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一個幼齡寶媽群看到一個寶媽分享,說自己剛2歲的兒子已經會背好幾十首詩了,别的媽媽看了都是各種羨慕的語氣:“我們還在學說話的階段,你們都會背詩了!”
但有一位媽媽卻對此不以為然,為了不傷那位媽媽的面子,她沒在群裡說話,卻私信我說:“這麼小的孩子對詩的含義根本就不懂,背了也沒用。”
而且她認為孩子在3歲以前是沒有記憶的:就算現在會背了,轉頭也會忘了。
這位媽媽的理論來源于她之前看過的一本書,裡面對中國很多家長喜歡在孩子3歲前就開始學習英文、古詩詞這種現象進行了深刻批判,作者認為孩子3歲前是不會形成深刻記憶的,3歲前背詩、背英語單詞,都隻是無意識的機械記憶,過段時間沒有持續“磨耳朵”,可能很快就會忘了。
事實上,關于孩子學齡前是否要背古詩詞在網上一直都有争議。
有反對派自然也就有支持派,支持派的觀點則是認為學齡前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到了3歲更是寶寶記憶的黃金時期,這個時期閱讀和背誦的東西會真正刻進腦子裡,即使不會完全記住,也會為孩子培養語感、旋律美感等。
針對這個問題,今天我們就來具體聊一下古詩啟蒙的問題,學齡前的生記硬背到底有沒有用?以及孩子到底幾歲開始古詩啟蒙比較好?
腹有詩書氣自華,古詩詞對孩子的影響能有多大?
在說孩子什麼時候開始古詩啟蒙之前,我們先回答一個問題:背古詩詞到底有沒有用?
我認為,是很有用,且是很有必要的。
作為中華文明之樹上最瑰麗的一枝,古詩詞是最能反映中華民族文化底蘊的文化形式。在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的語言能做到中文這樣聲形合一,獨具韻律之美。古詩詞尤甚,短短數字,就能表達出現代漢語或其他語言要幾百字甚至上千字所要表達的内容。
而且由于古詩詞多為尾音押韻,讀起來也是朗朗上口,頗有節奏感,宛如歌唱。當然,在古代古詩詞本來就是用來唱的,隻是到了現代為了更好地記住古詩詞,慢慢就轉變成讀的形式了。
學習古詩詞一方面在于提升孩子的文學素養,加強對中文的學習和理解,提升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一方面也是為了培養内在的文學氣質,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讀多了氣質都不一樣,更何況是詞句優美且文字造詣極高的詩詞。就像年僅16歲獲得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的武亦姝,古詩帶給她氣質若蘭、落落大方的才女形象,充分向人們展示了有文化底蘊滋潤的孩子有多麼地與衆不同。
當然如果要把層次再拔高點,我個人認為,學習古詩詞更重要的目的是在于對中國傳統文學的傳承。當代很多家庭的孩子都很注重英語的語感培養,卻忽視了中文的學習能力,導緻很多孩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都是浮于表面,中文表達能力也是日漸匮乏。
所以學習古詩詞對于孩子無論是文學素養的提升、個人氣質的提升,還是語言的表達能力上,都有非常有必要的。那既然如此重要,在孩子多大的時候開始古詩啟蒙最合适呢?
無論時間早晚,孩子興趣最為重要
從醫學的角度來看,3歲的确是孩子身體、智力發育的一個關鍵時期,也有很多醫學專家公認孩子3-6歲是記憶的黃金期。
所以3歲才是孩子上幼兒園最适宜的年齡,3歲以前的教育,隻能被稱之為早教,也就是學齡前教育。
事實上,早教的含義是相當廣義的,既包括感知、語言、認知的訓練,也包括生活習慣、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的培養。
但在很多家長群裡可以明顯看到,有相當一部分家長把早期教育片面理解為智力技能教育,認為孩子會背詩詞、念英語單詞,背得越多越好。
我身邊就有相當一部分的寶媽都是這類型的,恨不得娃從剛會說話開始就飽讀詩書,出口成章。
比如我有個朋友,在娃剛一歲的時候給她放各種古詩詞的音樂,這時候的孩子連爸爸媽媽都不會喊,古詩詞這種深奧的文學自然是不知所雲。但我朋友卻跟我抱怨,說放古詩詞的時候孩子一臉茫然,完全沒聽是什麼,以後多半是個學渣。我真的是無語凝噎,隻能回了她六個點。
我兒子元寶第一次對古詩詞有點反應是在一歲半的時候,聽着播放器裡放的《詠鵝》,跟着慢慢念,到一歲八個月的時候能夠完整背上兩三首詩。但我也不覺得有什麼值得炫耀的,對于孩子來說背這些古詩詞和唱一首《小兔子乖乖》沒有任何分别,就如前文所說,确實是隻是“磨了個耳朵”。
那既然如此,3歲前我為什麼還是會讓孩子聽古詩詞?
