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8月7号立秋以來,陝西南部、四川盆地、江南、江漢、江淮、以及淮西部和南部等地,出現大範圍持續高溫天氣,日最高氣溫通常為35~38℃,局地達40℃左右。而且根據中央氣象台預測顯示,未來10天,江淮、江漢、江南、四川盆地等地将出現持續高溫天氣。
因此,中央氣象台中央氣象台8月13日06時繼續發布高溫紅色預警,提醒當地人們防暑降溫。上述地區,可以說真是應了民諺:“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熱得人直冒火。連日來高溫無雨的天氣,勢必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幹旱,人們盼望着有甘霖落下,降溫消暑的同時,給地裡的莊稼解解渴。
這不,今天13号新一輪大雨範圍确認,隻是“完美”地避過了上述持續高溫酷暑的地區。從今天開始,未來10天的主要降雨區位于西北地區東部、華北、東北地區、黃淮東部以及華南沿海地區、雲南西部和南部、西藏東南部等地。其中陝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中北部、京津地區、遼甯東部、吉林東南部、山東北部、雲南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80~110毫米,局地超過120毫米的降雨量。
從新一輪大範圍降雨分布範圍,結合前一段時間降雨降溫情況來看,立秋節氣以來,北方多地降雨分布範圍發生重疊,可以說華北和東北地區,入秋以來成了降雨中心,降水偏多。這得益于西伯利亞冷渦南下頻繁的影響,導緻北方多地降溫明顯,不像長江流域多地熱得不像話,幹旱的也不像話,反而是秋意濃濃,有了秋天冷涼的感覺。
真可謂是冰火兩重天,長江流域等多地出現持續性高溫酷暑天氣,“真是立秋處暑正當暑”;涼爽的北方多地,那真是降雨不斷,一場秋雨一場寒,降溫明顯,涼爽十足。
西伯利亞冷空氣頻繁南下,在三伏天裡就對我國北方地區影響明顯,是否意味着今年是冷秋?我們一起來看看老祖宗留在民間的諺語是怎麼說的:
“七月十六動了流,秋雨綿綿到暮秋”
今天公曆8月13号,農曆七月十六。“動了流”形容降雨很大,土壤來不來滲透降雨,或者說土壤中含水量飽和,這才導緻降雨滲不下去,随着高低地勢到處流動,最終流入低窪地帶的池塘裡,或者河流裡等處。
秋雨綿綿,意思是說秋雨綿綿不斷地下着。暮秋也就秋天最後一個月。在農曆七、八、九這三個月,古人把它們分别稱作七月孟秋/初秋、八月仲秋、九月季秋,也叫暮秋,或者叫做晚秋。
這句話也就是說,農曆七月十六下大雨,預示着秋季降雨頻繁,這種頻繁降雨降溫天氣,會一直持續到農曆九月暮秋。
“立秋時節雨綿綿,一直下到白露完”
立秋時節,說的是立秋節氣期間。今年8月7号立秋,今天13号是進入立秋節氣第7天,到8月22号今年立秋節氣結束。在這期間降雨連連,也就是秋雨綿綿不斷。
“白露完”說的是白露節氣結束。一直下到白露節氣結束,也就是說初秋時節降雨頻頻,預示着初秋和仲秋白露時節難有好天氣,時常是秋雨綿綿不絕。
初秋和仲秋降雨頻繁,意味着氣溫下降很快,人們能夠早一點體驗濃濃的秋意。
綜上所述:對于受到西伯利亞冷渦影響很大的北方地區,初秋降雨頻繁,意味氣溫下降明顯。那麼,這個秋天很有可能是冷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