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自網絡
早上,姑娘愁眉苦臉地說:“老師讓畫80個瓶子,我還不知道怎麼畫呢,80個啊,畫完一個上午就消失了。”
呃,是啊,80個瓶子啊,一筆一畫,要畫到什麼時候啊?!
這時,孩子爹在旁邊說,“為什麼不能先用硬紙闆剪下一個模闆,然後再描起來畫,是不是就會快很多?”
“啊?對啊對啊,為什麼我沒有這樣想呢?”姑娘茅塞頓開狀,又快速地想了幾個好主意:比如可以找有小線格的本,隻需要補充一下瓶口就好;比如用弟弟的一個小玩具就可以直接做模具;再比如……
她越說越興奮,直接回到自己房間裡去努力完成作業。
圖片源自網絡
我聽着父女二人的對話,一邊拖地,一邊在想,是什麼影響了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1、盲目誇大創新能力很多孩子小的時候,充滿了想象力。想象力本就是創新力的基礎,隻有擁有豐富的想象力,才能夠開啟創新的大門。
但是,随着孩子不斷的上學,漸漸的他們開始墨守成規,按照應試化教育的标準來要求自己,刷題、考試,目标看似明确,其實對未來有着無數的迷茫。
而創造力,則被認為是高科技的産物,哪裡是普通的學生、孩子能夠染指的?隻有天才才有創造力,比如牛頓、哥白尼、巴斯德、達爾文,這些人才能夠創新啊!
圖片源自網絡
事實上,當把創造力作為高高束起的标杆時,我們真的距離創造力就越來越遠了。然而,創造力本就是人人與生俱來的能力,隻要不斷加以開發和利用,加以豐富的想象力以及動手能力,就能夠為自己、為他人創造出驚喜。
我記得我家小外甥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下雨天覺得穿雨衣總是往鞋子裡滴水,後來他就響了辦法,把雨衣的下擺做了幾個支撐,這樣雨衣的水就不會沾着鞋子。當時我就覺得這孩子好棒啊!利于我們生活的小發明、小創造,都可以是創新能力吧!
圖片源自網絡
2、發散思維不受重視發散思維是什麼?在心理學中有比較清晰的解釋:
發散思維以形象思維為基礎,不強調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也不追求問題解決的唯一正确答案,它需要同一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提出不同的思考和答案。
與之相對應的是聚合思維。聚合思維以邏輯思維為基礎,十分強調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追求解決問題的唯一正确答案。
圖片源自網絡
不妨用“1 1=?”來簡單地诠釋這兩者之間的區别:
聚合思維中,隻有一個且隻有一個正确答案:2。
發散思維中,則會有各種不同的答案:3(一個爸爸 一個媽媽=一家三口);1(兩棵樹抱在一起=1棵樹);還可以組成不同的漢字:王、二、十……
回到孩子們現在的學習,就能夠很明顯地看出,聚合思維是學科學習中的核心。也就是說,學生在學習中,不需要去發散的想法,隻需要按照公式、标準,一步一步地做就好。久而久之,他們與生俱來的創造力就消失不見了。
事實上,真正成功的人,應該是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同步發展、互為補充的。
圖片源自網絡
3、學習方法僵化、知識運用不足學習中,标準答案四個字緊緊地禁锢住了孩子的思維。
隻在乎“什麼是标準答案”,而不在乎“知識是怎樣獲取的”的孩子比比皆是。結果就是孩子的思維越來越相同,想象力越來越枯萎,評判對與錯、是與非的标準就是“标準答案”。
事實上,“如何得到标準答案”比“标準答案”本身更重要。追求真理、追求知識的過程才是有意義的,也是孩子開動腦筋的一個過程。
所以,即便是在應試環境的大局下,我們作為家長,還是要想辦法引導孩子去積極思考,用自己的方法去尋求答案,或者勇敢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圖片源自網絡
大寶曾經比較愁苦地問我:“媽媽,天天學習數學,有必要嗎?在生活中有應用嗎?如果僅僅為了計算,那麼計算機就可以完全取代人工,何必再學數學呢?”
我想了想,回答他:“是的啊,如果是把數學公式生搬硬套用到生活中來,當然是沒有必要的,但是數學卻是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比如前段時間姨媽家裝修房子的時候需要貼踢腳線,就是應用了幾何的方法,才能夠完美的計算出踢腳線的夾角,從而既美觀又省料,一舉兩得。”
大寶恍然大悟,用他經曆的事情來說明問題,隻是當時他未留意罷了。事實上,知識的應用本就是在生活中随時随刻體現出來的,不用刻意去說,不用刻意去講,但是因為有這些知識,所以在需要的時候,直接信手拈來。
圖片源自網絡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知識進步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
這也是創造力的源泉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