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有這樣一位僧人,被雍正皇帝封為“妙覺普度和聖”,廣大民衆認為他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他的詩世界影響力遠遠超過李白杜甫,深深影響了日本社會,甚至成為美國嬉皮士的精神領袖,他就是傳奇詩僧——寒山。
01\撲朔迷離的生平寒山,作為一個神秘的僧人,他的姓名、籍貫甚至生卒年史籍皆未載。
關于他的姓名,人們隻知道他曾隐居于浙江天台縣西40公裡的天台山,“其山深邃,當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
關于他的生卒年,更是衆說紛纭,莫衷一是。大體分作唐初和盛唐至中唐兩派意見。不過,根據錢學烈先生的考訂,“大緻确定寒山子年代為公元725-830年,即生于玄宗開元年間,卒于文宗寶曆、太和年間,享年一百有餘。”加之對他詩作的考察,我們大緻可以确定他為盛唐時期人。
對于他的活動,我們隻能從他留下的相關詩句裡去尋找蛛絲馬迹。《尋思少年日》裡寫到:
尋思少年日,遊獵向平陵。
國使職非願,神仙未足稱。
聯翩騎白馬,喝兔放蒼鷹。
不覺大流落,皤皤誰見矜。
寒山少年時代大概生長在唐代都城長安附近,連國使、神仙也不放在眼裡,過着浪迹長安,遊獵平陵,喝兔放鷹的潇灑生活,可見他應該有着較為殷實的家境,也許是一位富二代。
還有這首《一為》:
一為書劍客,三遇聖明君。
東守文不嘗,西征武不勳。
學文兼學武,學武兼學文。
去家一萬裡,提劍擊匈奴。
出生三十年,嘗遊千萬裡。
行江青草合,入塞紅塵起。
煉藥空求仙,讀書兼詠史。
今日歸寒山,枕流兼洗耳。
從成年到30歲之間,他開始學文學武,讀書詠史,東守西征,行江入塞,煉藥求仙,積極上進,很想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奈何到頭來落得個“文不嘗”、“武不勳”,殊榮難求,壯志未酬。
或許之後心灰意懶,便跑到天台山出家隐居了。
02\“自從出家後,漸得養生趣”
哀莫大于心死。人生不如意,本想求取世間的功名利祿,奈何天不遂人願,讓他屢屢碰壁,也讓他徹底死心了。
佛教裡或許有他要的答案。因此他跑到天台山尋找修心養性,見性成佛之法。
自從出家後,漸得養生趣。
伸縮四肢全,勤聽六根具。
褐衣随春冬,粝食供朝暮。
今日懇懇修,願與佛相遇。
隐居期間,他斷絕了和故人的很多往來,一心諷誦佛經,刻苦修行,隻與天台山國清寺拾得等禅師往來。他常到國清寺,有時在廊下獨自踯躅,有時又自個兒望空謾罵,寺裡僧衆看到他都覺得很讨厭,常常拿杖棒趕他出去,他總是扭着身子拍着手,哈哈大笑着慢步離開。
“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以桦皮為冠,曳大木屐。或發辭氣,宛有所歸, 歸于佛理” 。
與少年時的鮮衣怒馬截然不同,那時的他完全沒心思顧及自己的形象。他吃着殘食菜滓,衣着褴褛,戴着桦皮帽子,拖着木底鞋,面貌枯瘁,筋骨顯露,顯
然是一個苦行僧,但他頗有才氣,吟詩作偈,出語奇特,道出的話、寫的詩每每深含至理。
一住寒山萬事休,更無雜念挂心頭。
閑于石壁題詩句,任運還同不系舟。
清心寡欲,心無雜念,隻為找尋内心的甯靜之所。
老病殘年百有餘,面黃頭白好山居。
布裘擁質随緣過,豈羨人間巧樣模。
老病殘年,活了百有餘歲的寒山子,面黃頭白,看破了紅塵的權、 色、 名、 利,一切如夢幻泡影,一切都随緣任運。
