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一部我國古代詩歌總集,是中國詩歌的源頭,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有這樣一首詩: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詩經·王風·采葛》)
古本《詩經》
這首詩不長,看似也很簡單,三章,每章三句,共36字。三章中除了三種植物“葛”“蕭”“艾”和表示時間的“月”“秋”“歲”6字不同,其餘完全相同。就是這樣一首“簡單”的詩卻能流傳千古,這到底為什麼呢?
因年代久遠,《詩經》中的很多詩既沒有具體的作者,也沒有具體的寫作背景,讓後人很難知道到底為什麼而寫。很多隻能根據字面意思,加上古人作的注來理解。
先看注釋:
⑴采:采集。葛:葛藤,一種蔓生植物,塊根可食,莖可制纖維。
⑵蕭:蒿的一種,白葉,即白蒿。有香氣,古時用于祭祀。
⑶三秋:三個秋季。通常一秋為一年。這裡三秋指長于三月,義同三季。
⑷艾: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科。其葉子供藥用,可制艾灸治病。
⑸歲:年。三歲,三年。
這首《采葛》詩從字面上看,意思不難理解,簡單翻譯出來就是:
采葛啊采葛,一天不見,就像隔了仨月!
采蕭啊采蕭,一天不見,就像隔了三秋!
采艾啊采艾,一天不見,就像隔了三年!
《采葛》這首詩寫的是什麼呢?
根據文字,可以理解成,一個人一邊采集(勞動),一邊在思念着某個人。從“一日不見”如“三月”“三秋”“三歲”可以想見其思念是多麼的急切,其思念的日子多麼的難熬。什麼人思念某個人會有這麼急切的感受呢?古代從事采集的一般都是女子,因此,這首詩是表達一個女子對男子的思念之情,是女子在勞動中思念着自己的心上人。
整首詩字句雖然不多,但一個多情女子的形象躍然紙上,呼之欲出,甚至活脫脫地站在讀者的面前。這是這首詩的美妙之處。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首詩能夠脍炙人口,千百年來一直流傳。
從現代人的觀點來看,這是一首可以看做是表達男女愛情的優美詩篇。“一日三秋”、“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成了人們表達思念之情的成語。
古人對《詩經》有很多的注疏,最具代表性和權威性的是宋代大儒朱熹作的集注。對儒家文化推崇備至的朱熹,對于古代男女愛情之類的情感,很顯然持反對态度,所以朱熹注解說這首詩屬于“淫奔”之詩。他說“采葛所以為絺綌,蓋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意思是說,采葛用來制纖維織布,這是淫奔者假托采集(葛、蕭、艾)去野外私會自己的心上人,所以借此詩來指其人,來說對心上人的思念之深,不見心上人的時間并不長而内心感覺卻好像很久似的。
“采蕭”之“蕭”為“白蒿”
《詩經》中的詩,其創作來源于人們熟悉的生活,很多都是借助勞動中的場景和事物抒發作者的某種感情。像這首《采葛》中的場景和采集的對象,至今人們都很熟悉。“葛”,可能都知道是什麼,葛藤,一種蔓生植物,塊根可食,莖可制纖維;“艾”,就是現今人們熟知的艾草,也是蒿的一種,又叫野艾,是一種中草藥。
網圖
至于“蕭”,現在的人知道的可能不多,它也是蒿草的一種,也叫白蒿。陸玑《詩疏》:“白蒿先諸草發生。香美可食,生蒸皆宜。”白蒿味甘,平,無毒。劉滴川在《山海經·萬物綱目》中講:“白蒿主治五髒邪氣,風寒濕痹,補中目聰明不老。益氣,長毛發令黑。療心懸,少食常饑。久服輕身。”
可見白蒿的藥用價值不小。“長毛發令黑”,可謂少發白發者的福音。不妨多吃點。
網圖
白蒿,中藥名又叫茵陳。
俗語說:“二月裡茵陳三月裡蒿,四月裡茵陳當柴燒。”意思是說,二月(農曆)裡的茵陳最好,三月裡,就長老了,不能吃了,四月裡的茵陳就更沒用了,隻能當柴燒。
《詩經》中還有很多借寫采集野菜的勞動而寫的的詩篇。野菜,既可當菜食用,也是中草藥。
讀《詩經》可以知道,很多野草是古老優美詩篇的題材。中國詩歌的源頭,原來來自人們最樸素也最普遍的勞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