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趙孝成王毅然決然的接收了上黨郡,并且派老将廉頗率20萬大軍進駐上黨,這就是明火執杖的生搶啊。秦軍費盡周折的打服了韓國,最後倒為他人做了嫁衣裳。赳赳老秦怎麼肯吃這種虧,得嘞,既然韓國打得,趙國便也打得。計議已定,秦昭襄王便派了左庶長王龁率20萬軍向着趙軍迎頭而去。
廉頗率大軍自邯鄲出發,向西進入滏口陉,途經壺口關,進入上黨郡腹地,過故關,沿小東倉河河谷,進駐泫氏(今高平市),随後展開防線。 在中國軍事史上,廉頗以善守聞名于世,而這次出兵上黨,本就是要面對秦軍的攻擊,因此,老将軍也做足了準備。
廉頗進軍路線
廉頗一共設置了三道防線。 第一道為空倉嶺防線。空倉嶺在丹河西側,是趙軍所能控制的最遠端。空倉嶺防線東側還有三個據點作為支撐和後勤基地,即東、西鄣城和光狼城。 第二道防線為丹河防線。丹河是縱貫晉城盆地的一條河流,将盆地分為左右兩半,河東側有大、小東倉河兩條支流。丹河防線是廉頗設置的主要防線,廉頗将将軍府設置在河邊的泫氏(即今高平市),城東不遠處的大糧山為糧草辎重基地,泫氏與大糧山同時還是防線的南端支點。防線北端為長平關以及關下的将軍嶺韓王山等天險。丹河防線無論在正面寬度還是縱深在三條防線中都是最大的。可見,廉頗是預備憑丹河與秦軍長期對峙。 老将軍對丹河防線還猶嫌不足,繼續在丹河後又設置了第三條防線——百裡石長城。自長平關開始,沿丹霞嶺、羊。頭山向東南方向延伸,直到故關。石長城防線實際上是隔斷了通過滏口陉通往上黨郡的通道。石長城防線的設置,其實反應出老将軍對這一戰的擔憂,萬一丹河防線也被突破,石長城便是趙軍的後路。敗軍到此可以進行收攏與休整,并且憑石長城繼續防禦,為趙國腹地的防禦布置或者組織援軍争取時間。
廉頗的空倉嶺防線
廉頗設置的三道防線,足可見老将軍善守之名實至名歸。空倉嶺為大軍最前哨,既可為後方防線争取預警時間,又可以節節抵禦中逐步削弱秦軍有生力量。丹河防線憑河而守,不僅發揮了丹河水大谷深的地形優勢,而且防線上的長平關、長平邑以及大本營所在地泫氏城都是有力的支點,尤其是南端的大糧山和北端的将軍嶺、韓王山既可以作為防禦縱深,其延伸段又牢牢控制住防線中段。同時,大量糧草與辎重屯于丹河防線,也不虞有後路被包抄之憂;未慮勝先慮敗,百裡石長城防線的設置,牢牢護住了趙軍的後路,即使防線正面被突破,也不至于一潰千裡。這三道防線,稱得上是一個多層次、大縱深的防禦體系,端得不負老将軍“善守”之名。
廉頗以三道防線組成的防禦體系
王龁軍來勢洶洶,秦軍出鹹陽,沿渭水進入黃河,然後溯河而上,至汾河口,在此或水或陸,東行至沁水畔的端氏城。公元前262年春夏之交,王龁沿沁河展開兵力,随即便對廉頗的空倉嶺防線展開突擊。6月,秦軍突破空倉嶺防線,并攻占了後方的東西二鄣城。随後趙軍試圖重建防線據守,但于7月又被秦軍攻破。空倉嶺防線徹底崩潰。于是廉頗将前出軍力收縮至丹河防線,預備沿河死守。 “四月,龁因攻趙。趙使廉頗将。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将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兩個月時間,空倉嶺防線易手,王龁同樣依空倉嶺設置了秦軍防線,随後,在掃蕩了丹河西岸的殘餘趙軍之後,秦軍主力前出至丹河邊,王龁也沿丹河展開了兵力并設置防線。
