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糧食日有什麼意義
在人類居住的地球上,不僅動植物,而且農作物的品種也在日益減少。古代先農們種植過多達數千種的農作物,而隻有大約150種被廣泛種植,成為人們主要的食物來源。
其中,玉米、小麥、水稻約占60%,而大多數其它農作物品種已處于滅絕的邊緣。随着農作物品種日趨單一和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長,全世界糧食供應正變得日益脆弱。
自馬爾薩斯于1798年發表《人口論》,提出人口增長将超過生活資料生産的觀點之後,人們對他的預言持不同觀點。1968年,保羅.愛赫利奇發表了《人口炸彈》;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了《增長的極限》。這兩部著作都進一步表示擔心說,無限制的人口增長将導緻大規模的饑荒。
對這種觀點也有人持不同觀點,認為:人不僅僅消費,而且還能生産出比消費多得多的東西。70年代末,美國華盛頓世界觀察研究所的來斯特.布朗争辯說,世界各地的農場主和農民已經用盡了能夠提高産量的辦法,但稻谷和小麥的産量正開始下降。在亞洲的其它地區,水稻研究人員20多年來也未能大幅度地提高作物産量。
2009年,世界人口正以每年9100萬的速度增長,地球提供給人們“足夠”糧食的局面還能維持多久,許多人正以焦慮的心情在進行研究。許多國家政府對于舉辦“世界糧食日”活動都很重視。
有的國家首腦在這一天發表演講,有的國家舉行紀念會或發表紀念文章,有的國家科研機構發表糧食和農業科研成果,舉辦科學讨論會等,以提高人們對糧食以及糧食引發的一系列問題的重視和研究。
世界糧食日由來
1979年11月,第20屆聯合國糧農組織大會決議确定,1981年10月16日(聯合國糧農組織 FAO創建紀念日)是首屆世界糧食日,此後每年的這一天都作為“世界糧食日”。其宗旨在于喚起全世界對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産的高度重視。
世界糧食日産生背景
民以食為天,糧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始終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地位。1972年,由于連續兩年氣候異常造成的世界性糧食歉收,加上蘇聯大量搶購谷物,出現了世界性糧食危機。
聯合國糧農組織于1973年和1974年相繼召開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糧食會議,以喚起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注意糧食及農業生産問題。敦促各國政府和人民采取行動,增加糧食生産,更合理地進行糧食分配,與饑餓和營養不良作鬥争。但是,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世界糧食形勢更趨嚴重。
關于“世界糧食日”的決議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做出的。
糧食的重要性
糧食,不僅是為百姓提供最基本的能量、賴以生存的來源,更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自古糧食就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軍事戰略作用,再到建國以來我國由饑餓到進口再到自給自足做到了“家裡有糧心裡不慌”的自信,老百姓解決了溫飽是振興經濟發展的基礎,是一個國家穩定向前的動力。
糧食,不僅是為個體提供能量的基本單位,更是提供再生能源、應用科學技術的基礎!由此看來,糧食對維護社會穩定、軍事戰略、科技經濟發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