“我也曾金馬玉堂 我也曾瓦竈繩床。你笑我名門落魄,一腔惆怅,怎知我看透了天上人間,事态炎涼。”這段話真的太适合寒山了。
03\“若能會我詩,真是如來母”
寒山愛作詩。《太平廣記》裡記載:“每得一篇一句,辄題于樹間石上。有好事者随而錄之,凡三百餘首。多述山林幽隐之興,或譏諷時态,能警勵流俗。”後來僧人道翹于林間綴葉、村墅人家屋壁找到他寫的詩有300多首。從項楚先生的《寒山詩注》裡看,寒山詩現存325首,其中七言詩25首,三言詩6首,五言詩294首。
他可以算作是唐朝的白話詩人,他的詩完全是日常生活的大白話。與同時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些璀璨明星充滿韻律的詩句相比,他的詩顯得那麼的“格格不入”。在那樣的時代,白話詩并不廣受認同。他給自己詩的評語為:
有人笑我詩,我詩合典雅。
不煩鄭氏箋,豈用毛公解。
意思是說世人都嘲笑我的詩不合韻律,我卻認為它很典雅,我的詩自成一體不能以固有的毛公詩體來衡量其好壞。
然而他的詩卻用通俗的白話揭示了生活本真,表現出不同尋常的佛教思想,以及對人生的另類感悟。且看這首:
說食終不飽,說衣不免寒。
飽吃須是飯,著衣方免寒。
不解審思量,隻道求佛難。
回心即是佛,莫向外頭看。
該詩講述了求佛的法門,寒山認為,佛教修行隻是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不會達道成佛。為什麼呢?心即是佛,佛即是心,這個心不是貪心、私心,而是自己那與生俱來的智慧心、無分别心、清淨心、公心、善心。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需去身外覓佛,因為佛在心中。
酒色财氣,既能予人享受作樂,也能使人毀身滅智,緻人沉迷其中,無法自拔。如這首:
餘昔曾睹聰明士,博達英靈無比倫。
一選嘉名喧宇宙,五言詩句越諸人。
為官治化超先輩,直為無能繼後塵。
忽然富貴貪财色,瓦解冰消不可陳。
聰明博達、能文善詩、治化無雙的富貴之人,一旦貪财愛色,即會身敗名裂,冰消瓦解。
他還在詩中勸誡世人莫要争強好勝:
我見世間人,個個争意氣。
一朝忽然死,隻得一片地。
闊四尺,長丈二。
汝若會出來争意氣,我與汝立碑記。
不必過分貪念塵世間的富貴:
多少般數人,百計求名利。
心貪覓榮華,經營圖富貴。
心未片時歇,奔突如煙氣。
家眷實團圓,一呼百諾至。
不過七十年,冰消瓦解置。
死了萬事休,誰人承後嗣?
水漫泥彈丸,方知無意智。
以及追求所謂的永生:
常聞漢武帝,爰及秦始皇。
俱好神仙術,延年竟不長。
金台既摧折,沙丘遂滅亡。
茂陵與骊嶽,今日草茫茫。
過分執着于紅塵名利是虛妄而沒有意義的追求,那些隻是昙花一現的幻影,須臾便失。
他的詩中還有諷刺貪官的勾心鬥角:
我見百十狗,個個毛鬇鬡。
卧者渠自卧,行者渠自行。
投之一塊骨,相與嘿喋争。
良由為骨少,狗多分不平。
更有對民生疾苦的無限同情:
國以人為本,猶如樹因地。
地厚樹扶疏,地薄樹憔悴。
不得露其根,枝枯子先墜。
決陂以取魚,是取一期利。
他的詩中也有對農家理想生活的描述:
茅棟野人居,門前車馬疏。
林幽偏聚鳥,谿闊本藏魚。
山果攜兒摘,臯田共婦鋤。
家中何所有,惟有一床書。
山居人家住在茅屋,終日和魚鳥妻兒相親相近。郁郁山林、清清溪流,樹上野果沉甸,水邊田地肥美,家裡雖說别無長物,可卻滿床都堆滿了書,描述了一種自然界賜予的田園之美、林泉之美、甯靜之美!
