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姚洋反思去杠杆

姚洋反思去杠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1 22:44:08

姚洋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

曆史上的科技進步往往推動着社會的變革。科技與社會的相互關聯,及其作用于社會的途徑、方式和機制,都是重要的研究課題。近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發表了題為“科技與社會進步”的主旨演講。姚洋教授以工業革命為線索,探讨了技術進步與社會發展之間的聯系,展示了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之間複雜的對立統一關系。

以下為演講全文,有删減。

姚洋反思去杠杆(技術發展與社會進步需關注)1

科技會不會最終影響到人的主體性?(圖片來源:東方IC)

第四次工業革命:人類的腦力将被替代

從遠古時代的農業革命到近現代的工業革命,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科技的發展。但是,每次科技的發展都對人類社會的組織提出了巨大的挑戰。這一次,所謂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挑戰會超過以往任何一次。

人類在過去的200多年間共經曆了四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機,農業時代我們能利用的力量,僅僅是大自然給我們的力量,但是工業革命使得我們可以利用自己創造的東西服務于人類,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氣化,發生在19世紀的六七十年代,麥克斯韋發現了電磁學。人類第一次可以控制電,這使得能源發生了深刻的變革。

百年之後,第三次工業革命發生,計算機出現了。這種大容量的計算,信息的高速傳遞,使人類有了一個飛躍性的發展。

雖然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标志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人工智能,這代表着人工最終是要被替代的,以前是替代體力,這次要替代腦力,從技術發展來講,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飛躍。

人類不勞動,人的意義何在?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工業革命一方面是使得機器開始替代人力,另一方面也對人類社會的結構産生了巨大影響。

在農業社會,每一個人既是生産者,又是消費者,也是生産的組織者。而中國的農村工業化走得比别的地方好,就是因為中國有小農經濟。那為什麼小農經濟容易産生農村的工業化呢?因為每一個農民都是一個企業家,這代表着他不光是一個消費者,還是生産者、組織者。這是人類過去的社會組織形式。

随着機器化大生産的出現,人類都被剝離到了工廠裡,就跟機器一樣,變成了一個螺絲釘。大家看卓别林的電影《摩登時代》時就能發現,人變成了一個機器,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人的異化”。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并沒有改變這種狀态,畢竟第二次工業革命隻是延續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機器化大生産過程。

姚洋反思去杠杆(技術發展與社會進步需關注)2

第三次工業革命,則是部分人性的回歸——計算機是來輔助人們做一些繁瑣的計算工作的。計算機大規模産生之後,并沒有替代多少勞動力,反而加強了勞動力的能力,特别是那些所謂的高端工種,實際上提高了人的價值。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第三次工業革命使得人性重新回歸,讓人變得更加完整。

但第四次工業革命似乎使得我們沒有勞動的必要了。這不僅僅是說體力勞動沒有必要了,甚至部分腦力勞動都沒有必要了。三四年前,也許我們還會經常去銀行櫃台辦理業務,但今天你去銀行櫃台辦理業務時,會發現那些所謂做櫃台服務的人,甚至一些做财務評估的人,都會被替代。那麼當人類不勞動的時候,人的意義何在?

有些國家在試行基本收入制度,比如說在奧地利(每個月)拿600歐元,如果你有房子的話,靠這600歐元基本上可以活下來,但人活着幹什麼?有人說我們都可以去搞創意,但我們不需要這麼多人搞創意。有人曾經說過,從20世紀初有電影以來,能夠成功地靠演電影活着的演員不超過20%,多數演藝從業者實際上并不能光靠演電影活下來,因為我們不需要那麼多人搞創意。

技術進步,使得高端工種被替代

再看就業。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實際上是在創造就業。有很多經濟學家說,我們不用擔心第四次工業革命,它不會替代勞動力,還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實際上并不是這樣。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候,大規模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城裡,創造了就業,這是因為這部分勞動力在農村的時候并沒有充分就業,隻是在假裝就業;他們到了城裡之後,才變成充分就業。所以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不是在替代勞動,而是在創造就業。

到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時候,替代勞動和創造就業恐怕就打成了平手:計算機沒有替代很多勞動力,而是輔助了勞動力,特别是比較高級的勞動力。

第四次工業革命則是在逐漸代替高端勞動力。我去一個鞋廠的時候,鞋廠老闆把我帶到工人流水線前,告訴我,現在這個工種還需要一個工人,但實際上我隻要把機器調一下,這個工人就被替代了。再往上,一些高端的工種也在逐步被替代。

