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一詞為現代人所熟知,是因為漢代的著名宮殿“未央宮”。西漢将處理政務的最高中樞機關定名“未央宮”,則是因為西漢初期以黃老之學治國,而“未央”一詞為老子哲學中一重要命題,語出《道德經·第二十章》:“荒兮其未央哉!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而筆者翻閱了多種版本的古代、現代漢語字典詞典,多将“未央”解釋為“未盡”、“未止”等,使“未央”一詞失去了原有哲學命題含義。“未央”的字面意思是“未到中間(未到一半)”,《詩經·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朱熹集傳》:“央,中也。”《漢書·外戚傳上·孝武李夫人》:“託沉陰以壙久兮,惜蕃華之未央。”顔師古注:“未央,猶未半也。言年歲未半而早落蕃華,故痛惜之。”
“未央”釋義出現錯誤應該可以追溯到東漢,《楚辭·離騷》:“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 東漢王逸注:“央,盡也。”筆者手中的200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古代漢語詞典》,即引用《詩經·小雅·庭燎》與《楚辭·離騷》的兩處“未央”,釋義為“未盡”。《詩經·小雅·庭燎》共三節,三節的前半部分都是詢問夜間時間段的三問三答:夜如何其?夜未央......。夜如何其?夜未艾.......。夜如何其?夜鄉晨.......。以“鄉晨”(淩晨)、“未艾”(淩晨兩點左右)向前推,“未央”就應該是午夜12點以前,朱熹的解釋是正确的。
再看《楚辭·離騷》:“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在其前面尚有兩句:“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甯戚之讴歌兮,齊桓聞以該輔。”這兩句是兩個典故,一個是商周之際,姜子牙還在做屠夫時遇到了周文王,周文王拜姜子牙為太傅,後來姜子牙輔佐周朝奪得天下;另一個是春秋時衛人甯戚販牛遇齊桓公,甯戚悲歌自己的懷才不遇,被齊桓公爵為上卿,與管仲一起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是對姜子牙與甯戚二人之事的感歎,說他們二人在年紀還不是很老的時候遇到了明主,尤其是這兩位明主正在謀劃着要大展宏圖,因此,他們二人能夠建功立業名垂青史。這裡的“未央”還是“未過半”,引申為時機正好的意思。
“未央”之“央”字還是取“中間、中央”之意,“中央”為天下彙聚之地,大美之所集,故中國将國家的首腦機關稱為“中央政府”、“黨中央”等。“央”字可進一步引申為“最美好”、“最盛大”、“頂峰”等,“未央”則包含有“欠缺一點兒達到最美好”、“欠缺一點達到頂峰”之意。現在回到《道德經》中的“未央”,“荒兮其未央哉!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荒兮”指人無拘無束歡樂的樣子,此處之“未央”可以理解為:“人們太歡樂了,但還未歡樂到極點”,下面緊跟着的是對歡樂的人們的形容:“歡樂的人們呀,如同正在享受這‘太牢’盛宴,如同春遊登上高台沐浴着春風”。但是老子鄙視這種行為,因為在中國文化中樂不可極,樂極則生悲,所以老子在後面接着說:“衆人皆有餘,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飄兮若無止。衆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可見本章之“未央”還是“未達到極點或差一點兒達到極點”之意。鄙棄完美,抱殘守缺,是老子哲學所崇尚的,如《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第三十九章》:“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候王自稱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正是因為老子的這一哲學思想對中國的影響,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故宮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個房間,在民間,過去的人們建築大型建築完工後,都要在建築外觀上不易看到且不影響建築結構的地方,人為造成一點兒破損,以示不成(不完美)。
有漢一代是中國文化及中國人人格的塑型期,西漢将自己最著名的宮殿定名為“未央宮”,可見當時漢人對“未央”一詞内在含義之重視,可以這樣說,現在中國文化及中國人人格上的含蓄性,都存在着受“未央”一詞内在含義影響的影子,現代人對“未央”一詞的曲解,掩蓋了“未央”一詞所包含的深刻哲學内涵,令人惋惜!(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