其實我的目的不是在于讓孩子背下來,而是提升孩子的語感和韻律感,就我個人的體驗而言,多念念古詩詞,确實是有助于孩子的語言發展,在元寶還不太會說一句完整句子的時候,卻能慢慢背一首完整的《詠鵝》,到後面說句子也逐漸更為順暢。
那如果孩子确實對古詩詞沒有任何感知,3歲前也提不起興趣也不可強求。過于強迫孩子去記去背,反而讓孩子對學習逐漸産生抵觸心理。
所以大人所要做得更多的是引導而非強迫,畢竟好奇才會産生閱讀欲望,等孩子到了認知欲更強的階段,再慢慢引導孩子開啟古詩啟蒙也來得及。
怎樣才能做好古詩啟蒙
如果孩子還小,自然就是從“磨耳朵”開始,看孩子是否願意跟着古詩詞咿呀學語,觀察孩子是否有興趣。
然後就是引導畫面感。
給大家推薦一套特别适合古詩詞啟蒙的書,名字叫《藏在曆史裡的古詩詞》。
這套書以每首詩的曆史背景為基調,根據詩人習性畫出詩人形象,根據詩中内容通俗易懂地畫出書中的故事,讓孩子看了一目了然,知道這首詩講的是什麼、當時是什麼樣的社會背景,詩人有什麼樣的特點和性格。
比起現代的詩詞,古詩詞語句更為意向,一個成年人讀一首故事都未必能完全理解其深意,更不用說是孩童。
所以大人們在培養孩子古詩詞興趣時,可以先從《藏在曆史裡的古詩詞》這套書開始,較小一點的孩子,大人可以跟他一起看,邊看邊講解,讓孩子通過直觀的古詩詞書中畫面,來了解古詩詞的呈現内容,再結合家長的講解,讓孩子明白古詩詞跟現代文的區别。
就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看着《藏在曆史裡的古詩詞》裡的畫面,白亮月光投射進窗戶,照在地上,還以為是天太冷了地上結霜了呢,所以就有了“疑是地上霜”的千古名句!
當然了,我們也可以在春天的時候,帶孩子去踏青,看到春回大地,柳樹成蔭時,再結合書中畫面,讓孩子看一看《詠柳》,畫面與文字相契合,孩子便能明白,哦,原來“萬條垂下綠絲縧”是這樣子的呀!
通過通俗的語言表達,為孩子呈現詩詞中的畫面,引導孩子去理解古詩詞的内涵,也能幫助孩子更好地記住詩詞語句。
最後就是要讓孩子學以緻用。
但是要在适當的情境下,不要在吃飯或者玩耍等無畫面感的情況下“抽查”,讓孩子産生緊張的情緒。最好是在外出散步、郊遊的時候,看到漂亮的晚霞,可以想到“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看到青山流水,可以想到“悠悠青山渡飛鳥,潺潺流水映晚霞”.......
總而言之,學習并非一蹴而就,孩子還有一生的時間去學習,在未來漫長的學習生涯中,還有很多接觸古詩詞、愛上古詩詞的機會。
這其中的重點不是啟蒙的時間,而是啟蒙的契機。
中國浩瀚的曆史長河中,留下了3萬多首古詩,這些古詩是曆史的瑰寶,也是我們現代人了解古代人的重要媒介,學習古代文人風骨的文化來源。如此重要的文化寶藏,也不應該作為衡量孩子成績的标準、亦或是家長炫耀的資本。
畢竟古詩啟蒙的意義,不僅在于擴充作文的素材,更重要的還是在于為孩子們的人生賦予更多詩意的人生體驗,讓人生更加豐富多彩。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内心也要擁有自己向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幹貨。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