有一種說法是,你要想就業,就必須獲得更多的教育,但實際上這件事情并沒有發生。舉個例子,美國除了加州和華盛頓有很好的就業外,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并沒有多少就業機會。很多老百姓即使接受了大學教育,也未必能做成新技術所要求的那個工種。

我們現在在做一個的項目叫“中國2049”。本來我們擔心老齡化會影響我國的勞動力供給,現在看來其實根本不用擔心,因為根據我們的計算,在未來的30年裡,AI和自動化的采用将可以替代1.8億勞動力,這超過我們勞動力的下降率。

技術發展讓經濟更加集中

再看技術和經濟的集中。這是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候選人的得票結果,藍顔色是民主黨,紅顔色是共和黨。

姚洋反思去杠杆(技術發展與社會進步需關注)3

圖片來源:現場PPT圖片來源:現場PPT

1960年是民主黨獲勝,到了1976年卡特勝了,他主要勝在南方各州,這跟民主黨在整個六七十年代關注及支持南方的民權運動是有關系的,所以卡特赢在了南方。到了1992年,在克林頓的第一個任期時,我們就能明顯發現他能赢的州都在西海岸,這是技術最發達、社會最激進的地方,還有新英格蘭地區和中部的一些州。

再看2008年,奧巴馬赢得選舉,他占據的仍然是西海岸、東海岸和中部少數州。而到了2016年,希拉裡·克林頓雖然敗選,但看她的得票數會發現她的選票主要集中在東西海岸。

從這簡單的50年美國曆史中,我們就能看到,美國中部的就業在慢慢流失,甚至幾乎是永久性的。能夠就業的人都到東海岸、西海岸去了,而中部的州即使能得到部分就業,其質量也不是很高,而東西海岸都是非常高端的人才,一般的大學教育是根本不可能獲得就業機會的。

我們再看一下中國的經濟集中情況。第一個數據是淘寶賣家的分布,淘寶提供了一個平台讓所有人都可以在這個平台賣東西,但是數據發現,淘寶賣家集中在東部。

第二個數據是北大國發院的數字金融中心發布的數字普惠金融的分布。2011年,普惠金融很明顯地集中在東南沿海,到2015年、2018年,就分布得更廣泛一點,但集中的地區仍然是東部。也就是說新經濟或者說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并沒有拉平整個中國,而是讓中國經濟的發展更加集中。

發展技術的同時,如何保護人類社會?

最後我們來看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系。有人會說我們應該擔心機器最後反過來統治人類,但我估計這種事情不可能發生,人類不會愚蠢到讓機器來主宰我們,因為畢竟是我們來寫代碼告訴機器它做什麼。但技術的确可以主宰我們的生活,可以無死角地監控我們,而且這一點現在已經開始發生。

這為什麼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呢?第一個問題就是隐私問題。現代社會對個人私域的保護是一個重大指标,也是人類社會的一個重大進步。但我們現在看到的情況是,對隐私的保護似乎越來越弱,人甚至成為了技術的奴隸:算法左右人的決策,“抖音”左右生活的情趣……現在我們每天都生活在算法之中。

這其中核心的問題是,科技會不會最終影響到人的主體性?這并不是說真正讓機器來統治我們,也許是不知不覺中,我們自願地成為技術的奴隸。還有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政府的邊界在哪裡?這是全球面對的共同問題。

《1984》這本小說說老大哥在看着你,實際上我們的确是在被觀察,那麼政府有沒有這樣一個邊界——它即使知道這些信息,也不會用信息的優勢來做對個人不利的事情?這是非常嚴肅的問題,最終它可能會威脅到一個開放的社會,人人變得自危,小心翼翼。

經濟史學家卡爾·波蘭尼曾考察過英國的資本主義發展。他發現不加限制的市場最後會摧毀社會的纖維,并最終摧毀市場本身,因為市場要依賴社會纖維而存在,沒了社會就不可能有市場。當時他考察的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的英國,他所發現的那些規律性的方法,到了今天仍然是有參考價值的。

他最後的結論是,當市場無節制地運作時,會引起社會的反抗,也就是說社會會要求國家對市場進行一定的限制,這種限制最終對保護市場是有利的。今天也是一樣,若技術在不斷地沖擊我們社會的纖維和組織,就會引起社會的反抗。

但是有一點是不容否認的,技術的發展仍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提。說遠一點,每個人注定都要死亡,地球也可能會毀滅,如果人類不想死亡、文明不想消亡的話,就隻能依賴技術。所以技術進步仍然是第一位,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怎麼保護人類社會,也是我們要去思考的問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