空倉嶺易手後王龁軍與廉頗軍對峙的形勢圖
在冷兵器時代,險要山河是最為有效的防禦條件。再兼之廉頗的精心設計,秦軍對廉頗的丹河防線真的是一點辦法也沒有。面對丹河防線,王龁完全無從下手,多次挑戰,而廉頗完全置之不理,一副打定主意不出擊,單等秦軍進攻的姿态。于是秦軍的腳步也就停在了丹河邊,再無寸進。
雙方進入了對峙的相持階段,而這一相持,便是兩年。 在戰國時期,各國紛紛進行了以發展經濟、增強國力軍力為目的的政治改革,而且随着經濟水平的提升,大多也都組建了常備軍。但以長平之戰這種規模的戰役來講,秦趙兩國的常備軍是不夠的,這就意味着必須要征發大量的農民從軍作戰并運輸糧草辎重。而在以農業立國的時期,農民從軍是有季節性的,農忙時節必須要退出軍隊回家務農,否則便會直接影響到政府當年的财賦收入。長平之戰打到這個地步,秦軍固然惱于趙國劫奪了自己的戰争成果不肯輕易退兵,趙國考慮到上黨的重要戰略地位又何嘗敢于退後。于是僵持之中,大量的農夫便被牽制在了前線和補給線上。由此引發的後果便是兩國的财政壓力逐漸加大。
戰争打到這個程度,已經是比拼國力與韌性的時候了。秦國因為掌握着巴蜀、漢中、關中以及河西等農業産區,無論人力物力均比趙國強出一個檔次。而且秦國憑借渭河、黃河、汾河之利,可以方便地利用水道運輸軍糧辎重。而趙國本身還是一個遊牧與農耕并重的國家——這也是趙武靈王主持胡服騎射改革的原因,其農業産出跟秦國無法相比不說,通過滏口陉補給上黨郡的消耗比水運又要高上許多。因此,從長期來看,趙國必然無法持久。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兩軍相持期間,趙孝成王曾多次要求廉頗主動出擊,而廉頗的不作為,也大大激怒了趙孝成王。
秦國掌握的糧食産地
其實在空倉嶺防線剛剛被突破時,趙孝成王便已經認識到這是一場國戰級别的戰役,并且可能會給趙國帶來極大危機——“秦不遺馀力矣,必且欲破趙軍”。在戰和之間猶豫不定的趙孝成王又召開了廷議,然後他選擇了一個極壞的時機向秦國求和。即在空倉嶺防線剛剛失守的時候便派出了使節赴秦,這表現出趙孝成王的戰鬥決心非常的不堅定。數十萬大軍的戰役,甫一接觸,乍一受挫便亂了陣腳,給人的觀感便是,擺開這樣大的陣勢,僅僅為了虛張聲勢。這樣導緻的後果便是,其他正在觀戰,預備選邊站的各國,尤其是楚魏兩國,頓時對趙國喪失了信心,再也不必選邊,繼續坐山觀虎鬥便是最好的選擇。畢竟,一旦參戰後趙國退出,被晾在秦軍面前的下場必然極糟。果然,趙國求和的消息被秦國宣之于天下,于是其他各國搖頭歎息之餘,隻好繼續作壁上觀。趙國被徹底的孤立了起來,不得不硬着頭皮獨自面對強秦。
在求和不能,催戰無效的情況下,趙孝成王在煎熬中痛苦的挨過了兩年,終于,趙孝成王的耐心和趙國的糧倉一樣即将被耗光了。感覺已經支撐不下去的趙孝成王不得不換将了,趙國的國力本就不如秦國,兩年的對峙消耗讓趙國幾乎毛幹爪淨,繼續這樣消耗下去,不但奈何不得秦軍,周邊的齊、楚、韓、魏恐怕也要生出些非分之想了。
