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裡我寫過,蘇東坡是一個詩、詞、文、書法全能的斜杠青年 。
但大家知不知道在蘇東坡的心中,也有一個斜杠青年。
他以音樂和詩歌征服了唐朝公主,在科舉考試中被推薦保送為狀元及第。
他書法上兼長草、隸各體,繪畫才能尤為突出,甚至被後人推許為南宗畫派之祖。
蘇轼評價他說:“味摩诘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诘之畫,畫中有詩。”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已經猜出來他是誰了吧?是的,這位斜杠青年就是詩佛王維。
王維
701年—761年
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詩人、畫家。精通音樂,早年曾為大樂丞;書法上他兼長草、隸各體;繪畫才能尤為突出,被後人推為南宗畫派之祖。
小學課本上一共有6首王維的古詩,僅次于李白的9首,多于杜甫的5首,分布情況如下:
【一年級上冊】
《畫》
•
【二年級上冊】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四年級上冊】
《送元二使安西》、《鹿柴》
•
【五年級上冊】
《山居秋暝》
【五年級下冊】
《鳥鳴澗》
接下來,小半爸就用這6首詩,帶大家走進王維的詩畫世界。
王維17歲就跑到京都考取功名,那是他第一次離家這麼遠。
離家的滋味本來不好受,再遇上一個節假日,那思鄉之情完全不受自己控制,于是在重陽節的時候看到别人一家子在登高遠望,自己孤身一人,有感而發,寫了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收錄在小學三年級的語文教材中。
原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唐代〕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隻少我一人。
這首詩很好理解,就是寫王維的思鄉懷親之情。
但是寫法上卻很有意思,開頭兩句是直接寫自己想念親人,後兩句卻是繞了個彎。
“獨在異鄉為異客”,交代的是環境。不僅是在異鄉,還是獨自一人,一句話中用了一個“獨”、兩個“異”字,有點類似杜甫的“百年多病獨登台”,情感是層層疊加。
孤身一人就很不容易了,還在離家千裡之外的異鄉,在異鄉就算了,還沒有一個親人。要是換成平常日子還好,結果還要眼睜睜地看着别人一家團聚,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心裡的落差感就更大了,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思鄉之情,很自然的引出“每逢佳節倍思親”。
王維是幸運的,21歲就進士及第,開始了自己的職場生涯。
加上自己學問廣博多才多藝,所以他在做官期間,那些諸王、驸馬、豪強大族、地位顯赫的人,沒事就會去他家竄門,要麼就是請他過去做客。
所以這段時間,結交了許多知心朋友。
四年級課本上就有一首王維送别朋友的詩,這位朋友叫什麼名字,大家都不知道,隻知道姓元,在家中排行老二,所以詩名叫《送元二使安西》:
原文: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唐代〕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譯文:
渭城早晨一場春雨沾濕了輕塵,客舍周圍柳樹的枝葉翠嫩一新。
老朋友請你再幹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陽關就難以遇到故舊親人。
這首詩具體時間不是很明确,大約寫于(735)到安史之亂(755)爆發之前,是王維送别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
看着老朋友即将遠赴邊疆,今日一别不知何時才能相見。王維可能也是一個不那麼善于表達自己感情的人,明明心中有千言萬語,但是又不知道怎麼跟朋友表達,要是直接說,你離開京城之後,我會想你的,就會顯得很矯情,最後隻能說一句“感情深,一口悶,都在酒裡,以後要萬萬保重!”
因為這首詩寫的是一種很普遍的離别,惜别之情深厚,又容易打動人,所以非常适合别筵離席頌唱,成了當時的流行歌曲。後有樂人譜曲,名為“陽關三疊”,又名“渭城曲”。
寫到這裡,突然想起了杜甫,安史之亂發生之後,本來杜甫和王維都想跑的,結果兩人都被敵軍抓住了。奈何王維名氣實在是太大了,一聽是大詩人王維,叛軍就立馬扣他下來繼續為官。而同時被抓住的杜甫,因為“不夠格”,關了幾天就放了。
王維不得已在敵軍接受了僞職,雖然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畢竟是當過敵軍的官員,這在當時可是大逆不道。因為這次任職事件,王維不僅受到了唐王朝的處分,而且還被同僚排擠嘲笑。
心灰意冷的王維半官半隐,焚香禅誦,詩歌創作逐漸寄情山水。
比如那首四年級上冊的《鹿柴》:
原文:
鹿柴
王維〔唐代〕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
譯文:
幽靜的山谷裡看不見人,隻聽到人說話的聲音。
落日的餘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上。
這首詩很容易将人帶入到一幅山林畫中,王維本來是詩人,又是畫家和音樂家,所以這首詩中有詩意的山谷,寂靜的人語和如畫的深林,充滿了幽冷空寂的色彩。
其實王維早些年寫的山水并不都是這樣的空寂的,比如他早年遊曆江南寫過的《鳥鳴澗》,情感色彩就暖和得多。
原文:
鳥鳴澗
王維〔唐代〕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譯文:
寂靜的山谷中,隻有春桂花在無聲地飄落,甯靜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
月亮升起月光照耀大地時驚動了山中栖鳥,在春天的溪澗裡不時地鳴叫。
這首詩出現在五年級的語文課本中,詩中有素月的清輝、桂花的芬芳、山鳥的啼鳴,都帶有春的氣息和夜的安恬,這些情景也是他此時的精神世界寫照。
一年級上冊的《畫》,如果不看标題,很有可能以為詩人就是在山水中遊玩。
原文:
畫
王維〔唐代〕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譯文:
遠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處卻聽不到水流的聲音。
