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提拔的人才?漢武帝手下人才濟濟,這些人才都是從哪裡招來的?今天說說丞相公孫弘:,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漢武帝提拔的人才?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漢武帝手下人才濟濟,這些人才都是從哪裡招來的?今天說說丞相公孫弘:
建元元年(前140)冬十月,漢武帝登基不久,想要做一番大事業。
(章先帝之洪業休德,上參堯、舜,下配三王。)
遂下诏問朝廷大員及各地一把手要人。
(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禦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侯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谏之士。)
位于山東的菑川國(今山東省壽光市南)見了诏書,便推舉了公孫弘,當時他已經六十歲了。
公孫弘年輕時曾在家鄉做獄吏,後因觸犯法律而被免職。失去職務的公孫弘沒有了經濟來源,于是到海邊去替人養豬。
(少時為獄吏,有罪,免。家貧,牧豕海上。)
當時,他有個了不起的同鄉,叫做胡毋生,是孔子的七世徒孫(孔子→子夏→公羊高→公羊平→公羊地→公羊敢→公羊壽→胡母子都→公孫弘),專治《春秋》,曾擔任漢景帝時候的博士(官職,負責保管文獻檔案、編撰著述、掌通古今、傳授學問、培養人才等。)
受鄉裡氛圍的影響,公孫弘在四十來歲的時候,也選擇了《春秋》開始學習。(年四十餘,乃學《春秋》雜說。)可是他很窮沒錢買書怎麼辦呢,因為他養豬的地方有很多竹林,他就在寒竹林中砍下竹子,用刀削去竹青,把青竹削成竹片向人借來《春秋》抄了讀(這就是後來三字經中著名的削竹簡的故事)。後來胡毋生告老還鄉,在家鄉教授《春秋》,公孫弘就常跟着他繼續學習。
(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年老,歸教于齊地,齊地言《春秋》者多從其學,公孫弘亦頗受焉。)
由于他學習認真、見多識廣(恢奇多聞)、品行較好(養後母孝謹,後母死,服喪三年)、生活樸素(弘為布被,食不重肉)、儀表堂堂(狀貌甚麗),因此得到了菑川國的一緻推舉。
然而好事多磨,這次入朝後直接被派去出使匈奴,由于對外交工作的外行,這一行沒取得讓皇帝滿意的結果,皇帝很生氣,後果後嚴重。他隻好自己告病辭職還鄉了。
(使匈奴,還報,不合意,上怒,以為不能,弘乃移病免歸。)
一晃到了十年後,元光五年(前130年),皇帝再次下诏要人,這次菑川國不管他的推辭,又再一次推舉了他。
(複征賢良文學,菑川國複推上弘。菑川國複推上弘。弘謝曰:“前已嘗西,用不能罷,願更選。”國人固推弘。)
到了朝廷之後,漢武帝親自出了題目考試。
(“敢問子大夫:天人之道,何所本始?吉兇之效,安所期焉?禹、湯水旱,厥咎何由?仁、義、禮、知四者之宜,當安設施?屬統垂業,物鬼變化,天命之符,廢興何如?”)。
當時,全國推舉的百來号人開始答題,公孫弘的答卷開始沒有評為上等,但武帝看過之後,親自将其選定為第一名。(太常令所徵儒士各對策,百馀人,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對為第一。)那麼他的答卷裡,又說了些什麼呢?我們來看一看:
第一:治理國家的辦法。
因能任官,則分職治;
去無用之言,則事情得;
不作無用之器,即賦斂省;
不奪民時,不妨民力,則百姓富;
有德者進,無德者退,則朝廷尊;
有功者上,無功者下,則群臣逡;
罰當罪,則奸邪止;賞當賢,則臣下勸。
第二:把功業傳留于後世的辦法。
仁者愛也,義者宜也,禮者所履也,智者術之原也。
緻利除害,兼愛無私,謂之仁;
明是非,立可否,謂之義;
進退有度,尊卑有分,謂之禮;
擅殺生之柄,通壅塞之塗,權輕重之數,論得失之道,使遠近情僞必見于上,謂之術。
第三:聲名遠播、遠人來朝的辦法。
氣同則從,聲比則應。德配天地,明并日月。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則氣和,氣和則形和,形和則聲和,聲和則天地之和應矣。
漢武帝召見他以後,一看這老頭相貌堂堂,遂面試通過,正式任命為博士,正好繼承了他老師當年的崗位。(召入見,狀貌甚麗,拜為博士。)
後來,公孫弘一直兢兢業業的在武帝身邊做官,六年後,元朔五年(前124年),丞相薛澤被免職,遂任用公孫弘為丞相。
從公孫弘的例子看,武帝找人才的辦法之一,是這樣的:
看完這個小例子,不知道對你有沒有啟發呢?
(這裡是曆代名臣傳,以現代管理視角,精選曆史好故事,助你行穩緻遠。)
(你有什麼好的想法?歡迎點贊關注、轉發收藏、評論留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