04\“不恨會人稀,隻為知音寡”
唐代闾丘胤在《寒山詩集序》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闾丘胤在出任台州刺史的前幾日,突患頭疾,後來遇到一個來自天台山國清寺名叫豐幹的禅師,以淨水治好了他的病。之後闾丘胤又問豐幹此去上任吉兇如何,當訪何賢人?豐答以當訪文殊。闾丘胤到國清寺見寒山、拾得正在燒火,闾丘胤忙上前施禮。二人連聲吆喝,哈哈大笑道:豐幹饒舌,豐幹饒舌。你們不識彌陀(指豐幹),為何卻來拜我。說罷,兩人便攜手走出寺門,奔歸寒岩。闾丘胤回郡城後,做了兩套衣服,備好香藥等禮物派人送去使者至寺,得知兩人一去未返。再到山上,遇到寒山子,,寒山子連呼:“賊!賊!”邊說邊退入洞中,山洞也随之自動閉合。從此寒山拾得再沒出來。
這個看似荒誕的故事,經過後世佛家的傳寫,加之天台山在佛教的地位、寒山的神秘屬性,寒山漸漸與文殊菩薩劃為了等号。
到了宋代,寒山被佛家公認為文殊菩薩再世。
南宋某年五月十三日,一代大儒朱熹(1130-1200)從京城臨安向遠在天台山的國清寺方丈南公禅師去了一封信,寒暄了一些向往“水聲山色”之樂的話後,便直切主題:寒山詩彼中有好本否?如未有,能為雠校刊刻,令字畫稍大,便于觀覽,亦佳也……
信末朱熹猶不放心,又再附上幾筆:寒山詩刻成幸早見寄,有便足附至臨安趙節師推廳,托其尋便,必無不達。
朱熹這封信,兩次提到要看寒山詩,急不可待,甚至還要求專門為他雠校刊刻出一個字體大些、便于閱讀的好本子送來。可見朱熹對寒山詩的看重。其實早在朱熹之前王安石、蘇轼、黃庭堅等人都已經對他表現出了非常濃厚的興趣。王安石甚至寫了《拟寒山拾得二十首》。
不僅國内,日本對寒山也有很大的興趣。1072年,北宋神宗熙甯五年,來中國天台山參拜的日本僧人成尋,從國清寺得到了一本《寒山子詩一帖》,命其弟子帶回日本。從此開啟了日本人對寒山的了解。
20世紀,寒山詩越來越受到日本社會的推重。日本著名小說家森鷗外(1862—1962)曾根據闾丘胤的序言,寫了一篇小說《寒山拾得》,不少評論家認為是其最好的作品之一。寒山詩不僅在文學上對日本的俳句、短歌有影響,而且對日本的政治、社會、宗教等諸領域都産生了深刻影響,甚至有人認為寒山是對日本影響最大的中國唐代詩人。
更使人難以置信的是,20世紀中葉,寒山詩被翻譯成了英語和法語,風靡于西方。50年代,被譽為“垮掉的一代”發言人的美國作家傑克•凱魯亞克寫了一本小說《達摩流浪漢》(The Dharma Bums)。該書用自傳體小說的形式,講述了好朋友加裡•斯奈德迷上寒山詩,着魔般翻譯寒山詩并把自己引入禅境的故事。書的扉頁上還寫着:“獻給寒山子”。
由于“垮掉的一代”對傳統的蔑視、現實的不滿,他們急需一個精神寄托,于是他們在隐居深山、放縱不羁的寒山那裡找到了文化契合,寒山成為了他們的精神領袖。
當然,由于時代和語言的隔閡,他們不可能真正理解寒山的精神實質。
最後,讓我們再重溫一下這段脍炙人口的對話。
一天,寒山問拾得:“如果世間有人無端地诽謗我、欺負我、侮辱我、恥笑我、輕視我、鄙賤我、惡厭我、欺騙我,我要怎麼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說:“你不妨忍着他、謙讓他、任由他、避開他、耐煩他、尊敬他、不要理會他,看再過幾年,他又如何。”
願你我都能活得智慧、通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