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平公将出,嬖人臧倉這請曰:“他日君出,則必命有司所之;今承與已駕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請。”
公曰:“将見孟子。”
曰:“何哉君所為輕身以先于匹夫者,以為賢乎?禮儀由賢者出,而孟子之後喪踰前喪。君無見焉。”
公曰:“諾。”
樂正子入見曰:“君奚為不見孟轲也?”
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後喪踰前喪。’是以不往見也。”
曰:“何哉君所謂踰者。前以士,後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後以五鼎與?”
曰:“否,謂棺椁衣衾之美也。”
曰:“非所謂踰也,貧富不同也。”(原文)
“魯平公将出,嬖人臧倉者請曰:他日君出,則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與已駕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請。”
魯平公魯國的國君,我們通過這個谥号也能知道魯平公的一生,在位二十年,并沒有做出什麼樣的政績,所以稱之為平公。平公這個時期,魯國是弱小的,戰國七雄,已經有六個國家先後稱王,所以魯國處在衆大國之間,生存的環境變得越來越不好,并且魯平公在位這二十年,也并沒有什麼樣的建樹,沒有做什麼樣利民或者強大國家的事情。
“魯平公将出”這個時候魯平公是準備要出門的,“嬖人臧倉者請曰”我們先注意兩個字“嬖人”,什麼叫做嬖人呢?嬖人指的是身邊寵幸之人,但是加上嬖人這兩個字,是講這個人本來的地位,是很卑微的,但是由于深得君主的寵幸,所以就變成了寵臣。
“嬖人臧倉者請曰”這個時候魯平公身邊的寵幸之人,問了魯平公一句話,“他日君出,則必命有司所之。”有司指的是執事的官員,也就是負責魯平公出門準備一些事宜的人,說以前君主您在出門之時,一定要有相關的人員,提前知曉并且有所準備的。
“今乘輿已駕矣”天子和諸侯所乘坐的馬車,稱之為乘與,今日君主,您出行的馬車已經準備好了,“有司未知所之”,但是其他的相關人員,并不知曉,也沒有做何準備,“敢請”冒昧的想請問君主您,這是要去哪裡,去做什麼事情呢?
我們先講一講魯平公,魯國的君主,君主出行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定是有相關的官員提前做些準備的,比如說吃住行,去到哪裡,是否要用餐,出行做什麼樣的馬車,要提前準備;具體去到什麼地方,有什麼樣的人陪同,有什麼樣的人去接待,見什麼樣的,用什麼樣的禮節,都是要有所準備的。
所以君主出行之前,一定要告知相關的人,那什麼情況會沒有告訴别人而默默的準備出行呢?通常會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并不想被更多的人知道,所以可能帶着近身之人,直接就去了。那麼第二種情況呢?就是沒有想好到底是去還是不去,心裡是有所猶疑的,當在猶疑之時,就不會去告訴那麼多人。
那我們接下來再去看,魯平公到底是屬于以上的這兩種情況的哪一種?
“公曰:将見孟子。”
魯平公講“說我想要去見孟子。”
“曰:何哉君所為輕身,以先于匹夫者。”
我們看臧倉所講的這句話,“何哉?”為何呢?輕身指的是看輕自己的身份。臧倉對魯平公講,說君主您為何看輕自己的身份,而主動去見一個普通人呢?這句話裡面有玄機。
我們看為何臧倉可以稱之為嬖人?我們先去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樣的人能稱之為寵臣呢?這樣的人并沒有多少家國情懷,他也并不會看重一個人的德行。比如說孟子是有德行的人,是一位智者,但是我們看嬖人講話是如何講的?他說君主,您何必看輕自己的身份呢?而去見一個普通人,這就是他能成為寵臣的原因。一個很顯著的特點,他懂得去揣摩自己主人的身份,并且講話時刻都是在擡高自己的身份。
我們可以去看他講的話,他說您為何要看輕自己的身份呢?您貴為一國之君,怎麼能主動去見孟子這樣一個普通人呢?這是擡高主人的身份。那麼其次呢?他揣摩到了魯平公的想法,這個時候的孟子,已經在齊國講學多年,并且是稷下學宮的大夫,所以在齊國,乃至于在所有的諸侯國孟子已經是很有名望。
而孟子這個時候正好在魯國,為何呢?因為孟母去世,這個時候孟子回來是給母親辦理喪事的,孟子有一位學生叫樂正克,推薦給魯平公,講他的老師孟子是一位賢德之人,所以想讓魯平公去見孟子,請教治國之道,因為這個時候的魯國,生存的困境是很多的,很艱難,其他周邊的都是大國,并且七個大的諸侯國,已經有六個稱王,所以樂正克呢就想讓魯平公和孟子之間能有所交流,看看有什麼樣的辦法,可以改變魯國的現狀。
但是魯平公從内心并沒有真正地想去見孟子,所以他處在猶疑的狀态,而寵臣恰好是揣摩到了魯平公的心思,所以這裡既擡高了平公的身份,又同時知道他心裡所想,所以就對平公講,您何必降低自己的身份,去見孟子這樣一個人呢?