萬般無奈之下,趙孝成王選擇了用趙括替換廉頗,以速戰打破僵局。這次換将并不順利,趙廷反對聲一片,連趙括的母親都出來反對,“及括将行,其母上書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趙括的父親名将趙奢對趙括早有定論“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趙軍者必括也”。趙孝成王頂着巨大的反對聲,力排衆議一言而決,為趙括準備了20萬大軍,以加強前線軍力,務求畢其功于一役。于是趙括便率軍前往前線,替代廉頗為将,主持長平戰局。
公元前260年,趙括率軍抵達丹河前線,将軍府設在韓王山。新官上任三把火,更何況趙括本身便是身負速戰使命而來,“悉更約束,易置軍吏”。趙括放棄了廉頗苦心打造的丹河防線,将大軍向北方韓王山一帶集中,預備集中優勢兵力,對秦軍防線之一點進行集中打擊,突破一點之後乘機擴大戰果,以達到速戰速決的目的。
而趙孝成王和趙括萬萬沒料到的是,對面的秦軍主将已經不再是比較保守的王龁,而是換成了戰國“殺神”名将白起。白起何許人也?戰國第一名将,一生無敗績,據統計,在白起一生征戰中,六國共有百餘萬軍民戰死在他手上,白起也因此被世人稱為“人屠”。
明人繪之白起像
兩年多的相持消耗,以秦國的國力雖然不至于像趙國那樣艱難,但當時秦國一統天下的趨勢已經洞若觀火,而趙國是最後一個足以單獨抵禦秦國的大國,其他幾國難免會有些心有戚戚焉。秦國在正面趙國的同時,不得不留些力量以應付不測。因此,速戰速決同樣是秦昭襄王的訴求。于是,秦昭襄王也換了超級大殺器上陣。
趙括的突擊,正中白起下懷。說是速戰速決,哪兒那麼容易,廉頗的丹河防線白起也是沒有什麼法子的。要打破僵屍,進攻不得,隻能誘敵來攻,如果對面的主将還是廉頗,老将軍未必會如此輕易便上當。而趙括則不然了。
趙括的攻擊很順利,正面當敵的王龁在白起的授意下有意放水,對趙括的進攻稍作抵抗便詐敗後撤,退向第二道防線。經過兩年多的經營,王龁主持的丹河防線建設成了有縱深的防禦體系,放棄了丹河岸的防線後,王龁軍退往了依山而建的第二道防線,得理不饒人的趙括銜尾追擊,并繼續将軍隊主力集中到韓王山以西的區域,單等前方突破後全軍推進。
趙括屯軍與進攻方向
在趙括主力與王龁軍在丹河防線北段相持的同時,白起也向趙括露出了獠牙。
首先一支25000人的奇兵,從端氏城向東北出發,繞過長平關,再轉向東南,斜插向廉頗設置的百裡石長城背後,隔絕了趙括軍通過滏口陉與趙國本土的聯系,這就意味着趙軍既不可能通過這條線撤退,又無法獲得趙國本土的援兵及補給。
第二支5000人的騎兵,向東渡過丹河,輕松通過已經被放棄的丹河防線,向東北方向斜插,進入小東倉河谷地,直達故關,并構築防線。由于趙括急于速戰,在收攏軍隊時僅帶數日之糧,大批糧草辎重随後而行。此時,原本屯積于大糧山的辎重正在運往韓王山的途中,這下被秦軍隔絕在了小東倉河東岸。這樣一來,趙軍便被分割成了南北兩部,北部軍兵多将廣但無糧,南部軍糧草充足但兵微将寡且多為辎重兵或民夫。
白起兩路包抄趙軍後的局勢圖
此時趙軍的局勢已經相當危險了。趙括正率趙軍主力屯駐丹河東岸等待前方攻擊得手的消息,随時準備全軍出擊。然而等來的卻是攻擊不利的消息。王龁第二道防線依山而建,趙軍自下而上仰攻,萬難得手。與此同時,故關失守與糧道被斷的消息也傳到軍中。此時的趙軍,如果趁着軍中尚有餘糧,而秦兵立足未穩的機會,果斷向東北出擊,重奪故關,會合石長城守軍全力攻擊秦軍的防線,未必沒有突出重圍的機會。而趙括選擇了就地結營待援。徒耗本已不多的糧草。
