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心學課,
講講我們人的“出廠設置”——良知。
有人說,中國文化的特點,
是“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
但是,我們不管别人怎麼說,
我們現在偏偏還是要講仁義道德。
因為心學的核心,就是良知,
良知就是仁義道德。
仁義道德的内涵和作用,
應該有個準确的解釋,
不然,它被誤會了1千年,
以後還得繼續被誤會。
仁義道德,用心學的術語,就是良知。
心學的修煉,就是三個字:緻良知。
心學的法寶,也是這三個字:緻良知。
緻良知,就是王陽明心學三字經。
所以,我們就是要講良知,
就是“滿嘴仁義道德”。
良知是什麼?
王陽明在《大學問》中說:
是非之心,不需要思考就知道,
不需要學習就會判斷,這就是良知。
即,良知就是天生的道德,是人的本性。
【注,原文是: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
在《傳習錄》中,王陽明又說:
良知,就是易經當中所描述的
“大道“、”天道“、”天理“,
如果能看透,就是聖人了。
【注,原文是:良知即是《易》,其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适。此知如何捉摸得?見得透時便是聖人。”】
那麼,緻良知是什麼意思?
緻良知就是與自性、本性合一。
如何合一?
就是去掉遮擋在良知本性上的不好的東西。
就是通過“在事上磨煉”,通過“知行合一”,
無限接近良知,最終歸于良知、歸于大道。
平常講的仁義道德,就是一種道德,
講道德的人往往不講道德,
以至于,人們一聽到這些,
就認為這是虛僞,是僞善。
但這裡講的仁義道德,
是一種身心修煉的辦法,
不是平常講的道德。
心學的緻良知,怎麼修行呢?
王陽明說:
隻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
靜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
動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
這裡就體現出心學與佛教修煉方法的不同了,
佛教,就隻是靜時念念,
心學,卻是動時也念念。
去人欲、存天理,就是緻良知。
動時念念緻良知,
就是要做事情,在事情中磨煉。
總之,不要把仁、德、良知這些概念,
僅僅理解為道德概念。
不然就會膚淺地以為
隻要做個老好人,就能取得最高成就,
最終又由于做不到,就索性做了更壞的壞人。
仁、德、良知,其實屬于天理、天道範疇,
它們也指示着修煉的方法。
你不但在嘴上滿口仁義道德,
心裡也得裝滿仁義道德,
這才是學習心學必須做到的。
文/大宋先生
繪圖/Ranz
版式/來來
未來心學研究所出品
日子難過,怎麼破?
更多心學課搜索公号“漫畫心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