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來了,在民間,有關于端午節的習俗也比較多,比如包粽子、挂艾草、劃龍舟等等。那麼端午節的端是什麼含義?下面一起來看看。
初始。
端午節的端字表示開頭、初始,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别以端來稱呼。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于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書中說:“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從字面上來講,端午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以“端”來稱呼,如稱“端五”,也即“初五”。
端午節吃粽子的寓意
曆史上關于粽子的記載,最早見于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西漢把粽子做為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枭羹”。《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枭,五月五日為枭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習俗并沒有持續下來。
而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但是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由此可見,曆史悠久的粽子,應該算得上是中國曆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