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有的人怎麼吃都不胖,有的人喝涼水都長胖?其實,這與人體的基礎代謝率密切相關。
基礎代謝是指清醒靜息狀态下維持機體細胞、器官正常功能和穩态所需要的能量消耗。當正常人的“基礎代謝消耗的熱量 運動消耗的熱量>飲食攝入的熱量”時,就可能會出現“怎麼吃都不胖”的現象。
新陳代謝就像是身體裡的“發動機”,不停燃燒熱量補充身體所需,保持體内各項機能的正常發揮。随着年齡增長,人體新陳代謝的速度會逐漸下降。這也是很多人出現中年發福的原因:基礎代謝率低了,進食量卻沒有相應減少,加之生活和工作變得緊張,體力活動常常不如年輕時頻繁,身體消耗不了的熱量,就變成脂肪囤積。
運動可以增強機體耗能,提升肌肉比例,進而提高基礎代謝率。肌肉力量訓練是提高身體基礎代謝率的最佳方式。經常進行肌肉力量訓練,能使基礎代謝率提高6.8%至7.8%。有氧運動是提高基礎代謝率的捷徑,呼吸方式也對新陳代謝有影響。腹式呼吸可以将更多廢氣排出體外,促進代謝、改善循環。因此,建議将有氧運動與呼吸方式(加強腹式呼吸訓練)有效結合。
科學運動的基本原則
運動前做準備活動、運動後進行拉伸練習非常關鍵,但後者常被很多人忽視。運動時人體肌肉不斷收縮發力,彈性下降,如果運動後長期不做拉伸,可能帶來這些問題:局部炎症因子、代謝廢物等排不出去,導緻疲勞加重,恢複速度變慢;身體帶着疲勞進行下一次訓練,會增加傷病風險,誘發“跑步膝”等運動損傷。
運動後拉伸有助于放松肌肉,提升肌肉彈性,是減少運動損傷的“法寶”之一。拉伸練習時間至少要保證10分鐘,或者約為運動持續時間的1/3。
不同類别的運動将帶來不同的健身效果,運動方式“雜一點”好,最好包括有氧運動、力量訓練和柔韌性訓練。
有氧運動能讓人的心肺功能更好,還直接影響着全身器官的活動能力;力量練習有助于提升肌肉力量,避免因力量不足導緻走、跑、跳等日常活動出現問題;柔韌性訓練即拉伸練習,可以提升肌肉的伸展能力,有效防止運動損傷。
隻要健身動作标準、運動負荷合理,運動傷害基本上是可以避免的。而擺姿勢、不用力的“假”動作,不标準的“錯”動作,是導緻運動傷害事故發生的主因。
如“抱頭仰卧起坐”是典型的不标準動作,可能導緻運動傷害,如果手部輕放于頭後或耳側、胸前,主要用腹部發力,牽拉軀幹,而不是借助雙手、頭部用力,不僅沒有危害,還能很好地鍛煉核心肌肉。
運動頻率要因人而異,一般來說每周應至少運動3次,最好逐漸增加到每周5次,才能确保健身效果。不管體能水平如何,運動時都要量力而行,不能忽略身體發出的信号。
如果運動時出現頭暈、目眩、胸痛、惡心、呼吸急促、心慌、嘔吐等症狀,應立即停止運動,及時就醫。如果運動後有持續的、較明顯的疲勞,就應适當減少運動時間或次數。自我感覺身體狀态好時,也可适當多運動一會兒。
要取得良好的健身效果,持之以恒地參加運動必不可少。根據自己的體質健康、運動能力等,确立一個能實現的鍛煉目标,制訂切實可行的鍛煉計劃;生活中要勞逸結合,避免因太忙或過度疲勞而放棄鍛煉計劃;要從“鍛煉是生活的一部分”的高度來認識運動,長期堅持。
科學運動獲益多,但運動本身有風險,科學運動前,要了解自身健康/體适能狀況,與同年齡、性别人群标準健康狀況之間的差别,最好在運動處方師的指導下,進行運動前的健康風險篩查、危險評估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