“以為賢乎?”
難道您以為孟子是一個賢德之人嗎?
“禮義由賢者出,而孟子之後喪踰前喪,君無見焉。”
問魯平公,說您為何降低身份去見孟子呢?難道您以為他是賢德之人嗎?接下來找了一件事情,告訴魯平公孟子并不是賢德之人。
“禮義有賢者出”賢者一定是要踐行禮義的,他的行為是可以達到禮和義的,而孟子并沒有遵循禮義,為什麼呢?說他後喪踰前喪,踰是超過,這裡的後喪指的是孟子母親的喪事,前桑指的是孟子父親的喪事,說孟子現在這個後喪,辦理母親的喪事超過了之前給孟子父親辦喪事,所以以此來說明孟子并非一個賢者。“君無見焉”說君主您不要去見孟子了。
“公曰:諾。”
好。所以魯平公也并沒有去見孟子,我們為何剛才講魯平公本身就是猶疑的,他并沒有想清楚,是否要去見孟子,所以臧倉的一個觀點,一句話,就可以說服魯平公,臧倉講,他并不是一位賢者,因為他的喪事就已經開始變得不合禮,故而魯平公就沒有去。
“樂正子入見曰,君奚為不見孟轲也。”
樂正子又來見魯平公,問了魯平公一句話,說您為什麼沒有去見孟轲呢?
“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後喪踰前桑,是以不往見也。”
這個時候魯平公對樂正子講,有人告訴我說孟子後喪超過了前桑,言下之意,這是不合禮義的,“是以不往見也”所以我不想去見孟子,故而就沒有去。
“曰:何哉君所謂踰者。”
這個時候樂正子問魯平公,說君主您指的逾越是哪件事情呢?
“前以士,後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後以五鼎與?”
樂正子反問魯平公,說您指的是哪件事情有所逾越呢?因為魯平公講的是後喪踰前桑,自然指的是喪事,故而樂正子接下來講,“前以士,後以大夫”,說孟子在給父親辦理喪事之時,孟子是士的身份,所以遵循的是士禮。而孟母去世之時,孟子是大夫的身份,所以大夫之禮。
“前以三鼎,而後以五鼎與”,以前的喪禮是有規定的,士用三鼎,大夫用五鼎,諸侯用七鼎,天子用九鼎,鼎就是盛祭品的器具。所以當士有父母親離世之時,用的祭品是用的三個鼎,而大夫是用五個鼎盛放祭品。魯平公您指的是這件事情嗎?
“曰:否,謂棺椁衣衾之美也。”
魯平公說否,不是的。因為樂正子說的事情,衆人皆之,都知道士禮和大夫之禮不同,所以說真的并不是這件事情,而是另外所指。“棺椁衣衾之美也”說的是棺椁衣衾的華麗程度不一樣,棺和椁古人是分開的,兩層,内稱之為棺,外面的稱之為椁。“衣衾”衣指的是衣服,衾指的是杯子。說孟子對待父親和母親,用的棺椁衣服被子,華美程度不一樣。
那個時候對于衣衾之類,并沒有具體的明文規定,他是根據你當下的,富貴條件所決定的,如果我們自己的條件好一點,就可以用一些華美的衣物,如果條件差一點,自然就要用相對差一點的衣物。
“曰:非所謂踰也,貧富不同也。”
這個時候樂正子又對平公講,這并不是所謂的逾越呀,貧富不同,因為孟子在給父親辦理喪事之時,孟子還很貧困、貧窮,所以他并沒有那麼多的能力,給父親置辦華美的陪葬之衣物,但是母親這個時候已然不同,首先孟子在齊國做了大夫,領了俸祿,并且是有一定的名望和聲望的。當然自己的生活條件也随之變得更好,所以就厚葬了母親。樂正子講這無可厚非呀,畢竟貧富的條件不同。
樂正子與魯平公的對話,也就講到了這裡,後來魯平公也并沒有去見孟子。所以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到,魯平公并沒有真正地想要去見孟子,想要請教治國之道,所以一點小事情的發生,或者别人的一句話,就可以阻止他去見孟子這件事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