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嘉興日報-嘉興在線
清華學霸、詩詞才女、航天女神
靳舒馨的首部作品
用詩詞給每一個繁忙的日子
打上浪漫的标簽
詩詞裡的四季之美
靳舒馨 著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2月
【關于本書】
本書作者以四時節序為主線,通過一年四季的常見意象,生活中的花石草木,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曆和對中國古典詩詞的賞析娓娓道來,和讀者共享古人眼中的節令與物候,分享四季變遷中的幽微心境。
【精彩文摘】
過了一個元宵節。突然想起,我已經許多年沒有看過花燈了。
小時候,家鄉的元宵節甚至比春節還要熱鬧。除夕要“守歲”,初一要“拜年”,都是關起門來,各家過各家的日子,縱然出門走動,也不過是走一走兩個“家”之間的通路罷了。
而元宵節就不一樣了,元宵節的夜晚,是家家戶戶都要走出門的。過了初七,街上就逐漸熱鬧起來,年前賣的春聯福字換成了花燈,孩子們的眼睛饞了起來,滴溜溜地打量每一隻花燈,挑選最滿意的那一隻。
說起來那時候的花燈也真不怎麼好看,多是流水線生産的工業産品,塑料的外殼,做成生肖、花朵、或者流行的卡通人物的形象,裡面吊一個小燈泡,頂上一根電線,連到提杆上,提杆裡裝兩節電池。有些高級的,還會放音樂,或者變換燈光的顔色。着實是小孩子才喜歡的玩意。
但是不管大人們覺得好不好看,這燈都是一定要買的,沒有花燈還叫什麼元宵節呢?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孩子們早早吃過一碗湯圓,便迫不及待地提上它出門了。去哪兒呢?當然是燈會。
家鄉那座小城不大,但燈會卻不止一個,凡是“家底子厚”的工廠或者大院,都會張燈結彩地布置一番,哪家今年的花燈新奇,總會成為人們正月裡最津津樂道的談資。
最熱鬧的有兩個。城北的人民公園是“公家”的,城南的則是發電廠出錢,就布置在廠區的大院裡。我們常去的是城南燈會,那時候火電廠的效益好,那規模、那氣派,自然是其他燈會都比不上的。
《紅樓夢》裡甄家小姐甄英蓮四歲那年元宵看社火花燈時被拐走,隻有去看過燈會,才知道這個情節真是太真實了。燈會人多,多到什麼程度呢?那座并不發達的小城,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每年唯一會堵車的時間,就是燈會散場時。
從點燈開始,人陸續湧來,不一會兒,車水馬龍了,再一會兒,摩肩接踵了。這樣的人流中,孩子一個不留神就會走丢,于是年輕的父親會把孩子扛起來,坐在父親肩頭,看人頭在自己腳下攢動,四面的花燈閃爍着七彩的光芒,天上的煙花一朵接一朵地綻開,這是我關于燈會最幸福的記憶。
怎樣的花燈才算好看呢?無非兩個詞,一是大,二是奇。
《長安十二時辰》裡,一盞高大無比的“仙燈”令萬人空巷,成為了長安城瑰麗的象征。而實際上,唐代的元宵燈會,也确實是一場熱鬧非凡的盛會。唐代的長安還執行着宵禁制度,但每年元宵節這幾天,宵禁放開,可以說是官方指定的“狂歡夜”。
而元宵夜的花燈,自然也成了一種展示國力、與民同樂的國家行為,“大”也就成了“基本操作”。
《朝野佥載》記載:唐睿宗曾經在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命人制作了一個高20丈的巨大燈輪置于安福門外,燈輪之上裝飾着各種絲綢、金玉,并懸挂花燈五萬盞,當它轉動的時候,五光十色的燈光令人目眩神迷,映襯得滿天星鬥都黯然失色。
當然也有靠“奇”取勝的。《明皇雜錄》裡記載:唐玄宗時期的工匠毛順以缯采結為燈樓。這座燈樓高達一百五十尺,有風吹過時,燈樓上懸挂的金玉之物便發出清脆的聲音,十分悅耳。如此勝景,自然讓人流連忘返。唐代詩人蘇味道曾經在《正月十五夜》中這樣寫: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随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真是好一個大唐不夜天。
(節選)
本文來自【嘉興日報-嘉興在線】,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