春天過去花仍在争奇鬥豔,人走近鳥卻沒有被驚動。
題目是畫,描寫卻似乎在寫真實的景物。前兩句從視覺和聽覺出發, 描寫畫中山色青青,流水卻悄然無聲;後兩句描述春去秋來,畫中花卻永不凋零,鳥兒一點也不怕人,人來了也不受驚。短短四句詩寫出了畫作的氣韻生動。
還有五年級課本上的那首《山居秋暝》:
原文:
山居秋暝
王維〔唐代〕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随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譯文:
新雨過後山谷裡空曠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氣特别涼爽。明月映照着幽靜的松林間,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歸來,蓮葉輕搖上遊蕩下輕舟。任憑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連。
這首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後的傍晚,山村的風光和村民的淳樸,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并對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心情。
全詩将空山雨後的涼爽,松間明月的流光,浣女歸來竹林中的喧笑聲,漁船穿過荷花的搖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像一幅清新的山水畫,又像一支優美的樂曲,體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創作風格。
王維的山水詩相比前人的作品,把繪畫的技法運用到山水詩創作中,從一個畫家的視角出發,把山水描繪得更加形象生動。
欣賞他的詩,腦海中會浮現出一個自然山水的形象,詩中描寫的物态和情景像畫一樣呈現在我們眼前,真正達到了“詩情畫意”的融合。
那麼他究竟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
• 以特殊的物件寄托情思
比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最後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茱萸是一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候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詩人通過遙想兄弟們在重陽佳節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卻隻少了他一人,來表達思念之情。
《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裡“柳”與“留”諧音,是離别的象征,古人往往折柳送别。所以詩的前兩句似乎在寫春景,卻暗寓離别之意。
• 動靜結合
比如在《鳥鳴澗》中,“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以桂花飄落的動反襯夜的甯靜和春山的空寂,“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一“驚”一“鳴”,看似打破了夜的寂靜,實際上用月出和鳥鳴襯托出了山中的幽靜。
• 線條形狀的勾畫和色彩的渲染
說到線條形狀,就不得不提到王維那首著名的五律《使至塞上》(八上語文教材),其中有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偉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一個“大”字寫出了沙漠的浩瀚無邊,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
一個”長“字寫出了無邊的沙漠上,河流流向遠處的地平線,視野開闊,一覽無餘,而落日在一片蒼涼的背景下更加顯得醒目、渾圓。
而說到色彩的渲染,王維的《山中》很有代表性。
原文:
山中
王維〔唐代〕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譯文:
荊溪潺湲流過露出磷磷白石,天氣變得寒冷紅葉也變得稀稀落落。
山間小路上本來沒有下雨,但蒼翠的山色卻濃得仿佛要潤濕了人的衣裳。
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鮮豔的紅葉和無邊的濃翠所組成的山中冬景,構成一幅遠近有緻、色彩鮮麗的水彩畫。
作為一名詩人兼畫家,當王維置身于大自然欣賞山水花鳥時,偶然間為物所動,豐富的意象在他的腦海中湧動,他便想将這大自然的美妙記錄下來,或用詩的語言來傳達,或用繪畫來表現。
此時,王維的詩中便有了畫,他的畫中也有了詩,兩者都是他心中意象的再現。
▲ 欣賞一幅王維的畫作《江幹雪霁圖》 現藏日本
EASTWEST
可能大家會問了,李白和杜甫的詩作也會描寫山水景物,也會以詩為畫,他們和王維有什麼不同呢?
近代大學者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當我們讀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就仿佛看到了一個豪情萬丈,飄逸潇灑的李白,仙氣飄飄,所以李白被後世稱為“詩仙”。
當我們讀到“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可以讀出杜甫在初春時節喜悅的心情,他仿佛在感受燕子和鴛鴦的适意。這種人與自然的感通能力,背後展現的是他的仁愛,所以杜甫被稱為“詩聖”。
而王維的山水詩,清冷幽靜,意境悠遠,充滿禅意和佛教意味,所以他被後世稱為“詩佛”。
李杜強在思想,王維在藝術方面有其獨到之處,他将山水詩的藝術成就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是王維對中國古典詩歌最突出的貢獻。
論山水詩,王維第一實至名歸!
參考資料:
《王維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維“詩中有畫”研究 李光
《人間詞話》王國維
文章圖片:搜集于網絡,版權歸圖片作者所有,侵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