趙括的信心來自趙國本土的營救,然而,趙括猜中了開頭,卻沒猜中結尾,他大大低估了秦國必要滅他的決心。舉全國之力組建的部隊被困絕境,趙國朝廷此時也成了熱鍋上的螞蟻,竭盡全力試圖營救而不得要領。此時的趙國,短期内已經無法再組織一支有規模的援軍。本着有病亂投醫的原則,趙廷緊急向山東五國求援,“急請粟于齊、魏、楚”,同時又向秦國媾和。然而,在空倉嶺之戰失敗時趙國向秦國求和的行為,已經使五國對趙國徹底失望,五國甯作壁上觀而不願救,也不敢救。在被完全孤立的情況下,秦國也再次拒絕了趙國的媾和請求。就這樣,趙括所期待的救援便化為了泡影。
秦國朝廷一直對長平戰局以及國際局勢洞若觀火,牢牢掌握着戰役和外交的主動權。在包圍趙軍主力的戰略達成以後,秦昭襄王又對趙軍實施了最後一擊,“王自之河内,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年十五以上者悉詣長平,這已經是涸澤而魚的做法了,這表現出秦國的極大決心,不惜代價,一定要摧毀趙軍主力。在戰役決心這個層面上,趙王的首鼠兩端是遠遠不能與秦王相提并論的。
秦河内軍進軍方向
這一支臨時征發的民軍,沿長平戰場北方和東方拉開戰線,一路加強戰場北部秦軍防線,一部于戰場之外東側重建防線,到此,趙軍主力便連同困于小東倉河東岸的辎重部隊便被嚴密包圍起來,徹底斷絕了來自任何方向的救援。趙軍全體,頓成甕中之鼈
趙軍所率的趙軍主力,在援兵無望的情況下發起了決死的突圍戰,趙括将趙軍主力分為四隊,輪番突圍。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雖然說已經缺糧多日,雖然說地形不利,但趙軍的決死沖鋒仍然給秦軍帶去了極重大的傷亡,史載“秦卒死者過半,國内空”。這是自公元前262年兩軍接觸以來最大規模的白刃戰,據統計,長平之戰兩軍傷亡總數近百萬,除去最後被坑殺的降卒,絕大部分傷亡便是趙括的突圍戰造成的。畢竟,趙軍由于缺糧而戰鬥力大減,秦軍牢牢控制了周邊有利地勢,在強弓勁弩的阻擊下,趙軍的多次突圍均告失敗。趙軍在包圍中苦苦支撐了46天,糧草缺乏到了極緻,以至于出現了“内陰相殺食”的現象。最後關頭,趙括親率精銳強攻突圍,殒命在秦軍強弓勁弩之下。趙括死後,趙軍群龍無首,無奈投降。
白起真是一個狠角色,當時秦軍的狀态也相當不好,“秦卒死者過半,國内空”絕非虛言,尤其是秦軍前線的軍糧也不足以再支撐幾十萬降卒的消耗。“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白起以此為由将數十萬降兵一體坑殺。“人屠”之号,名不虛傳。
長平之戰是一個極重要的時間節點。戰國後期,以秦國為主導的大一統已成明顯趨勢,秦軍的獲勝,無疑大大加快了這一進程。而在這一戰中,趙國并非完全沒有機會。如果趙國自一開始便能夠堅定作戰決心,不因首鼠兩端而被諸國孤立;如果趙國能夠堅持固守相持的戰略,不再急于求成而盲目出擊;如果趙國能夠協調山東諸國關系,至少不再求粟被拒,甚至能夠發起多線策應,那麼不但長平之局可解,趙國很有可能主導一次六國伐秦的大舉。那時秦國的局面将十分難堪,甚至退守崤函也未必不可能。
當然,曆史沒有如果,更何況那麼多如果。當時秦國一統的大勢已成,并非偶然因素可以阻擋。長平之戰後,六國再無抗手,僅僅38年後,公元前221年,乾坤定鼎,六合一統,大秦一手締造了中華帝國的雛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