綜觀那些恃才傲物者,他們在其上級領導面前,在對他有用的人的面前,很少有傲得起來的。
但要知道,恃才傲物如果養成了習慣,就會随時随地恃才傲物。
如果随時随地恃才傲物,就不知何時何地遇到“吏部的王尚書”,就算不遇到“吏部的王尚書”,遇到“吏部的李處長”,或者遇到“吏部的王科長”,恐怕其仕途也會終止于“揚州功曹”。
要說僅僅其仕途終止于“揚州功曹”還算幸運,要是再恃才放曠,還會因此而遭遇命止。東漢的楊修(175—219年)就是如此。
所謂恃才放曠,就是炫耀自己的才能。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認為,楊修之死就是因為“恃才放曠”,又遭曹操忌才,後借口“雞肋”一事被殺。
楊修是楊震的玄孫,楊彪的兒子,出身高官顯宦之家。曹操稱魏王時,楊修任曹操主簿。
楊修才氣過人。《世說新語·捷悟篇》記載,有人送給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點,就在杯蓋上寫了一個“合”字給大家看,誰都看不懂是什麼意思。按順序傳到楊修那裡,楊修便吃了一口,說:“曹公教我們每人吃一口啊,還有什麼好猶豫的?”
(原文: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許,蓋頭上題“合”字以示衆。衆莫能解。次至楊脩,脩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複何疑?”——《世說新語·捷悟篇》)
因為楊修有才氣,曹植、曹丕等太子都願意跟他結交。他還多次幫助曹植通過曹操的測試。曹操知道曹植得到楊修的幫助才通過測試,很是氣憤。
曹操曾經寫信給楊修的父親楊彪說:“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曹操的意思是說,你兒子仰仗着家族顯赫的權勢,常常不能跟我一條心,我想加以糾正,卻看他頗懷怨恨。
最終楊修因為恃才放曠,而被曹操殺害。關于楊修之死,《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記載:
操屯兵日久,欲要進兵,又被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适庖官進雞湯。操見碗中有雞肋,因而有感于懷。正沉吟間,夏侯惇入帳,禀請夜間口号。操随口曰:“雞肋!雞肋!”惇傳令衆官,都稱“雞肋”。
行軍主簿楊修,見傳“雞肋”二字,便教随行軍士,各收拾行裝,準備歸程。
有人報知夏侯惇。惇大驚,遂請楊修至帳中問曰:“公何收拾行裝?”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歸也: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故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
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裝。于是寨中諸将,無不準備歸計。
當夜曹操心亂,不能穩睡,遂手提鋼斧,繞寨私行。隻見夏侯惇寨内軍士,各準備行裝。
操大驚,急回帳召惇問其故。惇曰:“主簿楊德祖先知大王欲歸之意。”操喚楊修問之,修以雞肋之意對。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亂我軍心!”喝刀斧手推出斬之,将首級号令于轅門外。
羅貫中寫到此處,點評說:“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
羅貫中接着說,操嘗造花園一所,造成,操往觀之,不置褒貶,隻取筆于門上書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曉其意。修曰:“門内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園門闊耳。”
于是再築牆圍,改造停當,又請操觀之。操大喜,問曰:“誰知吾意?”左右曰:“楊修也。”操雖稱美,心甚忌之。
楊修三十四歲時被曹操所殺。後人有詩曰:“聰明楊德祖,世代繼簪纓。筆下龍蛇走,胸中錦繡成。開談驚四座,捷對冠群英。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
對楊修之死因,後世也有其他說法,但就羅貫中所寫來看,楊修是“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
《淮南子·原道訓》雲:“善遊者溺,善騎者墜,各以其所好,反自為禍。”比喻有某種專長的人,常因自恃有本領而招禍。
楊修之死也告誡後人,既不能“恃才傲物”,也不能“恃才放曠”,有才也要謙虛謹慎,夾着點尾巴。
(本文節選自《領導幹部要有大格局》)
《領導幹部要有大格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